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Wednesday, May 30, 2007
  创业:谷歌里的“老家伙”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克里斯•纳托尔(Chris Nuttall)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在位于加州山景城的谷歌(Google)总部,有一根4英尺长的巨型大头针矗立在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办公室门外。

Googleplex 大楼里分布着很多奇怪的物品,用来激发和鼓励员工——从乐高(Lego)拼装玩具,到即兴搭建的菜园子,不一而足。而这个大头针雕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个超大号的大头钉指向这位首席执行官的大门还是挺合适的。它表明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定下了谷歌有意而为的杂乱公司文化,并推动谷歌朝着组织全球信息的目标前进。

施密特最近出席“谷歌欧洲搜索流行榜”(Google Zeitgeist Europe)活动时表示,“相对于我们拥有的全部信息而言”,谷歌仍然“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但谷歌的目标是,让“用户能够问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明天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工作?'”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施密特就得完成棘手的任务,避开竞争对手的对抗,并防止引起用户对隐私问题的担忧。

在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 Moritz)看来,施密特能做到这一点。莫里茨是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一位风险资本家,也曾是谷歌的董事会成员。“对谷歌众多彼此不同的支持者来说,他显然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大使。他举止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并不特别需要引人注目,但实际上,他一直是支撑谷歌成功的一块基石。”

尽管他身担重任,却一直是谷歌三巨头中名气最小的一位:跟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一比,他就是个老人(现年52岁)。那两位更富盛名的年轻创始人现在才30多岁。

不过,《搜索》(The Search)一书的作者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认为,他正在成为该公司的形象代表。“他是三巨头之中唯一具有高管经验的人,知道如何处理一家总在万众瞩目之下的公司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这种经验可能连拉里和谢尔盖也想要拥有。”《搜索》是一本描述谷歌崛起的权威性著作。

施密特散发出一种冷静、凡事都要弄清楚的美国式首席执行官风格。不管是面对谷歌商业战略的问题,还是关于互联网将如何塑造人类行为的这种超前的、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他都像一位条理清晰、善于表达的思想家。例如,今年3月在华盛顿,他向一群听众提出了这样的推测:“如果MySpace有了10亿人,它就会有自己的政府吗?”

他坦承自己是个政治迷,他敏锐地察觉到了YouTube(谷歌去年收购了该视频网站)迫使公司和政治家提高透明度的能力——在2006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弗吉尼亚州共和党参议员乔治•阿伦(George Allen)竞选失利,就是因为之前有一段种族主义侮辱性言谈的视频贴到了YouTube上。提到施密特本人的政治立场,他会比较敏感。他给民主党人提供了巨额捐赠,其中包括2004年向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Democratic Congressional Campaign Committee)捐款2.5万美元,但他坚决否认这“对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的公司的行为有什么影响”。2006年,他没有进行捐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的商业教授兼谷歌顾问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指出,施密特的这种政治兴趣,源于他在华盛顿附近长大以及他父亲是位经济学家的客观事实。“他是美国阿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热心参与者。”

他1955年生于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在弗吉尼亚州长大。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依靠修剪草坪挣零用钱,还喜欢造家具。1970年,他父亲租了一台电脑,他以超前的智力改写了电脑的软件。由于在普林斯顿(Princeton)获得了一个电子工程学位,后来又获得了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让他得到了在帕罗奥多市施乐研究中心(Xerox research centre)工作的机会。他曾加入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公司,领导这个公司的Java软件开发,并在1994年成为了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他离开这家公司,成了网络公司 Novell的首席执行官。之后,他于2001年3月加入谷歌,担任董事长。

“他第一次来到谷歌的时候就说,他会提供成人式的监管,我认为,到现在这话也还是有些道理。”瓦里安指出:“大家围着桌子讨论可能会贡献很多看法,但总得有人来形成一致意见。”

施密特来的时候,布林和佩奇只有27岁,距离他们在斯坦福宿舍里创建谷歌已有五年时间。他们的关键词广告(AdWords)还处于婴儿期(这种服务会在搜索结果后面显示相关的广告)。施密特引入了一个70-20-10规则:雇员在核心业务上花70%的时间,在相关项目上花20%的时间,在新项目上花10%的时间。瓦里安指出:“拉里和谢尔盖会进行他们确实非常感兴趣、非常钟爱的项目,但是埃里克会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施密特还在2004年帮助谷歌顺利完成其艰难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莫里茨表示,这得益于他的“多语言技能”,他能够以“极大的魅力和耐心”与工程师、销售人员和金融分析师有效沟通。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股票分析师斯科特•凯斯勒(Scott Kessler)表示:“华尔街许多分析师都不看好此次IPO。”但由于施密特的努力,让这家被人们视为“刻意与其它公司保持不同、打破陈规的新兴公司”具有了成熟感。

随着收入和利润强劲增长,谷歌的股价从85美元一路飙升至500美元。《福布斯》(Forbes) 2007年富豪榜显示,施密特以62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名第117位。佩奇和布林共同排在第26位。

前华尔街分析师亨利•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表示:“很难确定过去几年来谷歌出色的表现,多大程度上是埃里克管理技能的结果,多大程度是他们当初灵机一动的结果——这个灵机一动,开发出了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产品之一。”

不过,尽管施密特对谷歌带来的新透明性推崇备至,但他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保护有加,除了自己爱好飞行以外,他很少透露其私生活的细节;他每周会驾驶一次私人喷气机前往东海岸或欧洲。

尽管他已在华尔街站住了脚,但施密特如今必须在美国商界发挥他的魅力。谷歌正开始进军图书出版、广播和电视等传统领域。收购YouTube导致谷歌与维亚康姆(Viacom)对簿公堂,因为谷歌越来越强的实力让维亚康姆担心不已。

谷歌清楚遭遇对抗情绪的风险。不过,巴特利警告称:“‘不要担心、相信我们'这句话的说服力正在减弱,而且传媒业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行业。谷歌需要应付许多事情,单凭一人之力不可能完成那项任务。随着压力的加大,我们可能看到他会撤出某些领域。”

译者/何黎
 
Tuesday, May 29, 2007
  郎闲平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是郎咸平对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光大控股)是中国光大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本文会先概述光大集团之架构,让大家了解光大控股在中国光大集团的重要性,然后会探讨光大控股的3位董事长.

朱小华、刘明康及王明权对光大控股业务的发展定位,及研究光大控股业务之演变历程。最后,本文会详述光大控股三大主要业务--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以分析它们对光大控股业绩所起的作用,并揭示光大控股的内部问题与危机。

中国光大集团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以金融业务为核心,截至2002年,集团总资产达3600亿元人民币。中国光大集团之前身为紫光实业有限公司,于 1983年在香港创办。1984年,紫光实业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于香港设立总部。1990年,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北京)成立,并把中国光大集 团有限公司改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香港)。其后,中国光大集团设于香港和北京之总公司再不断进行重组及收购。

从可见,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在港设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股票编号257.HK)、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256.HK)和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165.HK)。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参股香港上市公司宁发国际有限公司而成立的,业务以基建(包括电力和交通)、地产、环保和木材销售为主。

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于1993年收购从事电视机及音响制造的恒华集团而来的,主要业务为发展中国大陆之通讯电子及信息技术,同时亦涉及钟表制造和分销业务,尤以"依波"品牌最为著名。

而光大控股则是光大集团于1993年逐步拥有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光大明辉有限公司并改名而来。此后,光大控股成为中国光大集团的旗舰公司,以金融业为主业,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保险业务。光大控股主要透过光大集团的多个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发展业务。

光大银行及光大证券均属中国光大集团的附属公司,此两家附属公司在光大控股的资产值比重很大。而光大集团、以上3家上市公司、光大银行及光大证券的现任董事长均属同一人--王明权,他对整个光大集团的影响力亦不容忽视。

2002年,这3所上市公司占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香港)的净资产值达港币55亿,而其中光大控股之净资产值约达港币40亿,相当于集团上市公司净资产值的72%。由于光大控股所占之比例最重,因此本文亦以光大控股为研究重心。

重组造大:朱小华时代(1996-1999)

朱小华于1996年8月22日获委任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并同时成为上述三所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257.HK)、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256.HK)及光大控股(165.HK)的董事长。

由于当时的光大明辉(其后改名为光大控股)的主要业务--零售业表现逊色,朱小华于上任后随即进行一连串收购行动,目的为要把光大控股重组造大,提出要继续物色有利的投资机会,并且将投资重点转移至金融业务。

业务转型

朱小华上任前,光大明辉主要从事零售及物业投资业务。当时光大明辉在亚太区共拥有36个零售点,分别为32家零售店、两家位于新加坡的酒楼、一家位于香港 的百货公司(英保良百货及超级市场(葵芳)有限公司)及一家位于上海的百货公司(上海东方明珠万邦百货)。其主要物业投资为两幢位于福州和海口、面积共达 22.8万平方口尺(约2.1万平方米)、用以赚取经常性收益的商用物业。

朱小华上任后,于1997年上半年陆续将上海东方明珠万邦百货等出现亏损的零售业务清盘或结业,并以2730万元港币出售英保良百货及超级市场(葵芳)有限公司的全部权益及其零售业务。继退出零售业务后,朱小华亦于同年出售了在福州和海口的两幢商用物业。

朱小华一边出售或结束零售及物业投资业务,一边则不断购入多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权益,从而壮大光大控股,并重新建立光大控股的经营方向。

经过一连串重组行动后,光大控股已由过往以零售及物业投资为主业的公司,摇身一变为以银行、保险及证券投资为业务核心。其以金融业务为重心的业务架构已初步形成。

做大的背后

经过朱小华对光大控股进行的一连串重组及收购活动后,光大控股的总资产值从1996年3月的约30亿港元增加到1997年12月的约57亿港元,短短一年多急升接近一倍。朱小华要重组造大光大控股的目标似乎已迈进了一大步。

但在分析光大控股重组造大所需的资金来源时,很奇怪地,在这期间或以后的几年,光大控股的现金结余不跌反升--这证明光大控股的不断造大,只有很少数是以现金交易。

为要找出其资金来源,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光大控股的贷款状况。结果发现,除了在1997年下旬曾因购买中国电信及其他投资一度向银行进行贷款以至该年度的贷款结余突然急升外,光大控股的贷款数目一直处于低水平。而该项贷款的大部分也很快于1998年年中退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光大控股的重组造大并不多牵涉现金或借贷,那么急速扩张,钱从何而来呢?

