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Friday, April 24, 2009
  荣智健中信出局:生存之道的三个错误
2009年4月24日
亚洲周刊 吴晓波


荣智健在中信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也是他长期对观赏模式漠视的结果。

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中国国资委直属企业,在那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荣智健之出局,正在于他对此的长期漠视,而且犯了三个关键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择机让荣家资本独立

荣家创业者对官商经济一直非常警惕,早在一九三四年,荣德生的大儿子、荣智健的大伯荣伟仁就在一封信中说:「政商合办之事,在中国从未做好,且商人无政治能力策应,必至全功尽弃。」正是这种坚持,使得荣家祸福自担,很少有所谓的政商烦恼。鲜为人知的是,一九七九年,复出的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投资信託公司,最初的动议是建一个私人公司,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在他的提案上批示说:「纯民间的公司实力恐怕不够,为便于在国内外开展工作,把中信公司办成国务院直属的国营企业为好。」因此,中信的国有资本性质才一锤定音。

荣家在中信的壮大过程中,功可不没,但是在资本意义上却少有创新,荣毅仁先是当政协副主席,又出任国家副主席,自然不可能办私人企业,荣智健南下独立创业,日后也进入了中信体系,创建中信泰富。二零零五年十一月,荣毅仁去世,荣智健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提到,中信泰富曾一次性交给国家超过二百亿元的现金加股权收益。言下之意,荣家财富是理应得到。或许正是这种惯性思考,让他始终没有资本独立的意愿。


第二个错误是对官商模式的生存之道思考不深。

中信自创办之时,就享受了无穷的政策好处。香港的商业氛围对官商逻辑有天然的反感与抵触,荣智健显然对此缺乏必要的警惕与防范,甚至他还以奢侈的形象和强悍的商业运作「挑衅」公众的忍耐力。

荣家百年,自创业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到荣毅仁,都以好善乐施、勤俭克己为立身之本。据计泓赓《荣毅仁传》记载,一九九八年荣毅仁夫妇的睡床由一张单人木床与双人木床拼成,双人床竟是荣智健结婚时用的。其他家具也都是不配套的老家具,像椅子就是一般家庭早就淘汰了的五零年代常见的、刷著清漆的木头椅子。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他的奢侈作派也是很突出的。

《荣智健传》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他喜欢过豪华生活,爱开豪车、住大屋、吃大餐。据报道,荣的座驾是日本皇室用的President,他拥有私人专机和私家森林;为满足女儿出海畅泳的爱好,他特意购买了价值逾千万港元的新游艇;在英格兰的别墅原主人是英国前首相麦可米伦。他还是唯一一个会在週末带著私人巵师到欧洲庄园享受生活的中国大陆富豪。

二零零五年,中信泰富投资的东区海底隧道申请提高过道价格,未能得到特区政府批淮,身任董事的荣智健之女荣明方以合约中规定合理经济回报率达百分之十五为由,启动合约中的仲裁机制,把加价申请交予国际仲裁,结果胜诉,获裁定回报率应达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十七,之后东隧疯狂加价百分之六十七。东隧加价事件虽让公司获利颇多,但却受尽香港社会的批评。此次危机爆发,港媒少有同情者,其得也失也,可见一斑。

以官商背景而行奢侈之事,以「在商言商」而罔修公共关系,为荣智健重大疏忽。


第三个错误是没有著力培养下一个「荣毅仁」。

荣家百年,英才倍出,创业二老自不待言,其子女及女婿也多有豪杰之士。中共建国后,三十出头的荣毅仁留居上海,忍辱负重,被周恩来称为「少壮派」,被毛泽东许为「红色资本家的首户」,后贵为国家领导人,全国企业家无出其右。到荣智健一辈,也是一人过港,打出一片江山。可第四代则蚕卧在父辈的馀荫之下,不敢独立门户,少有显赫战绩,以至于危机降临,竟没有腾挪博弈的能力。在传承上缺乏远大的抱负和规划,成了这个百年商业家族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

检视荣家百年历史,此次澳元对赌巨亏远远不是危机最大的一次,早在一九三四年,受全球经济危机波及,荣氏的申新企业就曾在上海《申报》公开宣告「搁浅」,一九三八年,抗战爆发,荣家工厂三去其二,大多被日人炸毁或侵佔,到一九五六年的公私合营改造,荣家在大陆的二十多家工厂一夜之间被国有化。与上述三次相比,亏损一百多亿元仅是区区之数,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百分之十一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是,它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已成定案,荣家对中国商业进步的影响力要重新再建,这或许才是「荣智健辞职」最大的损失所在。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主要著作有《大败局》、《非常营销》、《激荡三十年》等。
 
