金闲评
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真相 信贷门槛之低令人吃惊
2006.08.09 来源:财经
作者:于宁

  夏银行上海分行不良贷款的背后,隐含着道德风险和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公司治理问题

  尽管上半年以来银行信贷增长已如离弦之箭,尽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各金融机构的利润支柱,对华夏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15)来说,上海分行支不啻一块腹心之疾。

  一方面是业务增长的停滞。存款自2002年6月以来一直徘徊在200亿元上下,贷款业务由于长期借新还旧,难以获得真正的利息收入。

  另一方面是内控机制失效。今年2月底至5月初,上海银监局对华夏银行上海分行2005年度财务状况进行两个月的现场检查。检查组通过对信贷、会计、中间业务、计算机信息系统、监督纠正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上海分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或缺陷。

  就此,上海银监局今年6月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2005年末的资产质量及不良贷款情况并未在报表中予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未予以充分揭示”。银监局向该行员工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还表明,86%的人员对发展前景“没有信心”或感觉“一般”。

  不独上海分行,同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华夏银行广州分行,亦在近两年陷入经营困境。尽管华夏银行通过层层下压方式消灭不良贷款,且2005年年报称其不良贷款总额只有71亿元,不良率为3%左右,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华夏银行于2005年引入了外资,但其在股份制银行中“掉队”,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不良贷款真相

  今年6月,泛阳集团董事长蔡羽因勾结银行人员,利用假印鉴挪用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等银行的客户存款而被捕。事发之前,蔡在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开立的三四十个账户集体销户。虽然上海分行给蔡羽旗下企业的2300万元贷款到期难以偿付,但华夏银行依然给该企业办理了借新还旧手续。

  不仅是泛阳集团一例。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声名狼藉的“德隆系”、“农凯系”、“飞天系”等企业,均有关联公司在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贷款;且逾期贷款均通过借新还旧,成为正常或关注类贷款,从而掩盖真实不良贷款状况。

  其中,华夏银行上海陆家嘴支行为德隆关联企业提供的1.2亿元贷款,已欠息5000万元,但去年年底仍在借新还旧。2004年,陆家嘴支行发放给曦龙生物医药工程有限公司的6800万元贷款,已办理过两次借新还旧手续。前不久,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涉嫌金融诈骗业已被捕,陆家嘴支行的该笔贷款因之亦岌岌可危。

  知情人说,陆家嘴支行行长刘光志在分行贷款审查会议上常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即“我以个人担保这笔贷款没问题”。但事实上,开业不到四年的陆家嘴支行目前的贷款余额约10亿元,真实的不良贷款远超账面数字,欠息数千万元。今年6月,刘光志仍被任命为宁波分行筹备组副组长。

  上海银监局报告显示,类似的问题在其他支行也不鲜见。浦东支行向上海新高潮家具公司贷款1.8亿多元,逾期近三年,账面仍然显示为正常类贷款。今年2月,“飞天系”核心人物邱忠保被刑拘,其关联企业在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贷款超过3亿元,这些贷款也没有划入不良贷款。

  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将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为不良贷款。从账面看,截至2005年末,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0.77亿元,占比为7.21%;不良贷款余额为10亿元,占比为6.72%,其中损失类贷款余额仅为2300万元。上海银监局现场检查报告指出,上海银行在贷款分类上有一定偏离,隐性不良资产较多。贷款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暴露与反映,也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影响了利润的真实性。

  凡此种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亦早有察觉。去年11月,上海分行向总行的经营管理汇报承认:“隐性不良贷款金额巨大,资产状况令人担忧”,“至2005年6月末,138.91亿元正常类贷款中,有65户、89笔、20.98亿元的贷款已经多轮借新还旧或者重组,大部分不具备央行规定的借新还旧四条标准,实际上已属不良贷款。如严格按五级分类标准,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23.51亿元,不良率16%。”

  今年上半年,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通过借新还旧、贷款重组等方式,将不良贷款压缩到10亿元,终于在账面上达到了总行的要求。

  内控之忧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已近十年,其间换了四任行长,经营仍是每况愈下。

  首先是存款增长缓慢。2002年6月底存款余额是190亿元,今年6月底达到221亿元,扣除本应计入同业存款的20多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存款,真实的日均存款规模只有约180多亿元。这一数字与同期进入上海的民生银行相比,要逊色不少,后者上海分行的存款已经超过700亿元,而两家的机构数量相差无几。

  贷款业务也在萎缩,表面上的借新还旧贷款无法带来真实的利息收入。比如,外高桥支行的一般性存款只有4亿元,而给上海鑫风能实业有限公司的2.7亿元贷款、给“鸿仪系”关联企业的约8000万元贷款,实际上已经形成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接近100%。2005年,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核销了2亿多元不良贷款,由于上海分行被列为总行扶持的脱困行,核销成本由总行承担。