由于在现金结余及贷款状况中找不到其资金来源,我们再进一步对光大控股的股本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光大控股的股本于光大控股重组造大这期间有显著的增加。

急速增长的股本,就是为了应付一连串交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光大集团,即光大控股的母公司,不断将流动性低的资产,如光大银行及光大金融等卖给光大控股,以换取光大控股以高折让价发行的股份作 为购买代价。光大集团透过此等交易将流动性低的投资项目转售给光大控股,然后换来流动性较高的光大控股股份。这些交易说明,光大集团在利用光大控股作为它 的摇钱树。至于光大银行资产质素的好坏,我们将会在最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市场反应

究竟市场怎样看朱小华对光大控股所作的改造呢?我们试从股价图去分析市场对光大控股的反应。

1.朱小华上任前,由于业绩表现不理想,市场对以零售及物业投资为业务核心的光大明辉的前景不大看好,其股价因此于低位徘徊,并持续向下。

2.朱小华于1996年8月22日获委任为光大集团董事长,市场憧憬光大控股锐意改革,股价开始回升。

3.光大控股完成重组,与此同时,红筹国企股纷纷造好,市场投资气纷热烈。以收市价计算,光大控股股价于8月底升至港币23元。

从光大控股股价于重组造大期间的不断攀升,反映出市场对光大控股的重组造大反应正面,并似乎认定了朱小华是次对光大控股所进行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否真的改革成功呢?我们把光大控股与几家资产值较大及交易量较多的红筹公司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从朱小华上任开始(1996年8月31日)至重组造大大致完成、并光大控股股价处于最高位(大约于1997年8月)这期间的股价升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于这期间,光大控股股价的升幅远胜其他红筹公司。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很可惜,1997年9月,国企股泡沫爆破,光大控股股价大受沽压,于该期间光大控股股价下跌超过90%。承接以上光大 控股与其他红筹公司于国企股泡沫爆破前股价升幅的比较,我们再将各公司于1997年8月股价最高与1999年7月股价最低这期间股价的跌幅作比较。结果显 示,光大控股股价的跌幅比大部分红筹公司严重。

根据以上分析,光大控股于重组时股价升幅远胜几家大红筹公司,但国企股泡沫爆破后,其跌幅 却比大部分红筹公司严重。由此可见,市场初时对光大控股的重组太乐观,太早认定朱小华对光大控股的改革已经成功,致使当国企股泡沫爆破时,光大控股股价的 下跌远超于大部分红筹公司。

要总括朱小华自1996年上任后对光大控股所作出的重组造大的成果,可以利用光大控股跟其他大红筹公司于朱小华上任一刻,与他1999年7月离任股价最低点时的股价作一比较。

结果发现,光大控股股价的升幅领先其他大红筹公司。这证明了朱小华重组造大光大控股当中虽然出现不少问题,如净利润波幅甚大,但问题比其他红筹公司不算严重。朱小华确把光大控股增值,当初定立的目标大概正确,只是未及完善其业务发展。

在一片混沌中,光大控股在朱小华的带领下,开始重新建立光大控股的业务重心:银行、保险、证券及证券投资。

但就在光大控股准备重整旗鼓时,朱小华因涉嫌受贿被捕,并于1999年7月30日辞去光大集团及旗下三家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最后更因罪成而被判入狱。朱小华这3年多的管治成为光大集团的一个历史片段。

确立定位:刘明康时代(1999-2000)

  光大控股在朱小华的领导下,业务渐见重心,而随后上场的刘明康,对光大控股的金融业务再次定位,能否挽回市场人士对光大控股的信心呢?

1999年7月30日,刘明康接任为光大控股的董事长,协助光大控股在朱小华下台后成功过渡。刘明康重申光大控股以金融为主业之方向,锐意把光大控股塑造成中国第一代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盖遍银行、证券、保险及证券投资四方面。

壮大证券业务

要把光大控股定位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刘明康先加强了光大控股在证券业之发展。光大控股于1999年从光大集团购入49%光大证券权益,分别以港币5亿 元现金、港币4.32亿元新股及港币3亿元可换股票据为支付方式,合共12.32亿元付给母公司。这桩收购看来是壮大了光大控股在证券业之发展,但从另一 角度分析,不难有更深一层的意味。在这桩交易中,光大集团又故技重施,出售低流动性资产--光大证券给光大控股,以换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股票及 可换股票据。通过资产转移,光大控股又再次为母公司提供大量高流动性资产,成为一棵长摇、长有的摇钱树。

经过此次收购,光大控股的股价大幅上扬,成为香港股市追捧对象。从光大控股股价的变动中,可以看到市场对此交易满怀希望,认为光大控股的证券业务真的壮大了。究竟光大证券又是否优质,我们也会在最后详细探讨。

壮大保险业务

除了壮大证券业务发展外,为了做更全面的发展,刘明康亦投放更多资源在保险业务上,于1999年与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等合组标准人寿保险(亚洲),出资港币3000万元。市场对光大控股发展保险业务表示乐观,光大控股股价亦有明显升幅。

刘明康作为一位过渡期的董事长,虽然其任期只有短短一年,但总括来说,市场均对其任内的两桩交易表示支持。而刘明康亦彻底确立了 光大控股四大核心业务:银行、证券、保险及证券投资。

集中火力:王明权时代(2000-现代)

2000年6月15日王明权的上任标志着光大控股过渡期的终结。有如过往两位董事长一样,王明权贯彻光大控股以金融为本的目标,但略有不同的是,他打破了四大核心之局面,减低了保险业在光大控股的资产比重,把资源集中于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这"三强"上。

"三强"鼎立之形成

2002 年,王明权结束了由刘明康一手引入的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市场对此举表示支持,股价向上。其实在结束这项投资之前,王明权曾一度于2001年增 加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使当时持有的20%股权增至35%,市场实时做出负面的反应,股价随之下滑。从市场反应可见,增加保险业务比 重股价会应声下挫,减持则股价向上。因此可知,市场普遍对光大控股的保险业务早已失去信心,王明权亦因此选择退出保险业务。

除了减低保险 业务比重外,王明权继续加强证券投资业务。光大控股于2001年卖掉American Global Assurance (Holding) Company Ltd.",并于2002年又购入中国银行(香港)及证券业合作社控股有限公司,而光大控股的证券投资亦已遍及通讯服务、交易结算、制造贸易等各行各业。 经过一轮整顿后,2002年光大控股的净资产分布。

银行业务有光大银行;证券业务有光大证券;证券投资则以中国移 动、港基国际及中国银行(香港)为主;保险业务因退出了标准人寿保险(亚洲),剩下持股量不多的中国光大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只可把它归纳在其他净资产的部分内。光大控股的金融业务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

业绩比较

上文提到,光大控股的两位董事长刘明康和王明权均对该公司之金融业务定位,市场亦实时作出反应,股价有所上落。但整体来说,光大控股在这两位董事长的在位期间,股票表现是跑赢大市,还是跑输大市呢?

为探讨这问题,作者找来6只流通量较高之红筹股,计出"股价加权平均指数",以作为光大控股股价表现之指针。该6只红筹股在分析朱小华部分时已提及过,它们分别为招商局、上海实业、粤海投资、越秀投资、中远太平洋和华润创业。

若把光大控股跟加权平均指数及平均指数比较时,光大控股在2002年后股价明显比股价加权平均指数为差,这代表光大控股在2002年开始跑输大市,回报落后于其他红筹股。

假如把这6只红筹股分拆开来跟光大控股再作比较,也可以发现光大控股在朱小华下台后到2003年4月(即光大控股股价最低之月份),跌幅远超其他红筹股,达71%之多。

经过历任董事长对光大控股的业务发展做出调整,发展出"三强"的局面,理应业务蒸蒸日上,为何光大控股股价表现那么差强人意,最终反而沦为跌幅最大的公司呢?

"三强"鼎立得到了什么?

光大控股的发展策略不断演变,从朱小华把零售业务转到金融业务的方向,至刘明康将光大控股进一步确立以银行、证券、保险及证券投资为发展定位,再到王明权 把业务集中到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奠定了以后三强鼎立的业务方向。我们先从营业额及净利润分析光大控股的业绩怎样受历代几位董事长的策略所影响。

竟然是特殊项目?

可见光大控股的营业额于1997年至1998年度大幅下降。自光大控股于1997年3月重组并将其零售业务出售以后,主要业务转移为投资于光大银行、港基 国际联营及光大证券公司等联营公司。由于联营公司的营业额不需作财务报表的合并,导致营业额自1998年开始便维持极低水平。

除了营业额 的大幅下降,光大控股的净利润亦因为其特殊项目的盈亏主宰了整体的业务表现而出现很大的波幅。可见,光大控股于2000年因出售中国移 动的股票获利,令净利润超越10亿,为同年营业额之5倍。另外,2002年,光大银行需为呆坏账作86.3亿元拨备,使其年度亏损近40亿港元,结果持有 光大银行21.39%股权的光大控股亦需分摊当中的8亿多亏损,故此光大控股于2002年亦亏损达10亿港币。

显示了光大控股于2001 年扣除特殊利润后的主要业务净利润,我们发现更可悲的是,光大控股的所谓主要业务(光大证券及光大银行)表现差劲,一年之间净利润同样急挫90%多。下面 我们将以光大控股的三个主要业务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作详细分析,尝试找出光大控股近年来业绩表现差强人意的根本原因。

银行业务

光大银行于1992年8月成立,是国内第一家国有控股并获得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02年7月评出的全球 1000家大银行中,光大银行排名第205。现在全国各地拥有分支机构达350多家。光大控股于1997年开始持有约两成光大银行股权至今。光大银行近年 发展迅速,期间总资产不断膨胀,尤其在1999年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之后,资产暴增一倍多。但净利润并没有随着上升,反之不断下跌,导致资产回报率跳水式下 滑。

1999年,光大银行处于扩张时期,刚巧中国投资银行遇上财务危机,被迫出售。当时中国投资银行的130多个营业网点,对光大银行来 说,确实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虽然知道中国投资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不低,但在有关政策允诺下,经过不够充分的资产调查,光大银行在只有不多于600亿元人 民币资产的情况下,仍然收购了同样约有600亿元人民币资产的中国投资银行。可惜此后才发现,中国投资银行拥有大量不良资产,这使光大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出 现跳水式下滑。

从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一役中,可看出光大控股的做大做强特性:为求壮大,急于求成,而盲目扩张,未有想清楚收购对象的质素,导致自身资产质量下降。

为了更清楚光大银行的业绩表现,我们还选取了4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国内银行,与光大银行的资产增长率、资产回报率等业绩表现进行客观比较。这4所被选取的同业是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资产总值增长走势比较可见,光大银行长期处于低增长,表现明显较同业差劲。

资产回报率比较可见,光大银行也是长期处于低回报率的水平,而且走势又是同业中最差,表现明显较同业差劲。这归咎于1999年其对中国投资银行收购,引致资产质素转差,故此光大银行在资产总值增长走势及资产回报率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

光大银行明显比其他同业做得差,不仅如此,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的银行业在中国加入世贸后亦面对更多不明朗因素,银行业前景令人担忧,因此光大控股表现也不可避免受到光大银行拖累。

1999年3月完成收购中国投资银行,股价持续上升,市场预期此次收购会为光大银行,以至光大控股利润增加;

2000年下半年光大银行的借贷及定期存款增长亦远超于市场平均增长率,带动光大控股股价向上;

2002年首两季光大银行借贷增长率差于预期;

2002年8月财政部调查光大银行账目时发现该行虚增资本、逃税,及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一事实是有账无物,光大控股股价继续偏软。

证券业务

光大证券创建于1996年,是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包括证券承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基金管理、财务顾问和代客理财,其后迅速成为国内十大证券商之列。光大控股由1999年开始持有49%光大证券股权。

从光大证券的收入来源走势可以看到,证券买卖损益对股票市场气氛的敏感度极高,光大证券从事股票炒卖,进一步影响其收入的稳定性。2002年至2002 年,光大证券的净利润分别为5.03亿元人民币,180万元人民币和-2.54亿元人民币,表现明显走下坡,但在光大集团网页中,光大证券被形容为"坚持 严格管理,稳健经营,业务稳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为了更清楚光大证券的业绩表现,我们也挑选了3家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的同业作业绩比较。3所被选取的同业为:上海爱建、中信证券、鞍山信托。

光大证券净利润走势差强人意,在2002年是4家证券公司中最差的。其实光大证券不仅比其他同业做得差,从整个证券行业来看,整体亦正在走下坡,因此光大控股表现亦受到光大证券拖累。

1999年6月购入49%光大证券权益后,市场反应正面,股价持续上升;

2000年下半年光大证券之表现比同业出色,股价逐步上扬;

2001年7月光大控股股价下跌30%,市场焦虑光大证券盈利欠理想,拖累光大控股中期业绩,与此同时,光大控股亦受A股市场下调之影响而 股价下滑。

证券投资业务

光大控股过去一直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多间上市公司,如嘉利美商国际、中国联 通、中国银行(香港)、中国移 动、三商行国际及香港交易所。我们有以下一连串问题:

*究竟这些投资是为了什么呢?
*是策略性投资吗?
 *会不会是为了稳定公司每年的净利润?
 *还是为了稳定公司的现金结余?