  亚洲必须摆脱民主陷阱:思维的盲点与误区
2009年4月24日
亚洲周刊 笔锋文章


民主有时候会被极端主义者用来合理化自己的不择手段,于是选举暴力、民主暗杀暴力、群垄暴力会趁势而起,当民主只被窄化到剩下选举,则民主只不过是替贪污滥权开了另一扇大门。

亚洲经济的成就惊人,它在全球所佔的比重也日增,然而只要一谈到「民主」,各式各样的情结即告出现。由于中国大陆尚未民主化,为了避免让大陆的「不民主」有「理由」,于是人们对亚洲民主所滋生的乱象,或者视若不见,或者轻轻略过,或者就是简单地认为是各国的特殊问题,而不能对民主做出建设性、反省性的深层思考。这是一种思维盲点,它妨碍了人们走向更好的民主之路。

民主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自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但由各国的民主实践,人们也必须认知到,民主其实是个抵抗与自我期勉的过程,而不是个图腾。民主决不廉价,把民主看得太简单的人,民主的贺礼是不可能降临他们头上的。

当今的亚洲,在民主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有些国家甚至有可能大幅度倒退。亚洲这些负面样板,当然不能用来当作「反民主」的理由,但由亚洲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情,的确也证明了西方理论里所谓「民主陷阱」的存在,不容忽视。民主需要许多因素整体配合,否则即难免所希望的结果未见,不希望的结果却纷至踏来。这就是「民主陷阱」,目前的亚洲,正在上演的即有:


其一,乃是南亚的印度,随著国会大选,种种「选举暴力」已告表面化,迄至目前,两天死亡人数即已约五十人,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选举国家,选民高达七点二亿,整个选举期高达一个月,届时死亡总人数恐怕逾千。过去长期以来,印度每逢大选,死亡人数总在二、三千人左右徘徊,选举暴力之盛让人叹为观止。

而印度选举暴力猖獗,当然是有原因的:(一)印度的政治运作毫无规范,形同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当民主只有选举,选赢的就有了一切,为了赢得选举当然也就无所不为,以及无所可不为了;(二)印度的阶级、宗教、种姓、地域矛盾至为严重,因此印度自由化后,不但小政党多如春草,以这次选举为例,小政党即多达一千多个;

更严重的乃是各式各样的激进组织或游击队组织也告大增,这代表了印度还没有藉著选举而凝聚社会之前,整个社会就因为选举而加速解体,印度选举,上焉者买票贿赂,下焉者威胁施压,甚至还相互杀来杀去。由于目前印度已没有独大的政党,这种解体的乱象也就一直持续并扩大。


其二,则是正发生在东南亚泰国的「民主群众暴力」。泰国近两年多来,随著政治斗争的持续与扩大,群垄也分为红衫军与黄衫军两个都自鸣正义的群垄势力。他们相互刺激,日趋激进,最后变成为所欲为的准暴民团体,他们以「人民力量」为名,动辄要求一个政府下台,纵使这是个刚刚透过合法选举而组成的政府亦然,特定的群垄团体把自己极大化,大到如此程度,这早已不是民主,而是暴民了!

最近,黄衫军乱完之后红衫军跟著乱,甚至干扰到东协(东盟、亚细安)高峰会会场,终被政府及军警强力驱逐,另外则是黄衫军领袖之一的林明达座车也遭到伏击,被射近百发子弹,身受重伤,侥倖逃过死劫。泰国的民主已被黄衫军和红衫军这两个将自我极大化,也将抗争手段绝对化的群垄组织所绑架,这种「人民力量」,其实已和民主无关,而是一种暴民政治了。


其三,则是在台湾及南韩正在发生的「元首贪污弊案」了。台湾的民选领导人陈水扁以及南韩的卢武铉,他们都出身清寒,后来也都以「人权律师」、「民主斗士」的身份窜起。但他们获得权力后,却把他们所宣称的「民主」丢到了脑后,这种情况在陈水扁身上特别严重。

他和家人亲信贪污腐化无所不用其极,国家的资产、政策、官位,无一不可标价出卖,它的整个官邸也俨然成了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中心。他所涉及的许多弊案,到了今天还未追究完毕,另外则是卢武铉家人亲信的弊案部分也将侦结。不久后即将收押,并可能判决有罪。

由台湾及南韩的例子,它显示出「民主」乃是一种複杂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通往权力之路的手段。如果人们不能体会这一点,则在他们有了权力后,就会忘掉了民主,绝大多数新型民主体制,都在民主化之后反而贪腐滥权盛行,即在于这些社会都把民主窄化了。

由亚洲所出现的这些负面样板,提醒了人们:民主诚然是人们之所欲,但它其实是个非常昂贵,必须整个社会付出极大努力始配享有的东西,在民主的道路上有太多陷阱存在,民主有时候会被极端主义者用来合理化自己的不择手段,于是选举暴力、民主暗杀暴力、群垄暴力会趁势而起,当民主只被窄化到剩下选举,而不能将民主价值渗透进每个部门,则民主只不过是替贪污滥权开了另一扇大门。民主的道路上陷阱重重,每个社会又怎能不格外戒慎恐惧呢?
 
