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uesday, July 03, 2012
  于品海在东北亚战略形势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和日本就两国关系如何发展已经有过多次讨论,但显然这一次学者之间的交流更为坦诚,因为大家都说了一些气话,特别是日方的一些代表。我觉得这是好事,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甚至不需要隐瞒自己的情绪。

在这两天的会议里,我们很“礼貌”地听到有关中国的威胁,做事不透明,特别是军费增加等话题,还有就是所谓应该遵守国际上已经建立的次序,什么日本历史上如何防御小偷的故事和防卫大学村井友秀教授的撒谎论。中方代表对这种言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两国间本来就有一百多年的意见不和,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再用一百年去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要问,中日两国所面对的客观现实是什么?在这个会议的开幕式上,我曾经提到“由于中国的崛起,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以及美国和欧洲所处的困境,世界的战略平衡和地缘格局正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很可能是二战之后最大的变化,甚至是工业革命之后自由经济模式所主导的经济腾飞以来的最根本变化”。

但这种变化——我有时候说这就是一种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却并非是第一次,就好像蒸汽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出现、两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解体等。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再是一个假设,而是现实。由于这种变化而逐步催生的一种世界格局和战略平衡的转移只是这种世界性范式转移的一个表现、一个切面。大家最好开始习惯它,不然你会感到迷惑和失望。

在学者们讨论的这两天里,我经常听到历史这个词。历史是什么?在我粗浅的认知里,这是一连串的经验、记忆和故事,当这些经验和故事不断提醒、警示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时,那就是历史。我们可能会经常对历史的诡异、神秘、高深莫测感到疑惑?或者历史是顽皮的,感觉它经常忽悠我们,让我们无从知道它的真正意思。

北京大学的朱峰教授说,民主的中国日后将会提供区域的稳定。但我想知道这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所做出的预言吗?对伊拉克人民、越南人民、很多中东国家或者拉丁美洲人民来说,民主的美国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稳定。“不民主”或者不够民主的中国却让无数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脱离贫穷,让不少澳洲人民提升了生活水平。根据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生的说法,中国也帮助美国减低了通胀,改善了生活。

朱峰教授还谈到民主和理性的关系。但我所知道的现实是以色列很民主,但他对待巴勒斯坦的问题时却并不理性。德国当时是个民主国家,却选出了个希特勒。美国可以民主地、糊里糊涂地入侵了伊拉克,然后就后悔,这是理性吗?

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土山实男教授在他的演说中谈到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次序,认为日本应该保护这个次序,暗示着中国是在破坏它。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日本就是那个曾经破坏国际次序的国家,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去企图建设自己想要的次序,所以今天才被迫接受美国的次序。要记住,这几年日本不断寻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并不时地宣称要成为“正常国家”,这正是在努力破坏土山教授所说的“现存的、行之有效的”次序。显然,问题不是中国是否要破坏原来的次序,而是日本是否愿意和中国一起来重写世界的次序,还是大家各自去努力。

日本防卫大学教授,原陆军将军山口昇先生介绍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亚太局势的看法以及美国的作用,并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好像这种作用理所当然我也一度认为希拉里会比奥巴马更适合做美国总统,但后来认识到她的外交能力后,觉得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希拉里的外交思维正是美国历史上最常见的与二战后设计围堵苏联政策的乔治•凯南,以及十九世纪初为了抵御欧洲人在南美洲扩张势力,因而宣称南美洲是美国势力范围的詹姆斯•门罗总统(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的观点如出一辙。

在希拉里出任国务卿之后,曾经极力鼓吹美国将以软实力(Soft Power)和 巧实力(Smart Power)重建美国的国际地位,这是企图针对美国在布什总统的单边主义之后的拨乱反正。但在现实里,她却是一个典型的硬实力执行者,她在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的态度就是其中一些佐证。当年她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宣布“重启”( reset)两国外交关系,但美俄关系却在其后几年里变得更为敌对。最近普京总统在竞选连任时将中俄关系比喻为风和帆,展现了与中国合作的诚意,这是否暗示美俄关系有所变化?希拉里对中国的政策如此不济,在拜登去年访华后,据说奥巴马总统就将中国事务的主导权交了给副总统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这是企图透过人事的再部署来进行改变一种过时的外交关系概念,取代希拉里和传统美国的强权外交,落实了奥巴马竞选时所说的Change 吧。也许由于这种观念的改变,去年的对台军售、陈光诚事件、菲律宾就黄岩岛与中国的对峙都没有造成两国的冲突。

