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宜家「奇观」
(2011-10-21)

沈泽玮 simtw@sph.com.sg

  放假,搭京沪高铁到上海去玩。那个总让人想起周润发和中国被殖民史伤疤的外滩不是游览首选,位于徐家汇的宜家家居才是必去之处。

  两年前由旅居上海的新加坡朋友带路到宜家感受“奇观”后,笔者就认定了宜家是观察城市居民行为举止的绝佳场合。

  在推行体验营销模式的家具展示厅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触摸感受家具的舒适度。于是,沙发区内有小情侣坐在沙发上,咖啡桌上还放着两杯绝非道具的自购饮料,小俩口卿卿我我旁若无人;也有年长者呆坐在沙发上仰望天花板,看样子是走累了,干脆坐下来不随家人逛;有一家大小占领整个沙发,饮料和食物摆桌上,把展示客厅当自己家开派对。在床褥区更不用说了,男男女女各挑一张大床躺下,大概是昨晚没睡好觉,一起相约来睡觉。

  事隔两年旧地重游,视觉震撼已没那么大,因为多少已经可以想象进入视线的场景。思绪也没受太大刺激,用新加坡人单纯的实用型思考模式去想,一切其实很简单,只要紧记千万不要买那些供顾客随意触摸的展示商品就好,因为实在是有太多陌生的屁股坐过,太多双脚踩过,太多不认识的身体躺过。

  走到餐厅用餐,看到一个“告顾客书”的告示牌放置在显眼处,脑细胞和感官又开始活跃起来,想起了最近在网上看到的免费咖啡诱发中老人相亲活动的报道。

  事缘宜家从2007年起为会员推出“免费咖啡”的福利,每周一至五只要持会员卡就可享用免费咖啡。不过,近几个月来,每逢周二和周四下午,餐厅就会出现一群年龄在45至65岁的中老年人,他们借免费咖啡到餐厅寻爱,使宜家成了交友俱乐部。

  宜家餐厅720个座位,有报道引述宜家公关部经理说,这些中老年人士几乎就占据80%的座位,别的顾客都抱怨找不到坐的地方。每逢星期二,餐厅的生意都会下降20%,都要消耗6箱咖啡奶精和糖,而周末和假期高峰时段的消耗量只有两箱。不胜困扰的宜家管理层为中老年人开设了一个专门区域,却又被指“歧视客人”。

  笔者与友人是在星期日前去宜家,所以四处张望也不见有银发相亲交友团,只见到“告顾客书”,而以“书”的内容来判断,可以想象那个相亲场面确实让宜家hold不住了。

  “告顾客书”说,该“群体的成员及组织者”的行为影响到了宜家餐厅的正常营运,列出的不良行为包括:“大声谈笑,喧哗,影响其他客人的用餐环境”、甚至还“经常引发吵架及斗殴”以及“随地吐痰,出口成‘脏’,造成餐厅卫生情况恶劣”。

  不管是“免费咖啡福利”或者是“体验营销模式”,这些在国外原本很一般的营运模式为何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前者引来相亲交友团,后者招来睡觉团。

  有者从宜家“乱象”看出中国民主道路非常艰难,认为在政府缺乏民主执政能力,社会缺乏相应匹配制度,民众缺乏“民主默契”的情况下,想照搬某一套方案在中国复制下去,肯定不可行,中国民主必须走出自己的路,要不然就会像现在的宜家一样。

  如果把思想层级拉低一点,宜家现象其实就反映中国人灵巧变通的文化,有免费咖啡就能交友,有床就能睡,有沙发就坐,中国人善于变通的个性将人与环境的和谐性推向了极致。不必理会距离文明有多远,更不必理会所谓文明的眼光,自我保护和生存才重要,这不是不文明,而是变通的智慧。

  因为可以变通,所以很多东西在中国都会变味,但其中肯定也包含趣味。只要思想开放,也不需要一直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问题的答案总有千百种,做事的方式总有千百样。在可调控的冷气社会中长大的人,可能从小被教育得思想单纯直白,以为所有事情只有一种处理方式,以为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面对花样很多的真实世界时,只能以茫然、失措、愤怒和千百个“为什么”来质问无法理解的现象,为什么有人可以在商场的大床上肆无忌惮地睡觉、肆无忌惮地搜刮奶精和白糖、肆无忌惮地搜刮厕所纸、占位喝免费咖啡……

  人性就是复杂多面,中国社会只不过是毫无保留地将真实人生和复杂人性的每一个面向都摊出来罢了,它有时赤裸得让人难受,有时诙谐得让人发笑,有好的有坏的,但真实世界就是如此。

Labels:

 
Monday, October 17, 2011
  缅甸凸显中国“无正义外交”的尴尬
作者:袁铁成
来源:联合早报
来源日期:2011-10-15

日前,缅甸总统吴登盛宣布,搁置中国在该国的最大投资项目——密松大坝建设项目。尽管已造成巨额损失,但此事对中缅关系未必带来根本性的损害,对中国“走出去”企业也未必带来根本性的教训。此事最大意义在于,充分暴露中国过去二十年“无正义外交”的尴尬。

  韬光养晦、不干涉内政政策后果

  中国1989年“六四”运动之后,由于担心引火烧身,对于全球引发的一波又一波民主化潮流,中国一直采取所谓“韬光养晦”被动式外交策略,以 “不干涉内政”为由回避全球主流价值观的强力冲击,凸显中国官方设定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大趋势与全球性的民主转型浪潮格格不入。

  这之后就出现一种奇怪的外交现象:曾跟中国保持密切友好的国家,凡是经历过民主转型后,这些国家的新政权对中国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即使摄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势力和联合国的否决权,但是,双边关系往往若即若离或貌合神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民主转型。以今天的现实看,这些国家的民主进程多数都不敢恭维,但是,他们跟中国交往时已经拥有了道德优势,往往看不起中国,即使中国块头很大。东欧国家如此,中亚国家如此,经历过“颜色革命”的中亚国家更如此,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苏哈托(苏哈多) 倒台后的印度尼西亚、马科斯(马可斯)倒台后的菲律宾)如此,塔利班倒台后的阿富汗如此,萨达姆倒台后的伊拉克也如此,穆巴拉克倒台后的埃及如此,就连卡达菲还没有完全倒台的利比亚也如此。半岛电视台播出的利比亚民众示威的画面中,就已经出现了反中国的中文口号。

  其实,相比较上述国家,缅甸也不过刚刚启动民主化进程。2010年刚举行全国大选,新政府试图全国政治和解,总统府挂上了昂山将军的画像,接受了昂山女儿昂山素季(翁山淑枝)的建议,反对中国在缅甸投资兴建密松大坝。照此脉络,不难预见,接下来的叙利亚、朝鲜、古巴也都会如此。与中国貌合神离的所谓友好国家会越来越少,看不起中国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中国外交窘境的根由

  有网民在微博上评论说:“如我是利比亚新政府,我也会这么做。我会问:我们在搞革命时,中国在哪?丝毫不讲国际正义,还无耻修饰自己:不干涉内政。1989年后至今,凡经历过民主变革的国家,有谁看得起中国?从东欧到东南亚再到中东,一个都没有,连阿富汗都看不起你”。中国外交为何连续20年出现如此窘境?

  首先,从战略上,中国外交缺乏基本的国际正义,在国际道德制高点上缺席。中国向来以“不干涉内政”为由,不介入别国内部事务。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转型仅仅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解决的,在二战之后的世界里,找不到一个国家如此。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你居然能够缺席,那么,你还有什么是不能缺席的?那么,新政府上台之后的对华关系可想而知。就连正在战场的利比亚反对派军人都会说:中国是最后一个放弃支持卡达菲政权的……

  其次,从外交策略上看,“鸵鸟政策”导致中国外交只重视当权派,而无视反对派。中国文化擅长中庸与平衡,恰恰在中国外交上僵硬,缺乏中庸与平衡,则是采取一边倒的只重视现政府的交往,而缺乏跟反对派的接触。一旦新政权上台,中国立刻丧失核心沟通管道。中国无视昂山素季的结果就是巨额投资被当头棒喝。中国对苏丹也如此,中国一直强力支持北苏丹政权,南苏丹独立后则对中国非常不满……

  其三,从外交理念上看,重商主义严重伤害并恶化了中国外交。在过去20年里,中国外交最突出特征就是“订单外交”,对欧美国家往往试图以庞大订单平息一时之怒,试图以商业支票勾兑政治压力。殊不知,这种只讲利益不讲政治的短视行为,往往导致恶性循环。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则采取“政府把钱撒出去,而企业又把钱赚回来”的策略。中国“走出去”企业无视海外公共风险,采取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往往给中国外交带来巨大的伤害。如今,在非洲很多国家都出现新的反华势头,缅甸则是最新例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消极影响还会继续扩散。

  总之,过去20年,中国外交正逢经济全球化。然而,当中国试图迎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时,又正逢“政治民主化”的浪潮,还有政治本土化的现实。这就意味着,中国外交在面临既有地缘政治挑战的同时,还将面临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挑战,还将面临中国官方价值观与全球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挑战,因而,中国外交会出现种种异象,并引发一系列的、一波又一波的海外公共风险。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风险研究所执行所长
 
  美国人的政治就是防着外国人?
2006年11月30日11:01 东方早报 作者:袁铁成

  几年前,笔者有幸在美国接受世界最顶尖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是国际公共政策。那段时间里,笔者真正见识了某些美国人的“政治坚定”:一方面,防着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俄罗斯人等;另一方面,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你指手画脚。