Tuesday, April 21, 2009
  帮子女还债,父母小算盘也要打清楚
2009年4月21日23:51:28(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多维社记者黄明编译报道/随着美国失业率达到16年新高,房地产市场呈现大萧条以来最疲软势态,无情的信用市场向人们越来越多的说No,现在刚成年的子女们遭遇经济困难、张口向父母求助的情况越来越多。

据最新一期《Money》杂志报道,关键时候帮孩子一把,是很多父母认为义不容辞的事情,比如帮孩子出个房子首付、帮着还上部分车款和信用卡欠款等等,但不是父母所有的援助都对子女的成长有益,在答应出手帮一把之前,先搞清楚以下这些问题: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子女背负的是什么样的债务,他们的帐单都是来自哪里,如果不帮他们后果会是什么。最值得你考虑的子女债务是:如果不能及时支付,可能导致子女丧失重要资产。你肯定不想让他失去他上班用的汽车或者赖以生活的住房。

其次是:高利息的债务,比如信用卡。“学生贷款是最后一件你需要考虑帮助子女的事情,”伊利诺伊州New Berlin的金融规划师吉姆·布兰肯普(Jim Blankenship)说。学生贷款利率低,利息也是可以免税,而且贷款方常常愿意延长还款期限,提高总体利率但降低每月的付款额。

父母必须要弄清楚的一件事是子女是如何欠下这一屁股债的。如果是因为公司裁员、意外的医疗花费或者是越积越多、越来越难以偿清的学生贷款,这是一回事;而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们赚一块花两块,不知道要量力而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美国父母银行’可以一时帮子女们摆脱讨债人的骚扰,但如果子女不能清楚认识到导致自己负债累累的原因并从此接受教训的话,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还是会来敲父母门索要帮助的,”布兰肯普说,有时候让他们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也是一个好的选项。

信用卡评分公司Fair Isaac指出,最典型也最糟糕的情况是,子女的的信用卡报告上的不良记录长达7年,信用卡分数越来越糟糕。做父母的出手援助一下,或许可以真的帮子女大忙,让他们在财务上长出一口气。但如果决定帮助他们,一定要列上附加条件,比如说,要求他们减少使用信用卡并降低花费额度。

另外一个需要想清楚的是,作为父母,你自己能负担得起给子女的纾困援助吗?随着股市的狂跌,就业环境的恶化,你应该先想清楚,帮助子女的开销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退休目标和退休账户里的存额。今天1万元的礼物意味着10年后你的退休账户里将减少2万1600元(假设8%回报率的话)。这笔钱给你提供的长期保证收益可能会超过你小孩现在获得的短期利益。

“人们都不想指望孩子养老,”纽约州奥本尼市的理财规划师Mike Zovistoski说。如果你今年不得不给子女提供帮助,记得给每个孩子不要超过1.3万元(和你配偶两人就是2.6万元),这样可以避免馈赠税。

也要想想贷款是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一时不能给子女馈赠,又不好意思袖手旁观,可以考虑贷款给子女。对于超过1万美元的长期贷款,国税局预计你多少会收取些利息(现在是2.9%,利息收入要报税)。一定记得公证,让这个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贷款成为一个正式的合同。签字画押完毕,好了,恭喜你,老大!你正式获得了‘美国父母银行’纾困贷款了!做父母的也先别高兴,抓紧看看老二(第二个孩子)是不是正在准备申请贷款的资料......
 
  会“服务”才会成功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谁谁谁 2009-04-22

一位参加了某种培训的朋友说出了一段触动我的话:以前我太爱索取了。现在我得用更积极的态度服务我生活中的任何人——服务我的老板,服务我的同事,服务我的老公,服务我的父母,服务催我稿件的编辑……

我不知道这个培训是如何帮助她转变观念的,但我知道的是,如果她真的做到了,她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服务别人,一定程度上等于克制自己。事实上,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极度自律——把天性中的自私、懒惰、贪婪、嫉妒等与“成功”背道而驰的素质压制到几乎为零,一切言行都为“成功” 服务,不成功才怪。但不是所有人能承受得住这种扭曲的磨炼。大城市高收入人群里有心理缺陷的人越来越多,跟此类“过度自律”应该有一定关系。而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发泄屋”等比较变态的消费场所正是“过度自律”之后产生的新需求。话再说回来,如果时时刻刻都需要“为别人服务”,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对那些已经神经紧张得要命,生怕自己对客户或对老板有一点点大意的人来说,该为“服务”立个限度,合适的时候,要知道说“不 ”。这样的人我见过一个。她是一家知名公关公司的主管。在安排一次采访时,因为把我的采访时间由20分钟减到了15分钟,她表现得极度不安,几乎要哭了一样请求我不要生气。她的“过度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我听说她因为神经衰弱辞了职,跟先生去泰国住了。