  我们一一尝试为这些问题找出答案。

  是策略性投资?

可见光大控股在各投资项目的持股比重都不高,而持股比重较高的嘉利美商和三商行,则是退出零售业时换来的不良资产,持有期间股价分别暴跌八成和九成多。其 余的大部分证券投资都是新股上市时认购的,加上持股比份极低并谈不上带来战略性作用,故此策略性投资这解释并不成立。

是为了稳定公司净利润?

可见,证券投资股息收益率极低,导致该业务所带来可重复性收入少得可怜,对稳定公司利润之作用成疑。

既然不是以股息收益稳定公司每年之利润,那么会否是借出售证券投资溢利稳定公司利润,使每年之间的利润波动不会过大呢?

明显可见,出售证券投资溢利之表现反复,也不能填补光大控股其他利润来源的波动,出售证券溢利与其他利润来源之间并没有互补作用,更谈不上对公司总体净利润起着稳定的作用。

那么是为了稳定公司现金结余?

可见,现金结余跟出售证券溢利有极高的正面关系。由于证券投资溢利起伏不定,因此证券投资不但不能对光大控股的现金结余起着稳定的作用,更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现金结余的波动。所以光大控股利用证券投资来稳定公司现金结余的推断并不成立。

既然证券投资没有策略性作用,又不能稳定公司净利润或现金结余。那光大控股为什么投放这么多资源于证券投资呢?会不会只是投机炒卖?抑或只是盲目投资呢?

总结光大集团不断将投资项目卖给光大控股,例如光大银行及光大证券,目的何在?是否借光大控股将内部的低流动性资产换取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当中有否考虑该等投资项目的实质表现?这些项目又是否有利于光大控股的其他投资者呢?

看来光大控股在光大集团眼中一直扮演着一棵摇钱树的角色。所谓"三强"的业务,银行及证券业务前景均不乐观,证券投资业务又没有方向,光大的前景将会如何?光大控股的英文名Everbright是否应改为Neverbright更为贴切呢?

Labels: ,

 
Monday, May 28, 2007
  让你的CV讲故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南桥
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

惠普公司前总裁卡莉·斐奥瑞纳(Carly Fiorina)年少时曾追随父亲去非洲,他的父亲参与过非洲部落的谈判,他的非洲学生有时候会到他们家来做客,与卡莉父亲辩论。

这个经历看似无厘头,这对她作为一个经理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呢?斐奥瑞纳在传记中表示:她从父亲和非洲学生的讨论中发现,这些部落很多人都只看重部落利益,无法形成一个顾全大局的,强调国家身份的视角。
惠普这样大的企业,也是成千上万个“部落”组成的。领导者的高明,是把各怀鬼胎的局部利益,整合到这企业的全局上来。经她这样的叙述,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突然变得十分重要起来。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最引人入胜的,未必是我们的头衔和职责,而是一个个这样的故事。

戈尔的前撰稿人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曾表示:今日的人类和洞穴时代没有什么两样,大家都等着那智者来山洞里,给我们讲故事。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那些招聘的人也是在写字楼的某个“洞穴”里,等着你的讲述。

故事是最有效率的讲述方式。以前在一家顾问公司做事的时候,我们常说到个人演讲演示的“电梯原则”:假如你在电梯里遇到你的潜在客户,你要赶在他下电梯前引发他对你、你的业务的兴趣,想象你演示如何一剑封喉,在这几秒钟,一下子把对方吸引住。简历也是一样,猎头顾问Laura Otting说过,猎头筛选简历时间为8秒钟。一般企业招人,收集来的简历堆积如山,招聘负责人看简历的时间可能也同样走马观花。如何让对方一下子对你这个人了解个八九不离十,继而产生兴趣,约你面谈呢?

简历所说的故事并非狭义的“很久很久以前,我生于某地”这样的个人传记,而是你怎样通过你的设计,让人看出你的人生轨迹来,以及它与你申请职位之间的联系。

前麦肯锡公司沟通专家、管理顾问德蕾莎·伍德兰(Teresa Woodland)曾为诸多管理顾问的简历设计(提交给客户)提供指导。我最近与她谈到了简历的写作时,她说:“不要只写你在某个职位上所作的事,而强调你的影响(impact)是什么。”伍德兰说:“写简历的时候,你必须问自己:你留下了什么传统(What is your legacy)?你的故事是什么(What is your story?)”

寻找一个属于你的故事,这就是在你的经历当中,梳理出一个脉络出来,让你的经历不再是一堆零散的连缀,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情节,你是一个发展中的主角。很多人在简历中只是记流水账般,列举自己的职位和工作职责,比如“领导一支三个人的销售队伍”。伍德兰反问:“你领导这三个人都做成了些什么事?”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带着三个人是一年内销售了一个亿的产品呢,还是打了一年的牌呢?

另外一个好办法,就是突出升职、换岗、获奖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这些事件串起来,很可能就你这个人说清楚了。但是,一些过于久远的“光辉业绩”,比如你在中学阶段获得获得钢琴比赛第一名,你被当地报纸誉为神童,雇主或许并不关心,即便它是你最值得骄傲的背景之一。

教我们讲故事的伍德兰有什么故事呢?她说人们看简历的时候,最为关注的是职业或工作的转换,当你在简历上有这些转换的时候,你得准备好对这些转换作出阐释,使之成为发展,而不是跳跃。我从她的简历上看到,她原来学的是教育,后转入咨询,后开展自己的领导力培训和辅导业务。我很好奇她为何都有这些转换。

伍德兰80年代来中国教书的外教之一,先后在齐齐哈尔、秦皇岛、天津的三所大学任教。那时候中国还用布票粮票,外教有钱,但是没有“票”,同样无法去食堂 买饭。她要买面包的话,缺的不是黄油,而是粮票。外事办有时候还找到中国老师问,“大家有没有粮票捐给外教?”

不久,这种管治就结束了,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秦皇岛,她出去买米,第一次和人一起买是五毛钱一斤,第二次她自己买是九毛五一斤,她很生气:怎么,看我是老外,想蒙我呢?后来才发现,这段时间粮食大为涨价了。生活在中国过山车一样的急剧变化时期,伍德兰发现了经济和商业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于是决定进入商业。

伍德兰表示,即便你的职业实现了在不同行业里发生了变化,你也要让人看出你跨越不同工作,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能力。比如不管她做什么,是在大学英语系建立一套新课程,是在麦肯锡北京或汉城分公司开创领导力培养、内部沟通等新职能,她都是一个“建立者”(builder). 她说这一点你对自己的定位要明确,如果她是一个天生的销售者(seller),那么她或许同样进入在华美国企业,或许就应该选择卖可乐,卖巧克力的公司。

伍德兰还说,在简历当中,应彰显你背景如何能够综合起来,为你要做的事做预备,如有可能,也要彰显你独特,胜于一般人的一面。

作者:南桥,美国马歇尔大学课程设计师

作者邮件:berlinf@yahoo.com
个人网站: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

 
Saturday, May 26, 2007
  Visa卡在手08门票轻松拥有 温馨小贴示助您购票
2007.5.21 搜狐体育

四月份,春天的脚步忽进忽退,而全中国奥运迷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却如约而至:奥运会国内公众售票第一阶段开始了(2007年4月-6月)。从现在起直到6月底,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填写并提交预订申请表。
如果同一场次的门票预订数量多于可供出售的门票数量,则所有预订申请都将进入抽签程序。所谓“门票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您提交了有效申请,就有同等机会获得门票。

  虽然机会均等,但争取均等机会的途径却难易有别。您可以动笔填写纸质申请表,然后邮递或亲自送到指定的接收点,不过北京奥组委还是建议大家采用最简便、快捷和保险的网上申请。可是根据奥组委的规定,并非人人都能通过网上申请(http: //www.tickets.beijing2008.cn/)。这时,持有Visa卡的人就显出了得天独厚的优越: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 Visa卡自1986年起就一直是奥运会唯一指定的支付卡品牌,而且其TOP独家赞助权益将持续到2012年。其中当然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也正是由于包括Visa在内TOP赞助商对奥林匹克运动寄予的高度热情与支持,使得奥运会举办国得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和各方资源,从而能够成功举办这一全球瞩目的盛会。同时,TOP赞助商的支持也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参加奥运比赛的可能。

  说到用Visa卡进行网上订购门票,在您上网填表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您的Visa卡必须在卡的正面有Visa或者Visa Electron标识,并且须具备全球通用的功能, 即有外币功能。它可以是由中国境外发卡银行发行的所有Visa或Visa Electron国际卡,也可以是由境内发卡银行发行的Visa或Visa Electron双币卡,以及由境内银行发行的单一外币Visa或Visa Electron国际卡。如果您不能确定您的卡是否可以在奥运门票购买或奥运现场使用时,您可以登陆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查看核对Visa和Visa Electron的标识。另外还有一个简单的初步识别判断方法,即查看卡号是否以“4”字开头,并且是否是16位数字的BIN号。对于第一阶段的门票销售不需要您亲临现场刷卡,您可能还要向发卡机构垂询,以确认您的Visa卡能够用于邮购交易。

  核对好Visa卡,您就可以从容不迫地按照网页上的指导填写相关信息。请千万确保填写内容准确无误,如果一时“马大哈”而导致申请无效、延误了购票良机,那就太“郁闷”了。在您提交申请并静候“幸运女神”垂青之前,还有一项工作必须完成:确保您的Visa卡有效期的截止日期晚于2007年8月,并且8月和9月有充足的余额或授信额度。因为7月份抽签过程结束后,有关方面将通知您的订单是否中签,而款项真正从您的账户上划出,还要等到8月或9月间。

  这里还有两个Visa卡奥运门票订购的“温馨小贴示”送给大家。奥运会要求运动员们坦诚相见,光荣竞争,做观众的也应如此。大家参与奥运心切可以理解,但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到现场感受奥运激情,奥组委规定,一张Visa卡对应一张申请表,千万不要“一卡多表”。另外,在您提交申请表后如果 Visa卡出现挂失或换卡,记得通过奥组委网站或呼叫中心通知票务中心,防止意外。

  在祝您好运之前,还得提个醒。您有幸获得门票、前往现场呐喊助威之际,别忘了带上那张劳苦功高的Visa卡,因为它是奥运现场所有POS机和 ATM机唯一可以受理的支付卡。在奥运现场刷卡消费,可不是谁都可以享受的尊荣哦!如果您现在还没有Visa卡,就马上去申请吧!
 
Friday, May 18, 2007
  It's Win-Win on U.S.-China Trade
By WU YI, WSJ.com
May 17, 2007; Page A21

No two countries enjoy such complex business and trade ties a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oth countries are closely linked and interdependent, but relations are also marked by frictions and disputes. Thirty-five years ago, China-U.S. trade volume was almost nonexistent when a breakthrough was made in our icy bilateral relations. By 2006, we had become the other's second largest trade partner, with both economies inextricably entwined.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rogress: These are what China-U.S.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are all about, and these intrinsic qualities have made our trade ties strong and vibrant. A recent report, "China: The Balance Sheet," jointly published by two major American think tanks --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noted that China brings incontrovertible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U.S.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hinese market boosts U.S. exports;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and its investments in American financial assets help restrain U.S. inf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 and thus permit fa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more job creation.

The win-win nature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amply demonstrated by the rapid growth of bilateral trade. According to our statistics, bilateral trade has increased 106 tim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in 1979 to 2006, registering an annual growth of 18.9%. U.S. statistics show a 144-fold increase, or 20.2% annual growth. Since join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has become America's fourth-largest export market, not to mention its fastest-growing.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growth rate of U.S. exports to China was 3.7 times that of U.S. exports to other countries.