  笔者的同学中很多都是来自美国政府部门,包括国务院、国安会、中情局等。基于自己的兴趣,笔者苦读了战略研究系的两门课:美国军事和情报学,一门是关于美国军事历史沿革的,一门是关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讲的还是关于情报分析。这两门课,据我所知,除了政府工作人员,中国学生几乎无人问津。

  情报学教授在课堂说,这个学校有一个不好的名声,那就是,培养了很多外国间谍。他还特别提到了三个国家:前苏联、海地和古巴。他说,这个学校来自海地的一名学生后来成为古巴的一名间谍。前苏联也有。

  有一年春天,战略研究系组织同学们两次实地考察活动:一是去美国东海岸一海军基地,一是去马里兰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搜集全球信号情报的地方。参观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企业号”航空母舰、核潜艇、两栖登陆作战船等等。

  在参观的路上,老师透露,原本安排的活动比这些还要丰富,但后来一听说有很多外国学生,特别是有俄罗斯和中国的学生,就取消了一部分活动。一同去参观的还有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德国等国的同学,很多都是这些国家国防部派来学习的。

  在即将结束行程的晚上吃饭时,笔者身边的一位德国同学突然问我:“你在学校有多少人问你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中国派来的间谍?”这位同学曾在法国军校学习、德国陆军服役,现在学的是国际政治,他曾参加过欧洲军团(欧洲军团是因应欧洲防务合作而建成的一支欧洲多国部队。1992年成立,由欧洲五国分别派兵,总兵力约5万人)。

  笔者听完德国同学的提问哈哈笑了起来。居然还有人把我当成中国间谍,这也实在太抬举我了。我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有那么多人‘知道’我是间谍的?”他说,有好几个同学都跟他是这么说的,“说你就是中国政府派来的间谍。”从美国海军基地回来后,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国防部的一位同学又问我说:“我听说你就是中国陆军派来的间谍?”我问:“你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他是听说的,他自己哪知道。他是吉尔吉斯斯坦国防部派到美国来学习的。其实,这些同学说说倒也无所谓,自己心里明白就是。可是,我发现,学校里原本跟我关系不错的同学,特别是一些美国同学跟我都渐渐疏远了。估计他们当中早已盛传笔者就是中国派去的间谍。

  据了解,认为笔者是间谍的原因包括:

  首先,记者与间谍有很多共同点,而且,身份灵活。区别在于:记者把打探到的消息公开,间谍把打探到的消息保密。美国直到1996年才签署总统令,要求美国九大情报机构不要再以记者为掩护身份从事情报活动。笔者那时就是记者。

  其次,来自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即所谓“红色中国”。中美两国虽然在冷战期间曾经有密切的情报合作,但美国对中国向来严密防范。有一次在华盛顿坐出租车,司机问笔者来自哪里,笔者回答之后,司机脱口而出:“Oh,RedChina!”

  其三,来自庞大的而且越来越强大的中国,美国要“严防死守”。一次,情报学课程做集体作业,全班分成六组,做“国家情报评估”(即“NIE”,这是美国情报界向总统经常提供的情报分析报告)。六组分别负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信息战、反恐等议题。虽然信息来源都是公开的,但是,六个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中国是美国最大威胁。

  其四,美国媒体上的负面报道。特别是《华盛顿时报》经常引述情报消息来源报道说,中国在美国的情报活动十分活跃。这样的报道无疑会强化中国人个个是间谍的印象。

  其五,笔者生性好奇,经常参加一些有兴趣的活动,比如,一般人是不会去选修情报学课程的。还经常在一些场合为自己的国家辩护,被认为是替政府说话。即使你是针砭时弊、“自我批评”,也有人认为你是“小骂大帮忙”。
 
  中国人最应该去看看的十大国家
袁铁成 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风险研究所执行所长


经过笔者的精心挑选,世界上至少有10个国家,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看看。这10个国家分别是:美国(附英国)、中国台湾、印度、日本(附韩国)、朝鲜、俄罗斯、加勒比海上某国(?)、斯堪迪纳维亚某国(比如瑞典)、瑞士、黑非洲某国(比如斯威士兰)。

笔者自己去过30多个国家,对上述国家,有一部分去过,有一部分没有去过。不过,笔者选取上述10个国家,不是从休闲旅游的角度去看的,而完全是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角度去挑选的。

当然,有些敏感的看官,可能认为这种划分是政治分类法。就是!请注意,这里的排名有先后之分。


第一,美国。

全面的超级大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等都是超级的。),似乎什么都有,似乎什么都很厉害,它似乎什么都很吸引人。这样的地方,当然最值得中国去看看。

