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宜家「奇观」
(2011-10-21)

沈泽玮 simtw@sph.com.sg

  放假,搭京沪高铁到上海去玩。那个总让人想起周润发和中国被殖民史伤疤的外滩不是游览首选,位于徐家汇的宜家家居才是必去之处。

  两年前由旅居上海的新加坡朋友带路到宜家感受“奇观”后,笔者就认定了宜家是观察城市居民行为举止的绝佳场合。

  在推行体验营销模式的家具展示厅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触摸感受家具的舒适度。于是,沙发区内有小情侣坐在沙发上,咖啡桌上还放着两杯绝非道具的自购饮料,小俩口卿卿我我旁若无人;也有年长者呆坐在沙发上仰望天花板,看样子是走累了,干脆坐下来不随家人逛;有一家大小占领整个沙发,饮料和食物摆桌上,把展示客厅当自己家开派对。在床褥区更不用说了,男男女女各挑一张大床躺下,大概是昨晚没睡好觉,一起相约来睡觉。

  事隔两年旧地重游,视觉震撼已没那么大,因为多少已经可以想象进入视线的场景。思绪也没受太大刺激,用新加坡人单纯的实用型思考模式去想,一切其实很简单,只要紧记千万不要买那些供顾客随意触摸的展示商品就好,因为实在是有太多陌生的屁股坐过,太多双脚踩过,太多不认识的身体躺过。

  走到餐厅用餐,看到一个“告顾客书”的告示牌放置在显眼处,脑细胞和感官又开始活跃起来,想起了最近在网上看到的免费咖啡诱发中老人相亲活动的报道。

  事缘宜家从2007年起为会员推出“免费咖啡”的福利,每周一至五只要持会员卡就可享用免费咖啡。不过,近几个月来,每逢周二和周四下午,餐厅就会出现一群年龄在45至65岁的中老年人,他们借免费咖啡到餐厅寻爱,使宜家成了交友俱乐部。

  宜家餐厅720个座位,有报道引述宜家公关部经理说,这些中老年人士几乎就占据80%的座位,别的顾客都抱怨找不到坐的地方。每逢星期二,餐厅的生意都会下降20%,都要消耗6箱咖啡奶精和糖,而周末和假期高峰时段的消耗量只有两箱。不胜困扰的宜家管理层为中老年人开设了一个专门区域,却又被指“歧视客人”。

  笔者与友人是在星期日前去宜家,所以四处张望也不见有银发相亲交友团,只见到“告顾客书”,而以“书”的内容来判断,可以想象那个相亲场面确实让宜家hold不住了。

  “告顾客书”说,该“群体的成员及组织者”的行为影响到了宜家餐厅的正常营运,列出的不良行为包括:“大声谈笑,喧哗,影响其他客人的用餐环境”、甚至还“经常引发吵架及斗殴”以及“随地吐痰,出口成‘脏’,造成餐厅卫生情况恶劣”。

  不管是“免费咖啡福利”或者是“体验营销模式”,这些在国外原本很一般的营运模式为何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前者引来相亲交友团,后者招来睡觉团。

  有者从宜家“乱象”看出中国民主道路非常艰难,认为在政府缺乏民主执政能力,社会缺乏相应匹配制度,民众缺乏“民主默契”的情况下,想照搬某一套方案在中国复制下去,肯定不可行,中国民主必须走出自己的路,要不然就会像现在的宜家一样。

  如果把思想层级拉低一点,宜家现象其实就反映中国人灵巧变通的文化,有免费咖啡就能交友,有床就能睡,有沙发就坐,中国人善于变通的个性将人与环境的和谐性推向了极致。不必理会距离文明有多远,更不必理会所谓文明的眼光,自我保护和生存才重要,这不是不文明,而是变通的智慧。

  因为可以变通,所以很多东西在中国都会变味,但其中肯定也包含趣味。只要思想开放,也不需要一直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问题的答案总有千百种,做事的方式总有千百样。在可调控的冷气社会中长大的人,可能从小被教育得思想单纯直白,以为所有事情只有一种处理方式,以为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面对花样很多的真实世界时,只能以茫然、失措、愤怒和千百个“为什么”来质问无法理解的现象,为什么有人可以在商场的大床上肆无忌惮地睡觉、肆无忌惮地搜刮奶精和白糖、肆无忌惮地搜刮厕所纸、占位喝免费咖啡……

  人性就是复杂多面,中国社会只不过是毫无保留地将真实人生和复杂人性的每一个面向都摊出来罢了,它有时赤裸得让人难受,有时诙谐得让人发笑,有好的有坏的,但真实世界就是如此。

Label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