Mutually beneficial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also mean good returns on investment made by our companies. Between 1979, when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adopted in China, and the end of this March, 52,887 American investment projects were undertaken in China, with paid-in investment reaching $54.7 billion. China is now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overseas profits for American companies. American companies have steadily expanded market share in China through investment, with sales in China exceeding $75 billion in 2004.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shows that in 2005, sales of American companies in China reached $61.1 billion, and $47.6 billion of American products made in China were exported. The total trade figure exceeded $100 billion.

Our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also increase the well-being of our peoples, create many jobs and give consumers more choices in both countries. Morgan Stanley estimates that four to eight million American job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rade with China, many of which are created through the sale of Chinese products by U.S. retailers. Over the years, good quality yet inexpensive Chinese goods have both met U.S. demand and saved money for American consumers. Chinese exports have saved American consumers $600 bill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nearly $100 billion alone in 2004.

Our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our respective economies. Labor-intensive Chinese exports have enabled the U. S. to focus on developing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ts. A report issued by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in early 2006 shows that the expansion of trade with and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caused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to drop, but helped create more financial, redistribution and service sectors. U.S. employment data also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U.S. lost three million manufacturing jobs between 1996 and 2005, the service sector created 15 million new jobs over the same period.

China-U.S.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are cooperative in nature. It is true that problems, differences and even disputes have arisen in the cours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our relationship. But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rogress remain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our business and trade ties. This is the larger picture that no problem can overshadow. As to differences and disputes, it is important that China and the U. S., both being stakeholders and constructive partners, should address them in a coolheaded, objective and responsible wa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China and the U.S., having both benefited fro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eed to rise to its challenges. We both need to make necessary economic adjustments, adopt sound and reasonable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globaliz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ke life better for our peopl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n the U.S. who overstate the U.S. trade imbalance with China, and blame China for problems that arise as the U.S. adjusts its economic structure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 pos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me even advocate trade protectionism. Such irresponsible acts can only obstru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hinder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both China and the U.S., our peoples and th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and the U.S. need to, based on our respective national conditions, properly address issues arising in the course of our respective economic adjustment, and resolve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through enhanced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and in a reasonable manner. Attempts to politicize trade issues should be resisted.

As we know, trade deficits are caus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uch as savings and investment correl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vestment relocation.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in goods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se macroeconomic factors.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overall and genuine movement of interests in China-U.S.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China does not seek a trade surplus. In the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 for 2006 through 201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xplicitly set a basic goal of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ing balance in international payment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by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particularly, consumption demand. We have taken steps including expanding market access, enhanc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increasing imports to promote balance in trade. The U.S., as a global lead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enhance mutual trust and relax export controls to boos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merican companies, reverse the trend of dwindling market share of American high-tech products in China, and reduce it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Since September 2006, the 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which was jointly initiated by our two presi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two countries to discuss economic issues concerning our overall strategic and long-term interests and address, as appropriate, hotspot issues in our economic relations. The second 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will be held in Washington next week, and will focus on issues of mutual interest, including services, investment, energy,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This forum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growing China-U.S.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sound and steady growth of constructive and cooperative China-U.S. rela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ing the strategic 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History has shown that the stable growth of China-U.S.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serve the fundamental and long-term interests of both countries. China and the U.S. need to increas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overcome the interference of noneconomic factors, and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our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in an active and pragmatic way so as to ensure the steady growth of our business and trade ties. I remain confident that as long as we continue to maintain an open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nsultation on an equal footing and for our mutual benefit, China-U.S. business and trade relations will have an even brighter future and bring greater benefits to our two peoples.

Ms. Wu is vice premier of China.
 
  阿瑟·H·史密斯眼中的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一直到昨天,我才明白阿瑟·H·史密斯和明恩浦是同一个人。此刻,我的书架的不同角落至少已经有了三本同样的书,它们分别叫《蓝色长袍的国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中国人的特性》……它们的源头都是那本《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作者的原名是Authur Henderson Smith。

我已记不清我何时、何地、又为何购买了这同一本书。我猜是它的题目引入注目,它像是一种速溶咖啡或一包即食面,如果你想和别人谈谈中国人的性格——这是饭桌上的常见话题——它是个上佳之选。没人会赞叹一杯速溶咖啡的味道,所以我也从来没留心过这本书,偶尔心血来潮的翻阅几页,又把它丢弃了,然后再碰到另一个版本时甚至没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在我准备像个旁观者一样了解自己的国家时,我也更喜欢《剑桥中国史》,或是史景迁、费正清的著作。谁又听说过阿瑟·史密斯是谁?一名生活在 19世纪末的中国山东省的传教士吗?

当我在清华大学南门的万圣书园再度购买到这本书的另一个版本,这回它的名字被译为《中国的人素质》,意识到自己的浅漏。我在它的打折区看着它被冷冷在摆在那里。但是在附录里,我意外看到了1906年3月6日的那个小插曲,那是阿瑟·H·史密斯与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见面的场景。在那次会面中,明恩浦劝告罗斯福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而10天后,罗斯福则回信称,明恩浦的两本书使他 “对于中国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他将推动这个建议。正是这笔庚子赔款最终促成了清华大学诞生,给予几代留美的中国学生以崭新机会,而现在它依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

1906 年时,阿瑟·H·史密斯已61岁了,已在中国生活了34年,在中国北方的山东省与河北省都生活漫长的年月,他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带着明显的山东口音。一位听过他演讲的人回忆说:“他的身体在西洋中算是矮的,精神却健旺,他那充满着力量的躯干,再加上天然有趣的面貌,一站在台上就立刻引起听众的注意…… 讲演时,声调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极变化之能事,且好引用古今格言、民间谚语,全身随时都是表情,往往双手同时以指作声,助其语势,可谓出口成章,娓娓动人……”

一整天,我都在想象他讲演的样子。我从互联网寻找到他的照片,那张满脸胡子、表情严峻、眼神流露着无限忧郁的照片上,我没发现“天然有趣的面貌”。至于,他的山东口音,我要依据加拿大人“大山”的北京口音来想象。

我一直在想象,1872年他从美国来到中国的最初印象。那个时代不比现在,即使蒸汽船已经出现,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这旅途也要花上半年时间,期间还充满着不知名的危险。那个时刻全球旅行的人物主要由三种人构成,他们是贸易商,传教士和劳工,前两者被利润、信仰所诱惑,而最后一种则只是回避眼前过分可悲的生活。

陪伴着阿瑟·H·史密斯一路的除去对陌生之地的好奇心,还有每天的祈祷。那年,他才27岁,出生于康涅迪克州,1867年,他毕业于贝利奥特学院,又前往纽约学习神学,准备将自己后半生奉献到外国的土地上。他是19世纪开始的新一轮传教热潮中的一份子,他们正在挑战15—18世纪的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垄断性地位。

此刻的中国,也正处于它的另一个转折时刻。它独自享有的生活方式、自我中心的特性,正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她能够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吗。而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也在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自从马可·波罗在13世纪将他在中国的见闻带回欧洲后,欧洲就陷入了对古老而繁荣的中国的恋爱。在漫长的几百年岁月中,中国的政治、商业、文化、哲学,甚至园林工艺都被尊崇。

但是到了19世纪的德国人黑格尔的笔下,中国开始变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政权、停滞的帝国……对于此刻的西方世界而言,中国辽阔的疆域、广大的人口在两方面尤其富于诱惑——她是四亿人的市场,四亿颗心灵等待被拯救。贸易商与传教士,信仰与金钱,就这样被拧在一起,它们相互帮助、也相互诅咒,在陌生的国度里,谁也离不开谁。

像19世纪中叶之后的所有的外来者一样,年轻的阿瑟·史密斯也是从中国港口的租界开始他的中国之旅的。在香港、上海、天津、广州、厦门、宁波这些城市,中国政府被迫签定的条约,正让欧洲人、美国人体验一种无上的特权,他们将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原封不动的搬到了这里,他们赌马、在俱乐部打桥牌、喝下午茶,然后煞有介事的谈论中国的前途。

阿瑟·史密斯没有选择这种悠闲的方式,他的信仰迫使他前往那个乡村中国,认定那里有更多的人等待他传播福音,也为了更了解中国,日后他将写道:“一个外国人在一个中国城市呆上十年,他所知道的人们家庭生活内容,还不如在中国乡村住上一年。”

在山东的不同地区从事传教、救灾这些工作之后,1880年时,他定居在恩县的庞庄,并与另一位传教士博恒理建立了教会。我不知道,他的中国话是如何逐渐染上了山东味的,如何和当地农民交上了朋友,他是否喜欢煎饼与大葱的味道,该怎样对他们描绘上帝的形象与耶稣诞生的故事,有怎么习惯自己用明恩浦身份取代阿瑟 ·史密斯……在一张老照片上,我看到了庞庄的形象,孤零零的城门与面目不清的中国农民。

想必他是个勤奋的学生。因为不久,他就开始在《字林西报》发表了《中国的格言与谚语》,1890年则开始连载《中国人的特性》。与20世纪中叶费正清在哈佛开创的中国研究不同,19世纪的汉学是由传教士和新闻记者推动的。他们主要依赖的是第一手的观察,而不是文献阅读和理论框架。

阿瑟·H·史密斯根据日复一日的观察与体验,寻找出他认定的26种典型的中国人的性格,它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信仰的各领域。其中一些已变成谈论中国人的“铁律”或是“陈词滥调”——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缺少公共精神、坚韧、勤俭、不精确、泛神论……

这对我来说一点不陌生,和之前的几代知识青年一样,我是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成长的,对国民性格的批判正是五四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翻阅当时最时髦的《新青年》杂志,所有类似的命题都被讨论过。而阿瑟·H·史密斯的这系列文章,则像是这种讨论的预演。在此之前,很多西方到来的传教士与外交官都讨论过中国人的特点,但直到1894年阿瑟·H·史密斯将这系列文章收集成书以《中国人的素质》出版之前,没人如此全面的呈现这种观察。它出版的时机——正是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前夕——则引发了一场更大范围的共同讨论。

“美国人心目中对中国的印象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加以完成的,及阿瑟·H·史密斯的这本《中国人的特性》。”费正清在1985年的美国历史协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说,距离这本书的出版刚过一百年。它在当时旋即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当然也有中文,加上中国出人意料的败给了日本,它所引发的是普遍性的中国印象的破灭。

对于这本书的攻击也从未停止,就像阿瑟·H·史密斯自己所提到的:中国是一个广阔的整体,一个人如果没有访问过一半以上的省份,只在两个省住过,那他当然就没有权利来总结整个帝国;或者,这些关于中国人的道德特点的描述是充满误导性的。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我一个多世纪后认真阅读这本书时,发现它仍是如此富有生命力,我心中暗暗承认,那时的阿瑟·H·史密斯没有任何社会分析、心理分析工具、或是统计数字可以借助,但他的直觉印象却大多是正确而富有洞察力的。

从阿瑟·H·史密斯的年代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的描述一直是前后矛盾的,中国太大了,难于以一种印象来概括。生活在华北乡村的史密斯的感触与生活在北京幽雅的四合院、文人书画与优雅的谈话中的罗伯特·赫德对中国的感受必定不同。就像多年后鲁迅所说的:“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台,便说中国是一个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个‘色情的国度’。连江苏浙江方面,大吃竹笋的事,也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然而广东和北京等处,因为竹少,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笋,倘到穷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这样一来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适当的结论来。于是这一回,是说China很难懂得,China是‘谜的国度’了。”

一个农夫和一个乡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令人心醉的山水画、书法、诗词、酒令是中国的精英文化传统,它孕育出洒脱、飘逸和智者。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物质匮乏所困,利益的计算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活原则。当阿瑟·H·史密斯到来时,中国的人口已到达了4亿5千万,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同样的土地上养育的人口增加了至少三倍,为日常生活而斗争变成了中国人生活的真正主题。这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传统儒家的意识形态正在失效,像所有王朝的晚期一样,衰败正取代了生气,混乱和黑暗而在吞噬日常生活的稳定,中国人必须寻找他们生存武器——很多时刻,无休止的勤奋、节俭,性格坚韧,或是情感麻木,都是应对这种社会环境的手段。这正是阿瑟·H·史密斯所看到的那个中国,他的描述或许令很多中国人不适,却同样是那个真实的中国。

当阿瑟·H·史密斯1932年在家乡去世时,他已成为了世界性的人物,是传教士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写了好几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没一本能够超越《中国人的性格》。

“如果适者生存是历史的教导”,在论述中国人的活力的那一小节里,阿瑟·H·史密斯这样写道,“可以肯定,他们这个有此赐予,他们以非凡的活力为背景,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在这个预言100年后,中国人和中国生产的货物涌向了全世界,全世界既为中国的经济实力感到震惊,又担心中国给世界的道德标准、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无疑,今天穿着西装、坐着喷气飞机、讲英语的中国人,在很多方面和阿瑟·H·史密斯所描述的中国人仍有很多类似之处。阿瑟·H· 史密斯曾经呼唤中国人“需要新的精神生活”,而现在,不同样如此吗,只不过,它可能并不是阿瑟·H·史密斯所期待的基督教信仰。
 
Sunday, May 13, 2007
  Taking on the Recruiting Monster

CNN money

By embracing the latest Web technology and crafting its product to suit power users, scrappy Jobster is laying into the industry giants.

