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hursday, February 09, 2012
  中國為何被群小欺負?--兼評深化改革推動民主是中國取得話語權的關鍵
湯本

中國的外交戰略,雖然韜光養晦,咬緊牙關,忍辱負重,用足機遇,多元戰略,努力發展,但還是漏洞百出,處處被動,在周邊國家,就處於一種被群小惡欺的尷尬狀態。

從北韓說起,根據一位不願披露名字的專家認為,中國每年支援北韓的糧食能源等經濟援助,相當一個中國小省的一年GDP。但這個白眼狼,轉身就跟中國在邊境河邊上的小山和小島爭執不休,去年發生肆意開槍打死中國邊民案件。試想,美國打贏二戰,公開在德日駐軍,六十多年來,沒有撤軍的意思。一比較,就看出中華民族的孱弱。

在內蒙,中國也面對各種壓力,儘管內蒙邊境的蒙古議員,主張加強和中國合作。但蒙古今後的方向令北京擔憂。鳳凰時事辯論會,就討論蒙古與一些外國的軍事合作,是否對中國形成“O”形的軍事包圍?

印度,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現在增強軍備,在渤海、東海、黃海外設置日印航海圈,目的就是堵住中國的深海出口。

越南,與美國鷹派眉來眼去,與日本軍事合作演習,最近,與日本展開稀土合作,拿中國的資源討好日本人。

菲律賓與美國和日本軍事合作,也不斷演習。菲律賓一方面繼續要中國好處,一方面把南海改名為西菲律賓海。把人家的一個孩子搶來,改了名字就是他的了? !

緬甸政府,對於中國投資幾百億的密松水庫,說停就停。此項目,本來有利於緬甸,百分之十的電歸你,因為你用不了那麼多啊,百分之九十電是拿來還投資債的。中緬在水力資源的雙贏的經濟合作,一句話就停了,傷的是兩國人民!

斯里蘭卡,講好的土地購買案,也是說停就停。中國幾乎沒有埋怨一句!我在下班的火車上,遇到一個14歲的斯里蘭卡男孩,他隨父母在香港居住上學,他知道中國一家集團公司在斯里蘭卡購買土地案。這項土地案被政治化國際化之後,現在已經被斯里蘭卡政府拒絕。這個孩子知道這個新聞,他的父母更是都知道這個新聞,他和她父母完全站在政府一邊,是為了保衛“國土”,這就是一個小國發賤的典型案例,以往殖民者拿著槍逼你,你老老實實的。今天,中國人不是殖民者掠奪,而是與你平等共同開發,與你雙贏啊!

常識告訴我們,如果對小孩子太好,太溺愛,如果對小孩沒有管教,小孩子容易發賤,不尊重大人,不知好歹,在大人面前窮得色,沒有禮貌,傷害大人尊嚴,也傷害小孩自己。

11月8日。我的《有報天天讀》的評論題目是:中國周邊小國家為什麼發賤?

我的看法是:在日本軍國主義鷹派的慫恿下,在美國某些軍政人士蠱惑下,這些中國周邊國家紛紛終止和中國的合作項目,這不僅阻遏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合理經濟拓展,也傷害這些小國自己。

問題是中國外交戰略過於軟弱,缺乏必要的剛柔相濟的戰略。

一是,剛才談到的,小國如小人:遠則怨,近則狎。中國軟弱有餘,謙讓過多,當然導致眾小的欺負和哂笑。自然還有其它原因。

二是,中國應該採納剛柔相濟的戰略,全世界為何怕美國,因為他老是打人,揍人,動不動就是戰爭,有士兵自殺率大幅提高負面問題,但是美國海陸空軍隊獲得鍛煉,高科技新型武器得到實戰使用。

三是, 密松電站停止項目,是以環保為理由。事實上,過渡的環境保護傷害經濟發展,美國共和黨有一批學者堅決反對把環保政策極端化,批評美國副總統的高爾的極端氣候變暖論。

四是,北京沒有找到話語權,在人權民主-主權及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定等方面沒有平衡,無法向周邊國家說明自己的軟硬實力,將使支撐中國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五是,這些發賤的小國,因為中華民族對他太好了,他要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繁榮和機會,同時又不願意對島嶼進行共同開發,寧可讓給生人外人甚至是以往的敵人,也不讓給你中國人。

六是,很多時候,中國沒有話語權。對於某些周邊國家的民主領袖,事實上,不能排斥下面的可能:他們以民主為理由,發展個人的權利慾望,卻影響社會安定,導致經濟滯後,給人民帶來傷害。

而且,北京面臨權貴資本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尖銳矛盾,當局在民主社會主義體制建設上積極發展,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因為無論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有巨大空間,急需全方位的創新。一個讓人心服口服的領導人團隊,採取剛柔相濟的戰略,體現真正為民眾服務的精神,才能不僅使得國人佩服,也使得外人佩服,才能擁有強大話語權。推動改革深化改革,實現民主,是一個國家取得話語權的關鍵步驟。

最後,以上所有改革和發展,急需人才。中國急需創新人才,尤其是戰略創新,思想創新的人才,因此,我勸天公從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或者說:不拘一格選人才!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