比如,去看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去看看美国的生活方式等等,并设法一点一点把美国高级的、先进的东西学到手,再带回国。笔者一直倡导,中国人留学,一定要有境界,不能为了留学而留学,更不能一门心思拿绿卡,移居美国。

从目前来看,中国人外出留学,最高境界就是去美、英两国的名校、名专业。美国是首选,英国次之。


第二,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大陆的未来在台湾。其实,这是笔者一篇博士小论文的题目。台湾有两点,特别值得大陆人注意:

一,台湾现在的人均收入是1.9万美元,而大陆只有1700美元。在过去40年里,台湾创造了中国人的经济奇迹;

二,台湾从李登辉的领导起,经过三大步骤,把国民党从一党独裁的政党,化解成一个多党制的民主体制,从民主的执政党,到民主的在野党,又从民主的在野党,到民主的执政党。

最重要的是,这种转行是和平地进行,整个社会是稳定的。在过去20多年里,台湾创造了中国人的政治奇迹。这样的地方不看,那还看什么?


第三,印度。

潜在的超级大国,与中国,既全面竞争,又全面合作的国家。

印度跟中国相比,至少落后10年,但是,10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很短暂的时光。最重要的是,印度这个国家,现在已经“动”起来了(印度自己说已经“腾飞“了,这未免夸张。)。

笔者认为,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是全面的竞争关系,外加全面的合作关系,这是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面临的最独特的国家。因此,了解印度,既能增加中国人的信心,又能够让中国人有危机感。

西方现在很青睐印度,不排除印度很快追上,甚至超过中国的可能性。


第四,日本。

经济超级大国。这个国家国土小,资源少,但是,居然能够在那么几个小岛上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定有诸多秘诀,需要中国去了解。

还有,中国历史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中国应该向这个学生再回头学习,而且,要谦虚。中国人看日本,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不能因为两国的政治问题,而采取掩耳盗铃方式,去看待这个最强大的邻国。

除了历史和政治问题,中国对日本应该要谦虚、谦虚、再谦虚。


第五,朝鲜,夹在超级大国间的敏感小国。

实际上,在东北亚地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四个首都很有代表性,因此,人们去日本或朝鲜时,可以顺便看看韩国。),从东京――汉城――北京――平壤。这四个首都的层次感非常分明。东京处于最高位置,汉城要比东京差很多,北京又比汉城差很多,而平壤又比北京差很多。

今天的朝鲜,跟中国六七十年代差不多。笔者常常想,中国设立了那么多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什么不跟朝鲜协商,把朝鲜建成这样的地方,既能增加朝鲜的国库力量,又能让中国人长见识,是双赢。


第六,俄罗斯。

军事超级大国。中国人去俄罗斯主要看三点:

一,这个国家的资源丰富之极,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应该设法利用;

二,这个国家曾经从中国夺走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人应该记住,曾经有这么好的地方;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未来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的未来战略态势。

俄罗斯远东地区一旦经济发展起来了,再加上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纷纷向这个地方移民,那么,这个地方未来如何,就很难说了。中国在该地区大有可为。


第七,加勒比海某国。

民风纯朴的典范国家。

这些地方纯朴的民风,能够让所有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尽情享受哪怕仍然是在外人看来还是非常贫穷的生活。

2002年,笔者见到一名日本工程师,此君一直从事海外工程,曾去过将近50个国家。他对笔者说,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这里,这里跟日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第八,斯堪迪纳维亚某国(比如瑞典)。

社会主义的典范,共产主义的身影。

有俄罗斯高级外交官,告诉中国高级外交官说:美国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比如,搞社会福利、搞医疗保障等等;欧洲现在搞的是共产主义,比如,搞欧洲联盟,搞大一统;你中国搞的是资本主义,比如,搞资本原始积累,搞市场竞争。

北欧的瑞典、挪威,确实是一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典范。虽然这些地方笔者并没有去过,但是,相信那里能让中国人,寻找到天堂般的乐园。这也是中国未来要建设的社会的一个参考样板。


第九,瑞士。

人类的天堂,富人的天堂。中国现在讲建设“和谐社会”,即在国际上谋求和平,在国内谋求和谐,在台湾海峡两岸谋求和解。其实,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有诸多样板,包括上述的北欧,而瑞士,是各种版本中的精华版,尽管这个版本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实在太奢侈了。


第十,黑非洲某国(比如,斯威士兰或马拉维,)。

最穷的国家。

不到黑非洲,不知道非洲到底有多穷。有中国外交官形容非洲是:“穿衣两块布,吃饭靠大树,经济靠援助,说话不算数”。去非洲,可以增加中国的同情心,增加中国人的仁慈之心,尽管它离中国很遥远。当有人并不怎么重视非洲的时候,中国需要捡起它。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