By Jeanette Borzo, Business 2.0 Magazine

(Business 2.0 Magazine) -- Eat a meal with Jobster CEO Jason Goldberg and you'll quickly notice his disdain for menus; the man already knows what he wants. Why waste time on an exhaustive list of options?

And it's not just a food thing. Years ago, as T-Mobile USA's strategic planning director, Goldberg grew frustrated with the flood of unqualified applicants he usually got from job boards. The laborious vetting process hardly seemed worthwhile, especially since the best prospects often came from employee referrals anyway.

ceo_jason_goldberg.03.jpg
TALENT SCOUT: Jobster CEO Jason Goldberg helped triple visits to the online job site while simplifying the recruiting process.
battle_big_guys.03.gif
jobster.03.jpg

So in 2004, Goldberg approached Ignition Partners, a venture firm in Bellevue, Wash., with a plan to reinvent online recruiting by combining the referring power of a social network with the focus of a recruiter's perspective. He called his creation Jobster.

Three years later Monster.com and the other online giants that once snatched the recruitment business from newspapers have reason to watch their own backs. Hiring managers, their most important customers, are weary of ordering off the menu - sifting through thousands of online resumes 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applicant. Upstarts like Jobster are eager to turn that dissatisfaction into dollars.

And that's exactly what's happening.

When Jenny Leger was looking to hire new property managers for her real estate investment firm last year, her first stop was not Monster.com and its hordes of job seekers. Instead, Leger, recruiting director for Weidner Investment Services in Kirkland, Wash., pulled up Jobster's customizable site that applies the MySpace friend-network concept to the corporate talent search.

Within days Leger had made a hire, and in just a couple of months she had filled 11 positions. "The quality of applicants is exceptional," Leger says. That's partly because candidates tend to be recommended by trusted people in Weidner's Jobster referral network.

Weidner is just one of 475 corporate clients Jobster has signed since its launch in 2005. Others include Electronic Arts (Charts), Expedia (Charts), and 20 Fortune 100 companies. Meanwhile, Jobster's client roster is growing by 30 percent each quarter, and site traffic tripled last year. Goldberg says more than half of Jobster's $48 million in venture funding is still in the bank, and - thanks in part to a January restructuring in which the company laid off 60 of its 148 employees -he expects it to be profitable by year's end.

How is Jobster making inroads against its larger rivals?

To hear Goldberg tell it, he saw a shift in the online jobs landscape and created customizable Web 2.0 tools to address the market's needs. By persuading his target customers to help develop the product, tapping into the social-networking craze, and delivering a personalized experience to recruiters and job seekers, he's gaining a foothold in a crowded market.

"Web 1.0 was all about getting it online. Web 2.0 is about making it work," Goldberg says. "Posting the job is not the value. It's matching the right person to the job. That's the real business problem."

On the face of it, the Jobster idea seemed insane. The three big job boards have intimidating pedigrees: Monster.com (Charts) is synonymous with job search, Career-Builder is an alliance of powerful U.S. newspaper companies, and HotJobs is owned by content giant Yahoo (Charts). IDC estimates that the three of them accounted for about 75 percent of the $1.3 billion in revenue racked up by online job boards in 2006.

What makes Jobster different is its focus on using a referral network to save time for recruiting managers. Rather than try to provide the biggest resume database and the most job listings, Jobster offers a host of tools to nurture a pool of job candidates.

Recruiters begin building a network by sending a Jobster e-mail to employees, describing a job opening. Using the e-mail's "Send to Friends" button, employees can conveniently pass along the job description to their contacts. Each recipient can join the company's referral network with the click of a button, and the unique URL behind each button allows a manager to track leads through the customized Jobster dash-board. As the leads come in, recruiters can categorize them using criteria such as skill level and referring source.

"The key is, it's really, really easy," says Ted Moore, a recruiting manager at 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 based in Roseland, N.J. Jobster's efficiency has helped ADP cut its job board budget by more than half. And ADP is now making more hires than ever through referrals. Since the company started using Jobster last January, some divisions are filling two-thirds of their open positions from employee referrals, up from half previously.

Goldberg has struck a nerve in the hiring community with his use of tailored social networks to drive results. In a Booz Allen Hamilton survey last year of 73 leading employers, 88 percent said the best job applicants come through referrals - yet fewer than one in five candidates was referred.

Like many recruiting professionals, TiVo (Charts) staffing director William Uranga wants change. "The mass approach of job boards is not what we're looking for," Uranga says. "What we're facing is, How do we build communities of people with whom we have relationships, before we have a job need?"

Uranga's new answer: Jobster.

Jeanette Borzo is a writer based in San Francisco. Top of page

 
  挑战招聘巨头
CNNmoney 2007-3-15

与 Jobster的首席执行官贾森•戈德伯格(Jason Goldberg)一同进餐,你会很快注意到,他不屑看菜单。他已经知道自己想点什么菜,何必在繁琐的菜单上浪费时间?它又不是能吃的东西。多年前,在担任 T-Mobile 美国公司战略规划部主管时,戈德伯格就对从招聘部门那里得到的大量不合格应聘者感到失望。繁重的审查工作基本上是事倍功半,最有希望的人选通常来自员工的推荐。

所以,2004 年,戈德伯格接洽了华盛顿州贝尔维尤市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Ignition Partners,打算将社交网络的举荐力量和招聘公司的希求结合起来,改造在线招聘。他给自己创办的公司取名为 Jobster。

从前,Monster.com 等网络巨头夺走了报纸的求职广告生意。三年后,它们要注意身后了。他们的主要客户招聘经理已经厌倦了看单点菜,不再想从成千上万份网上简历中筛选最合适的应聘者。Jobster 这样的新兴公司渴望把经理们的不满变成美元。

这正在成为现实。去年,当华盛顿州柯克兰市维德纳投资服务公司(Weidner Investment Services)的招聘经理珍妮•莱杰(Jenny Leger)为她的房地产投资公司招募房地产经理时,她首先并没有去找 Monster.com 和它那上面成群的求职者,而是上了 Jobster 的可定制网站。这家网站将 MySpace 交友网络的理念应用于公司人才搜索。没几天,莱杰就搞了一次招聘,才过了两个月,她就招满了 11 个职位。她说: “应聘者的素质非常高。”原因之一是,应聘者通常是由维德纳公司的 Jobster 人才推荐网络中可信赖的人推荐的。

维德纳公司只是 Jobster 公司 475 个客户当中的一个,其他还有 Electronic Arts、Expedia,以及 20 家《财富》美国前 100 强企业。每过一个季度,Jobster 的客户就会增长 30%。去年,网站的访问量增长了两倍。戈德伯格说,Jobster 共得到 4,800 万美元风险投资,目前尚有一半以上存在银行里。2007 年 1 月,公司进行了重组,裁掉了 148 名员工当中的 60 位,所以,他预计公司年底可实现赢利。

Jobster 是怎样冲击比它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呢?按戈德伯格所说,他看到在线招聘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发明了可定制的网络 2.0 工具,以满足市场需求。他说服目标客户帮助开发产品,利用社交网络热潮,向招聘方和求职者提供个性化体验,在一个本已拥挤的市场上站住了脚。戈德伯格说: “网络 1.0 时代使所有的东西都上了网,网络 2.0 时代就是让这些东西发挥作用。上传职位并没有什么价值,重要的在于给职位配上合适的人选。这是真正的业务难题。”

表面看来,Jobster 的想法近乎荒唐。三大招聘公司拥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厚背景。Monster.com 已经成为找工作的同义词,CareerBuilder 由强大的美国媒体联合创办,HotJobs 的所有者是互联网内容巨头雅虎(Yahoo)。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估计,在 2006 年在线求职招聘的 13 亿美元营业额中,这三家网站占到了 75%。

令 Jobster 独树一帜的是它注重利用推荐网络为招聘经理节省时间。Jobster 没有提供最大的简历数据库和最全的职位清单,而是提供了许多用来积聚职位候选人的工具。招聘方先给本公司员工发去在 Jobster 上注册的电子邮件,介绍空缺的职位,从而创建一个网络。员工可以点击“发送给好友”的按钮,轻松地将职位信息发给他们的联系人。接收者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加入公司的推荐网络。每个按钮后都有特殊的链接,使经理可以通过 Jobster 定制面板,查询每条信息。随著信息的增多,招聘者可以按照各种标准,如技能水平、推荐人等,对它们进行分类。

“最重要的是,它实在很方便。”纽约州罗斯兰德市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ADP)的招聘经理泰德•摩尔(Ted Moore)说。Jobster 的高效,让公司求职部门的费用减少了一半多。ADP 通过推荐招来的人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多。自去年 1 月 ADP 开始应用 Jobster 以来,一些部门有三分之二的职位空缺依靠员工推荐来填补。从前,这一比例为 50%。

戈德伯格以定制化社交网络改善招聘结果,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去年,博思管理顾问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调查了 73 家大雇主,有 88% 的公司说,最好的职位应聘者来自推荐,但受推荐的应聘者在所有应聘者中的比例还不到 20%。许多专业招聘人士想改变这一状况。TiVo 公司的人事经理威廉•乌兰加(William Uranga)说: “我们不再需要一般化的招聘方法。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在出现职位需求之前,创建一个由与我们有关系的人组成的社区?”

乌兰加的新答案是: Jobster。


怎样对抗大家伙

1. 将客户变成投资者

戈德伯格让 25 家大公司各投资 1 万美元,资助 Jobster 的发展。在打造产品前就寻找主顾或投资,可以增加客户的兴趣。

2. 社会化

用户只有在贡献了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才能在 Jobster 网络中获得地位。交友、招聘等对用户推荐依赖性很强的网站,都能从这种模式中获益。

3. 突出重点

Jobster 网站的重点和定制功能更为突出。比如,因为公司总是乐于雇到优秀的员工,Jobster 便提供了“梦想职位”功能,用户可以写出能吸引他们的职位描述。
 
  美國人力銀行的明日之星——Jobster.com
世新大学

2006/04/04 在新一代的求職網站中,Jobster是最特別的,因為它是第一個將人脈管理、職缺搜尋、人才定位等多項服務整合在一起的網路公司...