综合很多学者的演说,如果从历史的整体来看,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矛盾或者是两难的。为什么?因为历史很顽皮。就好像美国的航母群被日本视为稳定因素,但正是它曾经摧毁了日本海军;美国的核威胁能力让苏联的经济崩溃,却也终结了二战,制止了日本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美国的情报人员和特种部队让本•拉登离开了人世,当初却无法阻止两架民航飞机袭击纽约的世贸大夏。
军事力量究竟能够用来做什么?这对于日本来说,它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如果美国人今天还没有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还不知道历史是这样顽皮的。

前段时间我和自民党前官房长官中川秀直先生讨论中国威胁论时,他表达了对解放军如何“主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担忧。但我告诉他,对中国人来说,特别是熟悉中国政治的学者,很难理解解放军的角色会被如此误解。党指挥枪,从毛泽东开始就是最重要的原则,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军人干政的可能。最近,薄熙来事件后一些国际媒体报道了所谓的军事政变,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在这两天的会议里,我们还是听到了对中央军委作用的怀疑。

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善这种无知,加快我们对所处的“现在”的认识?因为只有提升这种认识,才能够引领历史,而不是被顽皮的历史忽悠。

我们两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佛学的传统,佛学经常要求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去找寻和谐、净土。心是我们成为智者、成为佛的唯一路径,但这是要经过深长的渐修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两个民族显然都很有经验和认识。

如果有人担心中国的发展可能会让自己受到威胁,那这种认识有可能是无知所致,也可能是偏见,更可能是阴谋。但不管是什么,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就是中国的发展将不会停止,而且很快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甚至有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我们并不追求这个结果,但如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人也不会介意,就好像我们要让十三亿人口步入小康,结果也偶然成为了经济大国一样。这种结果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那个时候,那些人的担忧会否依旧存在?我可能会问,中国的军事力量现在这么小,你们就如此担心,而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如此强大,你们却认为这是稳定的力量。那么是否我们成为最大的时候,你就不会担心了?!如果到时候你还担心,我也只能无奈地说,请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和平与安静。因为除了心理医生或者佛经之外,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日美同盟究竟是什么?不就是一张纸吗,你们的和平宪法也是一样。它们曾经都不存在,日后也可能被改变,或者说必然会被改变。这几年日本经常说要做一个“正常国家”,这不就是要改变日美同盟的性质吗?改变什么性质,不就是很多日本人所认为的不平等的性质吗?合同很重要,因为有法律,有法院。但在国际关系中,有法律吗?如果有,那美国和日本都曾经长期不守法。没有法律,那有什么?就只有良知、智慧和力量,或者对某些人来说,没有!

这两天不少学者在讨论权力转移—— Power Shift,但我相信大家是在说“力量”转移吧。在国际关系语境里,Power是力量,不是权力。如果要说权力,就要用Authority这个字。因为 “权力”要有一种授予的意思,或者是大家所认同的。但在国际关系中,没有人授予美国权力,它的权力更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而力量呢,不需要授予,更不需要认同,美国或中国所拥有的是力量。当有充足的条件后,就有力量。由于力量是相对的,所以任何人都有力量。当我们说力量转移,是指最大力量的变化,也就是之前的力量结构中的领导者地位的更迭、转换。可以透过之前的领导者力量的下降,也可以是后来者力量的上升,或者两者都存在。

显然这种力量的转移已经启动,所以成为了我们讨论的焦点,而它不就是之前所说的世界战略平衡和地缘格局变化的结果吗?对于学者来说,我们要承担说明现实的责任,而不是在连历史的意思都搞不懂的情况下去胡乱猜测,甚至在政治问题上情绪化。中日关系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在面对的挑战又是如此繁杂,但我们还是可以心平气和,以一种平常心去面对,友好协商,消除大家认识上的差异,建立互信。显然,也只有这样,一种新的国际次序才能够被逐步构建起来,才有机会让我们在新的国际格局里扮演积极的角色。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