但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来说,适当地加强一点服务精神,应该不至于导致神经质。比如:在收到同事邮件时,少看一些八卦网页,及时回复;在父母唠叨要你多穿一件外套时,即使不穿也顺手拿上;在接受讲解员的指引时,即使他很罗嗦,也保持微笑到他讲完为止。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并不多。比如最近我和几个媒体同行在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中,就因为嫌讲解员过于教条,而加快步速跑到另一间房独自欣赏去了。后来在结束时,我发觉她的脸色不太好看。我们几个参观者完全知道,只要按捺住心里的那点不耐烦,保持微笑跟在她身后,她一定很高兴。但是如果硬要让我们把她“服务”到位,很可能最后我们的心情会不太高兴。

谁都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别人高兴,关键在于想不想做、值不值得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对于这些分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权衡。在承受力范围之内,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或者家人、或者事业、或者朋友,多“服务”一点点,一定会有惊人的效果出现,尤其是在那些一贯被忽视的方面。至于对承受程度的度量,我的意见是实验,再实验。就算你在实验中把老板服务过了度,也会是个很好的教训,比呆在原地,什么都不做要好。

(作者电子邮箱:from9to5@live.cn)
 
Monday, April 20, 2009
  人力资源部的白痴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 2009-04-20


问题

我刚刚被提拔为部门主管,并一直在面试,寻找一个副手。公司内部的两个主要候选人能力都不错,但我决定选择那个我感觉将能与之合作最好的人。不幸的是,人力资源部门里的某个白痴刚刚宣布,另一个候选人得到了这份工作。他很高兴,并问我何时开始工作;而另一个家伙因为我没告诉他落选的消息而很恼火。我是应该接受那个错误的人选,还是设法纠正这种情况?

经理,男,37岁

露西的回答

人力资源部的某个白痴可能把事情搞砸了,但你也是如此。你不该发邮件问我,而是应该直接去找那个白痴,要求他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事情上,你只有几个钟头的时间来纠正问题,之后就太晚了。错误的候选人已经打开了香槟,并向他们的朋友大肆炫耀,这个时候再剥夺他的资格将使他记恨终生。

现在,你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尽力将这种糟糕局面处理圆满。

第一项任务是恢复正确候选人的士气。告诉他另一个人只是险胜。告诉他任命通告出得太早,为没有事先知会他而道个歉。给他加薪,假如没有这个预算,就给他个虚名。任命他为助理部门经理。

接下来,您必须搞定错误候选人。说他很不错,但你不知道能否和他愉快合作。你可能会发现你们相处得比想像中更好:只有尝试了,你才会知道。事实或许会证明,错误的候选人其实就是正确的那一个。

如果他不是,那么你应该在一段时间之后把他调走。如果您的公司大到会拥有一个失控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那么肯定也大到能够在不同部门之间调剂员工。告诉人力资源部门,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他们欠你一个人情。

你必须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你本应立刻去做的事:给那个白痴写一封措辞强硬的信。从你电子邮件中的措辞来看,我感觉你对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好感,因此,你很可能会非常享受这项任务。


你们的意见


选择正确的员工

你是头,所以你必须做出决定。挑选正确的那个。人力资源部的那个人应该被解雇。

银行家,女, 32


要小心

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我身上。当初我硬着头皮接受了错误的那个家伙。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出现,那我宁可辞职,也不要那个被选中的错误人选。他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在员工中造成了极大的问题。我任由他去,想让他自作自受。他果然露出了真面目。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却说,聘请他的是我,他职业生涯的上升……或下降与人力资源部门没关系。

匿名,男


没有错

我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有时人力资源部门做出决定是基于组织而不是个人的最大利益。你想当然地以为人力资源部门犯了一个错误。不,他们是特意决定聘用另一个人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不是你所暗示的那种白痴。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部门负责人,那么你应该能够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选择,否则你就不够称职。

人力资源经理


两个都不要

告诉他们(两个人都在场时),因为经济形势,你决定这一次不作任何任命,人力资源部传达了一个完全错误的信息。

而且为什么要任命一位“副手”呢?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不需要副手的。

匿名,男


就选那个错误的吧

我会把这个错误视为天意并坦然接受。我与那些永远我不会选作朋友的人合作很好——这样能在进行必要的指责和业绩评估时排除个人感受。当我有个好朋友当上司时,我发现自己工作就不那么努力了,因为我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聊天上。

匿名,男


译者/力文
 
  “自我介绍”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龙溪微微 2009-04-20


出入社交场合,免不了要自我介绍一番,或者引荐朋友认识。很多人觉得这很容易:“您好,我叫小沈阳,唱二人转的,很高兴认识你。”或者:“Hi,Rose,介绍你认识我的朋友Jack,他是一位广告人。”这不就结了?