在東方的社會中,人脈這件事情似乎特別重要,任何事情都是「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特別是在職場上。不過若觀察目前美國網路產業的發 展,就不難發現西方世界其實同樣重視人際關係,甚至把真實的人際互動搬到網路上執行。近兩年來,美國矽谷開始出現了一批「人脈網站」,這些公司借用了交友 和社群網站的想法,添加了介紹人機制,讓使用者可以互相認識,滿足了個人或是公事聯繫上的需求。

幫企業做好人脈管理
Jobster將人脈網站和線上人力銀行的模式結合。
(本畫面擷取自http://www.jobster.com)

Jobster.com是這些公司的其中之一,但較不一樣的是,Jobster將人脈和線上人力銀行的模式結合,將其轉換成一個有價值的商業服務,提供給企業用戶。

Jobster 的營運模式其實很簡單,就是扮演一個軟體服務供應者(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的角色,提供企業客戶一個互動式的人力招募網絡系統,而這個系統是所有的內部員工都可以一起使用的。舉例來說,公司發出一則職缺消息,所有的員工 都會知道,這套系統會鼓勵員工將職缺訊息轉給自己認識的親朋好友,或直接將適任人選的資料登錄到系統。由於經過認識的朋友介紹,接收到資訊的第三者會多了 一種口耳相傳(word of mouths)的信任感,即使暫時沒有想換工作,也不會將訊息拒於門外。這時公司便可以利用電子郵件或登錄資料來追蹤這些員工親友(或是親友的親友)的動 向,按照資料來連絡「候選人」前來應徵。

這樣的作法在現實生活也許不稀奇,但在網路產業的領域可是觀念的一大突破。Jobster把握一個基本的觀念——真正合 適、有水準的工作者,在人力銀行上找工作的機率是很低的。企業真正需要的是這些人,而為了要接觸到這群具有潛力的「被動候選人」(passive candidate),唯一的方式就是透過人脈網絡和介紹人的機制。「目前最大的人力銀行像是Monster.com或是雅虎的HotJobs.com, 都是積極的求職者在使用,但實際上這群人只占總工作人口的一一%左右,Jobster做的事情,就是把剩下那八九%的工作者找出來,」Jobster執行 長傑森.戈柏(Jason Goldberg)表示。

首創職缺搜尋系統

Jobster於二○○五年三月成立,上線剛滿一年,目前的客戶數已經逼近兩百個,其中不乏《財星》(Fortune)雜誌排名前五百名的超級大企業,像是星巴克、波音、以及Expedia旅遊網,成長爆發力相當驚人,客戶對Jobster都是讚不絕口。

企業端打理好之後,Jobster開始在一般求職者的需求上下功夫。去年七月,Jobster併購了一家名為WorkZoo的搜尋引擎公司,這個公司的技術是「垂直搜尋」(vertical search),提供一個專門蒐集網路上所有職缺機會的搜尋引擎,每天從各大求職網站(如Monster.com)、分類廣告網站(如Craigslist)或是公司網站的求才頁面抓取最新的資料。

買下WorkZoo之後,Jobster便開始提供網友搜尋工作機會,只要鍵入任何關鍵字或地區,就可以在茫茫網海之中找到你要的工作。為了使用的便利性,搜尋結果可以用時間、地點來排序。這個引擎還內建Google Map,直接讓求職者在地圖上就知道哪個地方有自己想要的工作,距離自己的家有多遠。

對於找工作的人來說,Jobster滿足了「一次搜尋足夠」(one-stop search)的需求,也就是求職者不需要浪費精神在各個網站上來回奔波(就像一般搜尋只要上Google就好)。

整合性的服務受好評

Jobster 先是滿足了企業端對人脈管理的需要,接著創造一個工作搜尋引擎讓求職者使用,商業模式漸漸完整。「站在企業用戶的角度,Jobster的價值在於將人脈管 理、介紹制度和人才定位全部整合起來,」戈柏說:「好的介紹人、精準地找到人才、和人才培養關係,就是公司想要的。」

找到此競爭利基的Jobster,不只贏得公司的托付,市場上的投資人也紛紛掏口袋搶著買單。在二○○五年三月上線之前,幾家創投公司就已經準備好一千萬美元供其營運,到了七月資金還很充足的情形下,創投公司再度加碼將近兩千萬美元。

由於取得先機,目前市場上Jobster還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但是這個情形隨時可能改變。目前有某些人脈網站已經跨足到求職市場(如Linkedin.com),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力銀行積極地改頭換面。全美第三大、屬於雅虎旗下的求職網——HotJobs.com,即在去年七月宣布了和Jobster類似的工作搜尋服務。「我們的動作得快一點,建立市場的領導地位,」戈柏在媒體上表示,「不然Jobsters的模式很容易就被競爭對手模仿。」

 
Thursday, May 10, 2007
  贝克特的“环保外交”说明了什么
学习时报 □刘诚君

4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首次把环境问题作为讨论内容,就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公开辩论。这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政治化趋势上升到了新高度。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英国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主持了这次会议。她在发言中说,国际社会需认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应着手共同探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贝克特详细阐述了把“气候安全”作为英国外交新战略重点的构想。分析人士认为,英国政府采取这种新的外交策略,一方面是出于工党想在大选中取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英国想在国际舞台上改变外交形象、提升外交地位的需要。

现年64岁的贝克特被称为工党“伟大的幸存者”,自1974年以来,贝克特就在政坛上沉浮起落。贝克特经历过1960年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沙佩维尔种族大屠杀,后来促使她进入政坛正是沙佩维尔种族大屠杀。之后贝克特成为了一名冶金学家,加入了交通和普通工人联盟,1970年贝克特通过参加工会运动正式加入工党。1974年哈罗德·威尔逊任英国首相时期首次入选国会议员,但在1979年不幸将国会议员的位子给“丢”了。1980年,贝克特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成为工党民族执行委员会成员,但由于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掌握着国家政权,贝克特并没有多少参政的机会。1992年,贝克特成为工党首位副主席。1994年,时任工党主席史密斯病逝后,贝克特成为工党代主席,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虽然在她的带领下,工党的声望有所提升,但是在随后进行的选举中,贝克特还是被布莱尔取代了。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提出“新工党”的政治理念,许多“老工党”都受到了“冷遇”,贝克特是为数不多的几名“老工党”之一。工党执政后,贝克特先后担任过贸易和工业大臣,工党下院领袖和环境大臣,在内阁重组之前,贝克特在布莱尔内阁中任职已有9年。

去年10月她在一次阐述英国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当布莱尔首相请我担任这一职务时,我相信,他也相信,如今成为一位可信赖的外交大臣意味着严肃地对待气候安全。” 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和其他一些中东问题上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导致了国内民众的极度不满。英国国内民众认为,政府的决策不仅使英国士兵命丧他乡,而且为极端势力煽动反英情绪提供了借口,破坏了英国安全,还导致了英国外交地位下降和外交形象受损。为了在国内的党派竞争中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主动,工党急需扭转外交政策方向,在一个国内和国际公众认同的外交领域有所作为。

布莱尔和贝克特等人选择了环保和气候问题。贝克特自去年5月上任以来,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包括她在联合国大会发言等国际场合,大打“环保外交”牌,宣传英国新的“外交主张”,借此增强英国的声音,树立新的外交形象。贝克特不久前在德国发表演讲时指出,世界上的重大安全挑战不能都归咎于气温升高,然而从“9·11”事件中应当认清的是,西方不可能不受其疆界以外混乱局势的干扰,全球变暖会加剧引起这种混乱的紧张与冲突。“气候变化使世界上最动荡地区的资源急剧减少,从而造成一种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的新动向。”从英国外交政策把“环保”叫得如此响亮,可以看出,一方面,目前英国各党派都把“环保”作为获得民众支持的一个重要“斗争”领域,工党在这方面也丝毫不甘落后,努力显示其在推动全球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无论在英国国内还是在其他国家,人们已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因此这对工党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不容易引起争议的外交领域。此外,美国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不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作法遭到了大多数国家和美国国内舆论的批评。因此,打“气候安全”这张牌也有利于改变英国外交“跟着美国跑”的形象。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逐渐成为政治话题,使人们的传统安全观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过去十几年中,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英国把气候变化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进一步增加了环境问题的政治色彩。环境问题涉及各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随着环境问题政治化程度的加深,国家之间将围绕环境问题产生新的冲突与合作。

有专家预言,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将重新塑造各国之间的关系。英国正在推动国际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并力争在变化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筹建首家「穷人银行」
2007-05-10

  (联合早报网讯)据中时电子报报道,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下属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主任刘冬文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小额信贷实践后,扶贫基金会决定将下属的小额信贷部按照银行模式运作,将建成中国首家专门为穷人贷款的「穷人银行」。

  香港「大公报」今天引述刘冬文说,「穷人银行」的业务专为穷人量身订做,一般单笔农户贷款的额度为人民币一千至五千元,期限为六至十二个月,年利率为百分之七至九,每月分期还款,无需任何抵押或担保。

  刘冬文表示,目前「穷人银行」已确立了明晰的产权,建立了一套独特而规范的操作和管理程序,开始严格按照金融机构的规范流程运作。

  在运作中,「穷人银行」坚持贷款额度小,利率较高,五户连保,现场集中发放和整贷零还等基本规则,排除非贫困农户借款,确保将款贷给穷人。

  而且,贷款的穷人还可以得到全程服务,在向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同时,还有专门的信贷管理人员为农户提供法律、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培训及资讯服务,提高农户的自立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户真正实现增收,确保其能脱贫致富,顺利还款。

  刘冬文指出,中国扶贫基金会已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合作协定,国家开发银行为基金会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提供一亿元贷款本金支持,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提供扶贫资金,因此,将扩大放贷力度,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得到贷款脱贫致富。

Labels:

 
Friday, May 04, 2007
  如何从大学城的房产中获利?
近日来房地产投资的一项新趋势,便是大量投资出租类的房产,其中,又以大学城附近的房地产最为热门。“对于想有安全稳定的不动产投资者而言﹐大学城附近绝对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选择。”《华尔街日报》地产专家欧本萧(Jennifer Openshaw)说。(chinesenewsnet.com)

的确,如果你梦想成为一个房东,大学城附近绝对是你的最佳选择之一。欧本萧指出,由于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增加,研究生的人数不断上升,加以教职人员也需要租屋,并且当地通常会吸引文教或研究相关行业的聚集,同时再考虑到大学城的清幽环境相当适合退休者,因此在需求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投资大学城的房屋确实是值得考虑的作法。(chinesenewsnet.com)

不过,作为学生的房东,你可能还是要得有些心理准备,因为大学生通常没有经验、也没有时间好好照顾你的屋子。Gainesville地产公司的经纪斯贝杰(Geoff Spiegel)特别提醒,“真正的挑战不是你如何买下屋子,而是你怎样照料它。”(chinesenewsnet.com)

如何让活动力旺盛的学生对你的房子手下留情?《华尔街日报》地产专栏作家贝儿金(Lauren Baier Kim)提供7项诀窍,教你有效管理大学城附近的房产,做个轻鬆又安心的房东。(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如果你梦想成为一个房东,大学城附近绝对是你的最佳选择之一。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1、请学生家长签字(chinesenewsnet.com)

物业管理公司“美国校园社区”(American Campus Communities)的首席执行官贝雷斯(Bill Bayless)指出,典型的大学生通常都是口袋空空,因此房东在出租房屋给这些学生时,最好要求父母一同在租约上签字。他解释,“子女们很容易不小心将 房租花在其他东西上了,这时候你就可以向他们的父母要支票。”(chinesenewsnet.com)

《从学生住屋的投资中赚钱,在校园住屋的短缺中盈利》的作者札伦克斯(Michael H. Zaranksy)更建议,别忘了同时对学生的父母进行信用调查。(chinesenewsnet.com)