  较之存贷款业务萎缩,更令人担忧的是内控缺失。时下,多数银行都在努力上收贷款权限,华夏银行却未有动作,其上海分行仍然拥有8000万元以内的贷款权限。不惟如此,为了绕开总行审批,上海分行还对一些关联企业实施化整为零贷款,并没有进行集团授信——结果是,在2005年末上海分行的报表中,集团客户不良贷款占到了总不良贷款余额的70%。

  华夏银行在上海的信贷门槛之低令人吃惊,甚至有的企业提供未经审计的报告,也能走上其信审会。2005年6月,上海分行向蔡羽旗下的上海泛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放2300万元借新还旧贷款,分行信审会同意增加了关联方——上海山水置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上海泛洋度假村6500万元股权作为质押,但实际质押的权利范围远远小于信审会决议:山水置业仅以泛洋度假村92.86%股权的“残值部分”向闸北支行做质押,来提供借新还旧借款担保。

  更不可思议的是,泛洋度假村要求闸北支行不将上述担保信息登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竟被上海分行接受。事实上,该企业的还款计划从未落实,直至蔡羽被捕。

  如此“化解”

  上海银监局检查组的报告显示,华夏银行进行的重组贷款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向关联企业再贷款,来化解原来的不良资产;二是通过第三方代偿来清收不良贷款,承担更高的利息成本。然而,愿意承担还款的第三方企业往往缺乏资金,这种代偿的清收方式充满了新的风险。最终不良贷款的雪球只能是越滚越大。

  很多员工感到担忧:“借新还旧需要营业执照年检报告、企业公章等。为了借新还旧,逼着已经无法经营的企业突击年检,有的支行行长甚至跑到监狱里找法人代表盖章。”

  为了满足借新还旧的条件,上海分行的分支行甚至按照贷款审批实际需要,人为调整企业的信用等级。华夏银行总行规定,BB级以下法人客户的信贷业务一律上报总行审批。但个别支行为了满足审批要求,甚至通过不输入担保企业的信用等级或故意调整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方式,规避总行的审批权限。

  例如,去年9月,上海分行信审会同意对上海证大置业有限公司的3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展期一年,由在建商铺作为抵押,并由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实际上,该担保人的信用等级是BB级,需经总行批准,所以支行并未将担保人资料输入。而且,该笔展期贷款的办理程序存在问题,在分行行长签字同意之前就和企业签署了展期协议,放款中心已向支行会计部门出具了记账通知,明显不符合规范要求。

  上海分行对上海天海有限责任公司的6000万元贷款也存在类似情况。这笔贷款2006年1月到期,企业的信用等级为3B。由于贷款要用于化解上海分行不良资产的打包处置,于是上海分行将公司信用等级调为A级,以图避开总行的审批。但该企业到期后并未还款。

  治理之痛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暴露出来的种种病症,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均曾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良贷款的背后,隐含的是大量的道德风险和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公司治理问题。

  上海银监局在检查中发现,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对经营单位的综合经营考核中,并没有将内部控制作为主要内容,仅是作为扣分指标,且没有具体的程序、要求、规范和评价方式,具有较大的弹性。部分支行对员工的奖金考核全部为业绩考核,没有将员工承担的信贷操作、管理职责,尤其是内控职责作为考核依据。比如,某些支行全部按照一般性存款等业务指标进行奖金分配,完全罔顾管理因素。

  此外,分行对稽核部的综合经营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支行和其他管理部门对于稽核部的测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势必影响稽核部门的监督成效。据悉,上海分行就出现了稽核人员查出问题而被解职的情况。

  今年春节过后,浦东支行行长周慧珍的一则“故事”,在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广为传播。周慧珍担任浦东支行行长多年,在最近一次轮岗中,被调到上海分行贷后中心。但浦东支行员工联名写信,表示如果派新行长来就将集体辞职,同时强烈要求周慧珍继续担任行长。最终,这一“民情挽留”竟然奏效,周再度回到浦东担任行长。消息传来,华夏银行上下一片哗然。

  类似的管理问题并不鲜见。华夏银行也一度试图从人事上进行调整,以改善内部管理。2004年初,华夏银行将总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戴勤派至上海,先后担任分行副行长和行长。2005年,为了加强对上海分行的管理,总行又向上海分行委派了一名纪委书记,今年年初将其提升为党组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担任二把手。然而,至今成效不彰。

  业内专家认为,华夏银行的努力未果,其实质在于尚未建立起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约机制。长期以来,股东对管理层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良治”的基础;积重难返的现实与改革速度的迟缓,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华夏银行前进的脚步。

  今年股改之后,以德意志银行为首的三家外资机构合计持有华夏银行13.98%的股权,第一大股东首钢总公司的持股比例降低到10.19%。人们冀望,这种更为均衡的股东结构,今后或许能够对华夏银行治理结构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Comments:
华夏银行在建立之初,是首钢的财务部门。
虽然和招商银行一样的成立方式(招行是蛇口开发区的财务),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可能是招行受了海派的影响,而华夏还是原来的国企作风。甚至华夏在后来建设各地的分行的时候也喜欢用当地原国有银行的员工。风格可想而知。虽然带来初期业务的发展,却对后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