可是我保证,像这样平淡无奇的介绍,下次见面时,你十有八九会忘记对方的名字,甚至压根儿忘掉这个人。忘记别人是谁可能会尴尬,不被人记住才最可悲。 

有句老话叫“贵人多忘事”,此话怎讲?如果你不经常出入交际场合,每隔一两个月才有机会认识一位新朋友,那你应该会记住他的名字。可如果你属于“觥筹交错”的半上流一族,热衷于参加各类聚会拓展人脉,那么,记住别人是一门功课,让别人记住则是一门技巧,你值得拥有。 

一次非正式聚会中,我遇到两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男生A这样介绍自己:“您好,我叫某某,今年刚毕业,正在找工作。”我当时有点愣,头一次听人这么介绍自己,只好接话说:“是吗?那加油啊,祝你早日找到满意的工作。”

其实,他的自我介绍有些不得要领。首先,我和他完全不熟,在对他的性格和特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传达给我一个他正在找工作的讯息,属于无效信号。自我介绍尽管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吸引别人的也许正是开篇的某个亮点。

就这点而言,女生B做得更好一些。她介绍自己的方式是拉近距离形成对比:“你好,听说你是一位作家。”我赶紧说:“哪里算作家,就是随便写写。”她笑吟吟地说:“我也是,不过我更喜欢画画,我是一名美院毕业的学生。”好的,这样我们至少有两个话题可以聊——写字和画画。等到聊的比较热烈之后,她自然地提到找工作的事,我则表示可以引荐她认识在美术馆和画廊工作的朋友,一切来得水到渠成。

当然,除了突出自己的亮点,自我介绍还是谦虚低调为好,免得让别人留下此人爱吹的第一印象。引荐别人就无此顾虑了,你只管把你的朋友往死里夸,他表面摇头摆手称不敢当,心里别提多美了。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如果你的朋友希望自己是朵牵牛花,你可别朝着玫瑰花的方向去夸。我曾听说一个典故:早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群春风得意的华尔街投行精英一起聚餐,其中有位精英这样隆重介绍他带来的新朋友:“这位是曾子墨小姐的哥哥,曾先生。”不料众人毫无反应,只是礼貌地打个招呼,该聊什么还聊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席间不断有人到来,于是该精英对每位后来者都要重复一遍“这位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似乎要让每位来客都搞清他的介绍重点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妹妹”,并非鲜活地坐在众人面前的“哥哥”。被如此介绍的曾先生自己也不太适应,在席间始终没说多少话,饭还没吃完就提前告辞了。

事实上,如此介绍真是吃力不讨好。很多人都反感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即使你不能为你的朋友贴上一个漂亮的标签,也别让人家因为你的介绍感到局促尴尬。比如,这是我的好友XX,她最近刚失恋。又比如,这是XX,这可是我们班最胖的同学。多么雷人的介绍方式啊,被介绍者表面也许笑靥如花,内心早已血流成河了。 

所以,那位精英终于学到了一课——下次如果一定要提曾小姐的话,应该这样说:“这位是曾先生,他的妹妹是曾子墨小姐。” 

作者邮箱:lxww2008@sina.com
 
Friday, April 03, 2009
  内守国财,外因天下——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的基本原则
文/翟玉忠


一,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谜团

在薄薄的《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的地方竟然有4次之多。

管仲卒于公元前645,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在管仲死后近百年,孔子才出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位一百多年前邻国的政治家呢?

显而易见,孔子对管仲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正是在管仲辅佐下,公元前667年周天子赐齐桓公为伯,成为得专征伐的一方诸侯之长。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启了令孔子这位理想主义的老人痛苦万分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周王朝礼乐制度由此全面崩溃。《论语·八佾第三》中记载了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抱怨:"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收来的大量的市租,家里管事的人员很多,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的门前设立一个照壁,管仲门前也和国君一样,设立一个照壁。国君接待他国君主宴饮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这样做。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理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数百年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此评价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史记·管晏列传》原文:管仲,世所谓贤臣。然而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不错,在孔子的眼中,管仲的确又是一位伟大贤明、功勋卓著的政治家。《论语》中将管仲与子产并称,面对弟子们对管仲的质疑,孔子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维护管仲形象的立场。《论语·宪问第十四 》记载:


"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主,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混乱的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成为衣襟向左开的蛮族了。他难道象老百姓那样遵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的吗?'"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让我们沿时间之流回到管仲时代。公元前七世纪,东迁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到自顾不暇的地步,处于华夏文化圈北面的戎狄和南面的蛮夷交相进攻中原,华夏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起来的强齐不仅联盟了中原主要诸侯国,还打退了蛮族一次次进攻,没有像千年后的罗马帝国一样在蛮族入侵下陷入文明黑暗之中。所以孔子不禁感叹:如其仁,如其仁。

管子为什么是真正的仁人呢?孔子给出的理由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不是靠军事手段,管仲是靠什么力量召集天下的呢?难道单纯依靠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谓的"大信"、"大义"吗?显然不现实。(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原文:齐桓挟贤相之能,用大国之资,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诸侯,于柯之盟,见其大信,一年,而近国之君毕至,鄄幽之会是也。其后二十年之间,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诸侯也,至于救邢卫之事,见存亡继绝之义,而明年,远国之君毕至,贯泽、阳谷之会是也。)

这里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管仲治下的齐国不是靠军事手段号召天下,那么是靠什么手段呢?答案只能是:经济手段!