2、请物业管理公司协助(chinesenewsnet.com)

贝雷斯表示,学生很有可能是深具破坏力的租屋者。目前在他的公司中,每天24小时都有值班的员工,为什麽需要这样?因为如果他们的机动性不够强,下一通电话就是他们的爸妈打来的。(chinesenewsnet.com)

对此札伦克斯也认为,学生租屋的替换转交率很高,因此像物业管理公司必须随时有人待命,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清理与修复房屋,让下一个房客得以儘速搬入。此外,房东在学校当地若有个代表人,也有助于准时收到房租。(chinesenewsnet.com)

3、要求较高额的押金(chinesenewsnet.com)

“由于学生在保养房子方面的信誉不是很好,因此多数大学城的房东都会要求较高的押金,为自己的房子带来多一点保障。”札伦克斯说建议,至少要求二个月的押金,并且多多探听附近房东多半怎麽做的。(chinesenewsnet.com)

4、降低转移情况(chinesenewsnet.com)

Netgainrealestate.com的创办人辛若特(Allen Cymrot)则指出,为了降低房子转移的次数,房东最好在房租契约上定订一个租期,比如9个月或1年。事实上,学生们总是来来去去,而对于房产的持有者 来说,租屋者不断地变动,绝对会在无形中增加很多成本与开销,比如在等待下个承租者的空档阶段,无法收租就是房东的一项损失。(chinesenewsnet.com)

5、详订租约内容(chinesenewsnet.com)

由于许多学生喜欢合租房子,所以房东务必确认每一个入住者都签下合约,因为租屋合约才是最强有力的法律文件,能够保障你免除不必要的风险,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合约也能有效协助你辨认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帮你省去许多麻烦与困扰。(chinesenewsnet.com)

6、时常检查(chinesenewsnet.com)

别忘了先通知你的房客,然后至少每45天,便前往检查一下你的房子,确保你的房屋还保持原状。“如果你整学年都没去检查一次,最后你可能会看见一场大溷乱。”辛若特说。(chinesenewsnet.com)

7、确实收租(chinesenewsnet.com)

你将房子出租之后,并不代表你的房租每个月就会准时进入你的帐户,尤其当你的房客是学生的时候。此外,当你的房子是由好几个学生一起合租时,收齐房租更是一项挑战。辛若特建议,你可以考虑僱用专业人士替你看帐,或是利用一些电脑工具,也可以在收租的时候帮上一点忙。

Labels: , , , ,

 
Wednesday, May 02, 2007
  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MOP

NO.10. 坝上:骑马容易下马难

  具体罪状:蓝天白云,乌兰 公河清澈如镜,一碧万顷的草原,漫山遍野的野花散发着阵阵芳香,这就是坝上迷人的风光。每个周末开车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半路上,通常会有许多当地人来拉 客,以低价位吸引外地游客,但这些旅馆大都条件极差且没有营业执照,经常发生安全问题。在坝上开车要特别小心,许多地方被圈起来,开车沿土路进入某地区, 可能会有人钻出来说这里不能进,得收钱,一不小心就遭敲诈。骑马是坝上最吸引游客的项目,收费当然不低。红山第三军马场附近的经营户特别会坑游客。刚到 那,游客还没摸到马,就给你计算起时间,等你上得马,计时已经10分钟了。马的主人牵着马慢悠悠走,除非游客骑1小时马,付1.5小时的钱,他才会勉强让 马跑几步。说好40元/小时的费用,可这马一骑上就难下了,由不得你,当地人会拉着马胡乱绕上半天再回到起点,动辄耗上两三个小时。索要几百元的牵马费的 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8/1176641891923.jpg" border="0">


NO.9. 阳朔:温情背后的狰狞

罪 状:阳朔是驴子的天堂,但有不少驴子就栽在天堂的“花架”下。阳朔的娱乐城不少,最是吸引寻求艳遇的游客。但娱乐城不少暗藏杀机,其手法通常是,联合一些 社会上的黑导游和一些出租车司机,以廉价消费为诱饵,拉游客来娱乐场所消费,然后由陪侍小姐索要“特饮”。结帐的时候,游客才发现,娱乐城使用的是两份标 价不同的“鸳鸯”价目表,结帐的价目表中所谓的“特饮”价格高得惊人。“特饮”其实就是雪碧和可乐等饮料互相调在一起,几毛钱的一杯成本,卖给客人就是一 二百元。还有特服费,少则600-800元,多则几千,交不了钱,是脱不了身的。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8/1176641901132.jpg" border="0">


NO.8. 大理:“老乡”的***

罪 状:云南以产玉出名,又靠近玉石王国缅甸。来丽江的游客,多会购买玉石,但通常挨了宰还蒙在鼓里。在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地,普遍存在着“认老乡”的销售方 式,即与游客攀亲,冒称老乡,以拉近双方距离,最后骗取游客购买珠宝。这些珠宝往往以次充好,假货居多。精品区标价好几万的珠宝首饰,经鉴定,通常是 20~30元的地摊假货。在购货时,讲解员不经意间,会惊讶地说,我们老板和你们是同乡。随后,老板出场,关切地询问家乡的某某地,再介绍起自己几千万的 生意规模。“老板”还会坦诚地自报家丑,自报珠宝业经营内幕,说出自己经营的珠宝商品有着几十倍的利润,用苦肉计增加对方信任。最后,老板必定豪气大发, 以成本价即标价几十分之一的价格限量,向老乡出售一两套珍贵首饰。认老乡这一招往往见效,许多道行很深的游客也会掉坑里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8/1176641894766.jpg" border="0">


NO.7. 西安:假古董乱真

罪 状:到了西安,你可得当心。西安的一些地方,往往只能动眼,不能动手。西安遍地古董、玉器、兵马俑纪念品、西周刀币、北洋大头镲来到这里,游客总要带些 “古董”回去。但西安的古董伪造术以假弄真,专家都说绝了。西安有条著名的古玩一条街——化觉巷,小巷子里布满卖古玩的小店铺、鼻烟壶、玉器、化妆盒、老 锁、瓷器、头饰,应有尽有,但这些大都是伪造的赝品。在西安路边摊点购物时,更要千万小心。一些不良小贩专门把货物摆成三角形,只要你一拿,东西就倒,而 摆在下边的东西多是他提前安排好,已经坏了的。于是,小贩会告诉你这是多么值钱的古董,不花上几百元是不行的。西安火车站广场对面的一条街,假货很普遍, 而且一些商店,店主会暗设机关,放上一柄很漂亮的刀或者剑,只要你一伸手去拿,所谓的玉镯、紫砂壶之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摔下来。这样,一个价值两元的 玻璃“玉镯”,就会向你敲诈一两百元。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8/1176641904103.jpg" border="0">


NO.6. 吐鲁番葡萄沟:葡萄变味了

罪 状:“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吐鲁番葡萄沟内绿树成荫,葡萄架成片。终日流淌的天山雪水滋润,最诱人的当然是挂满枝头的葡萄,晶莹 如珍珠,鲜艳似玛瑙,令人垂涎欲滴。在葡萄沟,卖葡萄的摊点上摆满了各种葡萄,金黄色、紫色的、褐色的琳琅满目,大的如一节小手指,小的如大米粒,名字也 是很古怪的,有叫女人红的,有叫男人红的,有的号称治高血压的,有的号称治风湿的,看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葡萄沟的农家大都有葡萄可买,可这里最便 宜的,也要50元一斤,贵的七八十元。到了乌鲁木齐,你会发现最贵的也就30多元一斤。去葡萄沟吃饭,你又进“沟”了,老板娘把菜单递上来,菜贵得离谱, 一碗素抓饭要15元,一份羊肉120元,炒青菜都在二三十元左右。你抱怨太贵了,老板娘还会振振有辞:我们是4A景区,价格相当于五星级酒店的消费。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8/1176641900892.jpg">


NO.5.崂山:道长的麻衣诓术
罪 状: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和蓬莱仙境连在一起的:山上的道士个个道行高明,蒲松龄笔下崂山穿墙术,留下的那堵穿洞断墙就是明证。崂山道士的穿墙术终究难 以考证,而忽悠人的功夫却实在了得。在崂山,解说兼导游会神秘地告诉你:“有个地方,你们还没去过。”说着,就会把你带进庙宇的一间屋子,七八个“道士” 像迎祖师爷一样,围着你,说这位红光满面有财运,如果你要了他几个字,就得退点财了。道长会带你进入旁边一间“办公室”,先掏出他的证件给你看,告诉你他 是多少多少代传人、和施主你很有缘云云。然后开始看你的手相。事罢,当你满怀感激,准备告退时,道长却掏出了个本本,轻描淡写说:随意捐点香火钱。本来你 早准备几十元钱来捐的,可是一翻开道长的本子,上面却赫然写着捐者的姓名和钱款:XXX,籍贯XXX,3900元;XXX,籍贯XXX,2000……捐款 数目没有小于1000元的。不捐?道长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于是你瞬间“悟道”:破财除灾,这才是万变不离的真理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9/1176642298697.jpg" border="0">

NO.4. 布达拉宫:门票飙涨
涨 价就像一场瘟疫。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之前,拉萨的宾馆就纷纷开始了大幅涨价行动,在这个物价高出内地近一倍的西藏首府,不是用传说中的 哈达和青稞酒,而是以先“宰一刀”的方式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不说酒店宾馆价格的成倍提升,就是车站外面乱七八糟挤堆的出租车,司机开价就是60元,而原来 正常的价格是30块。想大赚一笔的不仅仅是拉萨的宾馆,在首批乘火车进藏游客还没完全卸下风尘的时候,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就将布达拉宫旺季的门票价格,从 100元提高到了300元。布达拉宫的游客绝大多数都来自西藏以外,作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的象征,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无疑是西藏旅游业中最璀 璨的明珠。对于前往西藏的游客来说,没到布达拉宫就相当于没去过西藏。好不容易到了拉萨,谁会为了200元钱就放弃参观?布达拉宫的门票早就实行限额,每 天只卖2300张票。但将门票价格由100元增加到300元,每天2300人的参观人数并未减少,其“保护”从何谈起呢?还有,布达拉宫的殿堂内按规定是 不准拍照的,但只要交一笔钱,就能拍了;交更多的钱,就能用闪光灯对着佛像拍个够。是不是交了钱,文物就不受损害啦?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9/1176642305605.jpg" border="0">

NO.3. 峨眉山:烧香就是烧钱
还 在去峨眉山的路上,游客就会被导游上一堂课:在座各位都是有缘人,正好赶上峨眉山开光大典,这可是很难得的,上次开光大典还是2000年呢,这次还有三天 就结束了,各位有缘人可以去开平安光,不收钱,是随喜功德。这可真是有缘啊。可是用什么开光呢,那就得请佛和观音坠子。导游又发话了:各位可以去四川佛教 协会某某佛善堂请佛,那里的收入都是捐给佛教协会的。既可以保平安,又可以做善事。一进门,导购小姐特热情:只要500元就能请一尊佛。你瞪大眼睛看,最 便宜的也要80元一尊,还没小拇指盖大。全家都请,那得2000多元。到了寺里,想开光的先请炷香,平安香60元一炷,全家福香190元。有人端着相机要 帮你照请香照,15元一张,90元一套。开光了,进到前殿看到几个人,才开口说了句大师,就有人说一人50元。交了钱,“大师”说到里面跪着等,进去一 看,大堂里全跪成一排一排的。等到腿都麻了,有个和尚进来,端了个杯子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在每个人请的佛上洒了两滴水。OK,开光完毕。回家一算,这免费 的开光,不知不觉开去了七八百元.原来“佛”也不善啊。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9/1176642303376.jpg" border="0">