就是司马迁所谓的:"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引《太史公素王妙论》)



二,"伊尹之术"背后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

" 轻重九府"应是调节市场的九个国家经济管理机构,那么什么是"伊尹之术"呢?事实上他和管子的经济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吸引天下财富的经济方法。《管子》轻重十六篇是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核心,其中《管子·地数第七十七》中就提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管子·轻重甲第八十》详细描述了所谓的"伊尹之术":

桓公说:"何谓吸引天下的财富?"管仲回答说:"从前夏桀时,女乐有三万人,端门的歌声,清晨的音乐,大路上都能听到;她们无不穿着华丽的衣服。伊尹便叫薄地无事可做的妇女,织出各种华美的彩色丝绸。一匹织物可以从夏桀那里换来百钟粮食。桀的国家是天子之国,但他不肯为天下大事忧劳,只追求女乐享乐,所以伊尹便取得了他的粮食并操纵了他的市场商品流通。这就叫作吸引天下的财富。"(原文: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此之谓来天下之财。")

"伊尹之术"是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最典型的案例,与西方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累积金银相反,中国古典外贸理论以"得物为胜,得币为亏",主张通过提高物价等手段,实现"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具体策略常常表现为直接以金钱、工业品等("末")换取对方的基本商品("本",如粮食),或诱使对方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摧毁其基础产业(管仲时代常指农业),攫取其人力物力资源,使之先丧失利权,后放弃主权——这简直与今天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掠夺第三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方式如出一辙!

在公元前81年那场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盐铁会议上,长期职掌西汉政府财政大权的桑弘羊在为自己的商业政策辩护时还引用管仲的事例,他在解释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时说:

" 从前,管仲筹策谋划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纪氏由于只搞农业亡了国。如果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必须从事农业,那么舜就不应该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应当去当厨师。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天下的东西贱时,我则使之价格高;天下人所轻视的商品,我却重视。用工商业品交易农产品,用无用的东西换取有用的。现在从山林川泽取得的财富,实行均输法所获得的积累,是为了施用轻重之法来役使天下的诸侯。汝、汉一带的金子,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引诱外国人和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这样,骡、驴、骆驼就可以成群结队地进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也都变成了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等各种贵重皮料,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毯子将充满皇宫里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也都成了我国的宝贵物品。这样,外部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而内地的财物不外流。外族的东西运进来,国家财用就充足,自己的财物不外流,人民家用就丰足。"(《盐铁论·力耕第二》原文: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纪氏之国只顾发展生产,不能掌握有效的外贸理论,导致利权来失,国家灭亡的惨痛教训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成书于战国的《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也提到这件事,其目的不过是告诉人们,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这样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本国的粮食。(《管子·山至数第七十六》原文: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借管子之口说:"从前,纪氏的国家就是加强农业节约开支的,但粮食丰富而不能经营管理,粮食便四下外流而归于天下各国。这样,纪氏虽加强农业节约开支,但不能经营管理,恰恰使他的百姓粮食外流净尽而成为他国的俘虏。因而他自己也国亡而无处容身。所以说单纯强本节用只能使经济情况更好些,而不能保证不亡。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我则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我则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我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这样就可以号召天下了。" (昔者纪氏之国强本节用者,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若是,则纪氏其强本节用,适足以使其民谷尽而不能理,为天下虏。是以其国亡而身无所处。故可以益愈而不足以为存,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

请注意,这里的"谨守重流"不是盲目的高价政策,还要和各国的物价保持齐准,防止别国倾销。《管子·山权数第七十五》上说:"物价的水平则要与别国保持一致。因为商品价格偏高,别国就来倾销射利;商品价格偏低,物资会泄散外流。所以要注意比价一致。物资泄散外流,就等于本国失权;被人射利,就等于本国失策了。"(原文:物重与天下调。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也强调,除非天下统一为一个国家,否则一定要注意本国商品的物价政策,不能过低或过高。



三,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


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的总原则可以用"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概括,就是说一方面要尽力避免本国财物外流,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国财物的不断输入,关键在于物价不能低于其他国家,"谨守重流"。"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语出《管子·地数第七十七》,文中还提到人为抬高本国特有资源价格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上面引用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说:

" 桓公对管仲说:'我要保住国内资源,不被天下各国捞取,反而要外取于天下,可以么?'管仲回答说:'可以。水流激荡则流势湍急,征收的号令急则物价上升。先王就是掌握号令的缓急,对内据守国财而对外取之于天下的。'桓公继续问管仲说:'他们是怎么做的?'……(管仲回答说)楚国有汝、汉所产的黄金,齐国有渠展所产的盐,燕国有辽东所煮的盐。运用这三者也可以相当于武王的理财之法。一个十口之家就有十人吃盐,百口之家就有百人吃盐。关于吃盐的数量,每月成年男子近五升,成年女子近三升,小孩近二升。如每升盐价提高半钱,每釜就增加五十钱;每升提高一钱,每釜就是百钱;每升提高十钱,每釜就是干钱。君上若下令砍柴煮盐,征集起来使之达三万钟,阳春一到,就可以在盐的时价上取得收入了。'桓公说:'何谓在盐的时价上取得收入?'管仲回答说:'在阳春农事开始时,命令百姓不许筑墙垣,修坟墓,大夫不可营建宫室台榭,同时也命令北海居民一律不准雇人煮盐。那么,盐价必然上涨四十倍。君上用这涨价四十倍的食盐,沿着黄河、济水流域,南运到梁、赵、宋、卫和濮阳等地出卖。粗食无盐则人们浮肿,保卫自己国家,用盐特别重要。君上通过砍柴煮盐以取得收入于天下,那么,天下就无法削弱我们了。'" (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桓公问于管子曰:"其行事奈何?"……管子对曰:"可。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三者亦可以当武王之数。十口之家,十人咶盐,百口之家,百人咶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盐之重,升加分耗而釜五十,升加一耗而釜百,升加十耗而釜千。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桓公曰:"何谓籍于时?"管子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丈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然盐之贾必四什倍。君以四什之贾,修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恶食无盐则肿,守圉之本,其用盐独重。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 )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矿石进出口量猛增,于是一些出产铁矿石的国家(其背后是美日等大国的财团)就通过大幅度涨价的办法获取额外利润,2008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又上涨65%。谈判是由新日铁和韩国浦项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谈定的,中国企业连发言权都没有;稀土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它元素组成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已成为高科技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稀土产品供应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85%以上,早就有"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说法。但近年来却廉价乱采乱卖,直到2007国家才开始将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不知中国人的经济学家何日才能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美梦中苏醒过来,也像2600年前的管仲一样冷静地看待市场经济,理性地驾驭市场经济。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有多条通过有意识地提高它国某种产品的价格,让其发挥产业比较优势,诱使之放弃本业农业生产,造成单一经济的局面,借以颠覆别国的经济案例。比如提高绨价以颠覆鲁、梁,提高茈价以颠覆莱、莒,提高鹿价以颠覆楚国,提高狐白之价以颠覆代国,提高器械之价以颠覆衡山等等。在他国 "以钱为纲",放弃本业全力追逐利润时,在本国则广积粮食。等到别国的粮食感到缺乏,而本国的谷物又不准自由买卖,别国的人民为了取得粮食的供应,就不得不相率归顺了。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通过主动降低本国产品价格,主动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放弃战略产业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工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意味着我国物质资源的净输出,结果必然导致是中国利权不保!

事实上从解放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人民币的价值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1950年1美元合人民币2.75元,1985是1美元合人民币2.9367元,进入九十年代,人民币价格人为狂跌,1996年达到1美元合人民币8.3142元,贬值数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前几年。在"天下高我低"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收获绿色纸片,失去财富。

就像《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中所说的那样:"天下高我独下,必失其国于天下。"《管子》一书的作者举例说,从前莱国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在莱国的价钱一纯只值一锱金子,紫青色的丝绦也是一纯值一锱金子。而在周地则价值十斤黄金。莱国商人知道后,很快把紫绢收购一空。周国却拿出票据作为抵押,从莱国商人手里把紫绢收购起来,莱国商人只握有等于货币的票据。这是莱国自己失掉了收集起来的紫绢,而只好用票据收回钱币了。因此,可以利用就要利用,可以掌握就要掌握,这就是周人利用外国来控制外国的情况。(原文: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锱,緺绶之于莱亦纯锱也。其周中十金。莱人知之,闻纂茈空。周且敛马作见于莱人操之,莱有推马。是自莱失纂茈而反准于马也。故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

从任何意义上说,我国目前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所需要的外汇数量,难道我们也只能像莱人那样手里攥着准币的票据而无可奈何吗?美国采购商曾经为能以几乎为零的价格在中国买袜子感到兴奋,现在美国政府又要中国人民币升值了,中国该何去何从?因为中国提高价格必然会打击沿海出口企业,不提高又会使利权不断丧失。面对这个两难的困境,看来国人真的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了。不仅在具体经济政策上,而且在经济指导思想上也要这样。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除了那一大串定义和数学公式,二十多年来引入西方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是智慧还是愚蠢?

管仲,这位曾经挽救中华文明之大厦于将倾的伟大政治家已经远去了,孔子对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慨叹似乎也已成为历史的余音,但《管子》一书阐述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却不会在这样一个虚拟经济发达的信息时代成为绝响,它再次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真理也是永恒的!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美国国内的“地缘政治”变迁
(2009-04-02)联合早报
● 于时语

  美国房产和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无形中加速了国际地缘政治或者不如说“地缘经济”布局的演变。最明显的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经济实力优势显著下降,亚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相对上升。这一演变会在近日的G20伦敦峰会上得到相当的反映。

  但是在可见的未来,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老大,再是风雨飘摇的美元,短期内依然坐定其国际货币地位。正如路透社近日指出:美元将继续是“美国以及世上其他所有人的共同问题”。出于同样的原因,美国国内政治正在经历的急剧演变,不免影响到世上其他所有人的命运,而值得国际上的关注。

  一半黑人血统的奥巴马当选总统,以及民主党卷土重来,再次控制国会两院,是美国政治中的历史性事件。一般人忽视的,是在这一发展中,美国国内“地缘政治”布局的急剧变化。确切地说,美国内政的主导力量出现了很大的地域变化。


得州的政治分量曾不断上升

  这一变化的最重要部分,是美国南部尤其是得克萨斯州的政治影响衰落,而西海岸加州以及东北部纽约到新英格兰诸州成为对全国政治举足轻重的地区。

  二战结束以来,被北方传统精英视为“南蛮”的得克萨斯州,在美国政治中的分量不断上升。到了本世纪初,得州籍的联邦众议员领袖德莱(Tom DeLay)和阿尔米(Dick Armey),以及参议员格雷姆(Phil Gramm)等人成为国会中最有权势的人物,支配国会立法和预算拨款。加上小布什入主白宫,得州在华盛顿的政治影响力如日中天。

  随之而来的是得州保守派文化对全国的震慑力。2005年春国会对植物人施雅沃(Terri Schiavo)的紧急立法是典型例子。原先针对在公路上乱丢垃圾的州内宣传口号“别和得州搅乱(Don't mess with Texas)”,因此成为得州在全国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标志。

  可是随着布什下台,得州的上述重磅政治和文化影响几乎戛然而止,弹指之间,华盛顿转变为加州和东北部政客们呼风唤雨的乐土。

  议长佩洛西之外,众议院的加州要角还有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主席瓦克斯曼(Waxman),以及教育和劳工委员会主席米勒(Geore Miller)。

在参议院,加州选出的两位女强人芬斯坦(Diane Feinstein)和博舍(Barbara Boxer)分别是情报委员会和环境及公共事业委员会的主席。

  国会中的东北部大牌,则有麻州选出的众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弗兰克(Barney Frank),康州选出的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杜德(Dodd),以及麻州选出的参议院医疗卫生委员会主席爱德华·肯尼迪等人。

  银行金融是当今经济危机的中心不提,医疗、教育、环境和能源都是奥巴马内政改革的重点。以上列举的国会大老因此炙手可热。此外还有奥巴马内阁和高参中比比皆是的加州和东北部精英人士,直接参与施政。


离不开地域政治文化的支配

  美国两党政治的沧桑,导致国内“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反映了美国已故众议院议长奥尼尔(Tip O'Neill)关于美国政治的名言:“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All politics is local)。”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选民的喜恶,受到地方性因素的有效制约。

  共和、民主两党势力和命运消长中的强烈地域性,显示美国南部与加州及东北部之间的显著文化和经济利益差异,而不能不对奥巴马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相应的影响。

  即使奥巴马作为“一国之君”,想对全国一视同仁,他的施政离不开国会两院的民主党议员以及整个民主党机器的支持,而这些民主党政客无法避免上述“地方性”或地域政治文化的支配。

  例如南部石油势力强盛,但是加州及东北部却有注重环境的传统,两者的消长已经明显影响到白宫有关内外政策。

  再如南部白人中自立竞争的“硬美国”意识强烈,而东北部精英有注重社会福利的“软美国”传统(麻州在全美第一个推行“全民医保”,绝非偶然)。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显然向东北部倾斜。

  其他还有许多在诸如宗教和科学态度上的地域文化价值差距,预计都会反映到奥巴马政府的内政取向,并因此影响其外交政策。

  顺便提一下,奥巴马本人及其班子,与当今经济危机的主要罪魁华尔街,具有很大的东北部常春藤精英“交集”,这使得白宫在美国民众新近针对华尔街的“仇富”浪潮和全力救助金融业之间不免处境尴尬。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