NO.2 九寨沟:牛肉卖出天价钱
九 寨沟的门票是明码标价地贵。正规的九寨沟门票为220元,另加车票90元,合计310元。黄龙门票200元,藏羌歌舞会180元。门票花了高价钱,可不要 以为就不挨宰了。在尕尔纳山的一块平地上有个纪念碑,游客一下车,牵着马和牦牛的当地人就纷纷围了上来,“骑马照相只收5元”,可是你照完相后,马上涨到 了30元。九寨沟卖的牦牛肉和烤全羊,更是宰你就像宰牛羊。导游很热衷带你去免费尝牦牛肉。你免费品尝,会有人笑你没钱,贪便宜,还有人劝你买回去送朋 友。总之,你很不小心就慷慨掏钱了。但很快你就会后悔不已,同样的牛肉,在成都只要22元一斤,在九寨沟你却要花88元。树正寨的藏族特色商品,却大多产 自外地:牦牛皮马甲是猪皮做的,产地浙江(浙江新闻,浙江说吧)海宁。还有牦牛毛披肩围巾,都是化纤的,产地浙江义乌。天珠项链什么的,只要带着天珠的, 都是玻璃的。批发价格约两三元,都是从义乌进的货。像藏银手镯、藏银项链、藏银酒壶,只要带着藏银的,不是铁做的,就是铜的。只要佩戴上一个星期,保管藏 银变“藏金”,还原了铜铁面目。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9/1176642306252.jpg">

NO.1西双版纳:“洞房”陷阱
西 双版纳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充满异域魅力。在西双版纳有许多所谓的民俗风情村。比如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就有一个爱伲部落。游客进 入村寨以后,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将游人热情地迎进二层竹楼,参观其民居。一名女子稍事介绍,一摆手,进来好几位女孩,不由分说把一个小葫芦样的幸运符戴 到男士的脖子上,然后让你一起参加所谓的抢亲游戏。“婚礼”的一个重要戏,是“送入洞房”。不要以为洞房里真有那好事,可怜的、无辜的“新郎”都在那乖乖 交钱呢。进了洞房,女孩就伸手向你要做嫁妆的钱。主婚人会说,爱伲姑娘给你戴幸运符的时候,如果你接受了,那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了,如果反悔,就要把你在 村口的大树上倒挂三天,还要给他们干三年苦力。游客稀里糊涂就被强拉入“洞房”,不把钱给够甭想出“洞房”。忍痛掏大洋把自己给赎回来吧,少则五六十,多 则上百元。如果掏的是整的,这里的规矩是概不找零。如今民俗风情却往往成了民俗陷阱。从西双版纳回来的男女游客,大多有这样一个教训,那就是:“洞房不是 随便进的”。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9/1176642402859.jpg">


跟贴:

NO.1西双版纳:“洞房”陷阱
西 双版纳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充满异域魅力。在西双版纳有许多所谓的民俗风情村。比如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就有一个爱伲部落。游客进 入村寨以后,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将游人热情地迎进二层竹楼,参观其民居。一名女子稍事介绍,一摆手,进来好几位女孩,不由分说把一个小葫芦样的幸运符戴 到男士的脖子上,然后让你一起参加所谓的抢亲游戏。“婚礼”的一个重要戏,是“送入洞房”。不要以为洞房里真有那好事,可怜的、无辜的“新郎”都在那乖乖 交钱呢。进了洞房,女孩就伸手向你要做嫁妆的钱。主婚人会说,爱伲姑娘给你戴幸运符的时候,如果你接受了,那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了,如果反悔,就要把你在 村口的大树上倒挂三天,还要给他们干三年苦力。游客稀里糊涂就被强拉入“洞房”,不把钱给够甭想出“洞房”。忍痛掏大洋把自己给赎回来吧,少则五六十,多 则上百元。如果掏的是整的,这里的规矩是概不找零。如今民俗风情却往往成了民俗陷阱。从西双版纳回来的男女游客,大多有这样一个教训,那就是:“洞房不是 随便进的”。
【天精盟】五一临近,曝光中国最黑的十大景区
" style="" src="http://upload.mop.com/user/2007/04/15/09/1176642402859.jpg">

跟贴:

NO.1西双版纳:“洞房”陷阱,这个绝对属实,本人亲身经历过!

这外故事告诉你们没钱就别去旅游...明吗?

寒一个,还是到家后面那小山沟晒晒太阳为是

国内的大部分景点都是这副德性,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中国的旅游业是做不大的.注意:你们需要的是回头客!!!!!!!

昆明也是如此,,,手工不怎么精致的东西就买我好几十,,有的上百,

海南旅游时,我至少遇到了其中的6种

五台山,一碗松蘑顿小鸡80。里边有3鸡头,不知道这鸡是咋长的。

太普遍了

在桂林的刘三姐大观园吧,好象是这名,也有成亲入洞房的陷井,当时有个朋友提醒了我,要不然就是我当新郎了

在海南吃了餐饭6800多.呵呵还好是老板给钱.

九寨的牛肉干的确贵的要命,但是可以免费品尝,于是乎呢,本人和本人娘子就站在免费品尝的地儿,一人一根牙签,一直奋战到导游来拉人上车。。。。。。
那叫一个爽啊,爽的我回家看到牛肉干这类就反胃,哈哈哈

西双那个抢亲的,少数民族都有,楼主应该看到抢亲就跑。


我去贵州花了200来块买银饰当天晚上在宾馆悔悟了觉得不对
在参观天下第一寨的时候,上山之前,一路喝酒喝上去最少有半斤 到上面以后,晕乎乎的就被骗了
我有同行的朋友还说你这个是假的 你看我这个才是真的!!!1
都是从老乡那里买的 凭什么你的就真了?
回京后 朋友来电话:“操、丫掉色了”
当地的银饰全是易拉罐作的


楼主介绍的地方我只去过坝上和西安 ,坝上真的超级不好玩跟我们下乡一样.
顺便跟真说几句 ,
去香港千万别在导游带你去的金店买首饰,自由活动的时候自己去金店买吧,千万别在导游带你去买表和食品化装品的店买东西,那比外面要贵上很多很多,当然如果报豪华团就没有这个烦恼拉
去珠海千万别买所谓contraband的东西还有玉什么的啊,哪有真的啊
反正只要导游带你去的地方基本上尽量要抵住诱惑 因为十有八九是让你掏冤枉钱的 `~~没办法导游也要生活啊 


火车站附近起码1站路以内的东西别买、店别进就行了。本地的新闻也有报道楼主说的那个“碰瓷”的。

三亚呢???怎么找不到三亚在哪里???

去也不花钱

去的地方不算多,但听朋友们说,不管去什么地方,那要有个什么破庙的千万别进去烧什么香!不管什么庙,不敲你一笔是不可能的事!

海南岛最黑!

怎么没有少林寺拉...

早点看到就好了,在九寨就被黑了几百块买牛肉干.

穷人看看照片就算去过了吧,唉!没有办法,穷,还是多看几眼照片吧!

庐山更黑,门票几百,进去以后好的景点还要给钱,照相还会被当地农民收钱,说那块地他承包了,不给钱不让照,皮卡不能进景区但是交钱就能进,导游带着客人去挨宰,楼主说的峨眉山不行,去了庐山以后保证你会觉得峨眉山是天堂,大家千万别去庐山,去了会后悔死的。

庐山我感觉还可以,可能我去的时候是五一刚过,人很少,吃住花得都很少,平时300多的房间80就住了,就是包车贵

中国的旅游有不宰人的地方吗?

本人春节在八达岭下一个小餐馆看着餐单点了一份小鸡炖蘑菇标价80后来吃了以后结帐,服务员说那份菜要收380,别人不是小鸡炖蘑菇是野鸡炖蘑菇,说是我们看错了餐单.一个字寒~~~

五一千万别去哈尔滨,季节不对头的,你去的真可谓浪费时间!五一你可以去天池.
5月份,哈市还光秃秃一片,太阳岛也没什么看头.要7月份去还差不多.
天池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玩雪的话.

楼主把"武夷山"忘了!

出去旅游就是花钱找灾然后花钱消灾!!!!

Labels:

 
Tuesday, May 01, 2007
  奥运门票的生意经
2007-04-25

作者:李关云 新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阶段的销售策略“有利于借助热门项目的人气,来带动那些冷门项目门票销售。”裘理谨博士解释,通过强调产品的稀缺性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是一种很常见的营销策略。

  4月15日,北京奥运会门票正式开售。

  预售第一天,就有5万人通过官方票务网预订了25万张门票。根据奥组委的官方预测,北京奥运会门票预算收入将达到1.4亿美元。

  北京奥组委独特的销售策略将分三阶段展开,从今年4月15日至9月为门票销售第一阶段,“公开认购、抽签确认”的规则,决定了公众所预订到的只是一个抽签的资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奥体育产业中心裘理谨博士说,从目前北京奥组委披露的信息来看,它主要是在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奥运会门票供不应求,非常紧俏。

  对于开闭幕式和一些热门项目而言,门票供不应求的情况的确存在。然而也有一些冷门赛事会出现门票供过于求的情况。

  第一阶段的销售策略“有利于借助热门项目的人气,来带动那些冷门项目门票销售。”裘理谨博士解释,通过强调产品的稀缺性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是一种很常见的营销策略。

  相比前几届夏季奥运会,北京奥运会1.4亿美元的门票收入预算要低很多。例如,亚特兰大和悉尼的两届奥运会门票收入高达4.25亿美元和5.51亿美元。

  但北京奥运门票的其他生意经将弥补门票预算收入的不足。

  裘理谨博士表示,多数外国游客会通过旅行社组团到北京观看奥运比赛,停留时间相对比较长。“如何把不同赛事、不同级别的门票打包起来销售,是能否吸引他们观看更多比赛的关键。”

  不同价格的门票“有很大的弹性和组合的空间”。体育赛事门票一般采用动态定价的方法。在一场比赛中,票价不但会根据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而且就算是同一张票,价格在不同的时间也可以进行浮动。

  门票收入一般占奥运会总体收入的10%左右。“要想弥补在门票销售上的损失,北京奥组委就需要借助低票价去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国来参与奥运,以推动纪念品销售等其他收入的增长。”

  打包促销将是门票代理商的重要手段。裘理谨博士说,虽然门票在最后肯定会以单张的形式到游客手里,但代理商会把门票与其他产品和服务放在一起,进行打包促销。

  奥运门票的海外销售更多采用代理商制,总数700万张的北京奥运门票中,海外销售部分约占25%。

  北京歌华特玛捷票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力介绍说,海外门票分到各国奥委会,由各国奥委会或者他们的代理票务公司进行销售。这些代理公司必须签署了国际奥委会行为准则,是指定的国际奥委会注册的票务公司。

  此外,奥运门票的迅速热销,将会给赞助商们带来更多的回报。

  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规定,在门票销售第一阶段进行预订虽然无需预付票款,但必须提供VISA卡卡号或中国银行( 5.72,0.13,2.33%)活期储蓄账户信息。

  上座率最高的悉尼奥运会,门票销售也是在临近奥运开幕才开始热销的,而在那个阶段,人们已经可以使用现金进行支付;而北京奥运会门票在一年前开始预订,很多人在第一阶段就参与订票,他们必须通过指定支付方式来进行预订,无疑会给金融领域的两家赞助商带来更大回报。

  多种销售方式的组合,促成了北京奥运门票在销售的第一阶段大热。从历史来看,悉尼奥运会门票销售率曾创纪录地达到了92.4%,而北京奥运门票的销售比例将有望达到悉尼的水平。

  按照规定,北京奥运会将不设套票。在门票迅速热销的情况下,人们很难通过逐一购买的方法,获得女子排球这一类热门比赛的系列门票。这样的话,各家赞助商手里的“不是套票的套票”就会产生更高的营销价值———他们可以对自己手上的门票进行组合,以吸引对套票有需求的观众。

Labels: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