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公正:党报促理性 网民不答应
针对中国民众深恶痛绝的社会不公现象,中共喉舌《人民日报》近期连续四次发表评论文章聚焦收入差距,其中第三篇试图说服民众要“理性”看待社会公正的文章《
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招致网民炮轰。
署名信力建文章《
为何人民日报突然找到了“理性”》说,《人民日报》这篇深谙中国式辩证法之道的文章所在意的不是说人话,而是面面俱到。因此整篇文章充斥着“既是又是”这类高大全的论说方式,什么社会公正既是历史的又是相对的还是具体的,看问题要站在人的立场上也要站在社会的立场上等等。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想过意图站在全知全能角度发言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谵妄表现,因为人不是上帝,有限理性的个体怎么能说出涵盖所有真理的话来呢?
针对《人民日报》文章提到的:“实现社会公正,需要采取切中肯綮的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就是实现科学发展,不断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 信力建说,1620年11月11日,102个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飘落到北美的弗吉尼亚,当时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经济极端恶劣,但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蛋糕大小的问题,而是签订一纸公约,正是这张遵从自由公正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奠定了后来的北美文明。难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程度还远不如几乎一无所有的拓荒者?岂能通过经济发展解决权利公正问题?
信力建说,很显然,我们现在面临的不公正不在于蛋糕大小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国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因为少数权贵利用非法的公权力肆意侵吞强占原本属于其他国民的权益,这个集团凌驾宪法和法律之上导致整个社会失去了基本的公正。一旦不涉及这样的根本问题,所谓建立公正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人民日报》文章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真正的社会公正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推翻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里,社会公正的实现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信力建认为,这段反复滥用的总纲明确告诉大家:中国的国民只有死后,“社会公正的实现才具有现实可能性”,你们生前是不可能看到这一幕的。为什么?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有多久?要多久有多久,2010年实现不了,那就2020年;2020年不行,就2050年,再不行就2100年。
信力建说,这些只敢使用假名的理论者的理性策略:历史谈不通了跟你讲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走岔道了又开始揣摩心理学了。你怎么能说服他们的理性呢?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你和他讲政治,他和你讲国情;你和他讲国情,他和你讲接轨;你和他讲接轨,他和你讲文化;你和他讲文化,他和你讲孔子;你和他讲孔子,他和你讲老子;你和他讲老子,他给你装孙子!文章至始至终都体现了两种理性:一、发言者代表权贵纠缠细枝末节让人陷入混乱的话语策略;二、要求国民都要向猪学习,学习那种不把自己当人看的工具理性。对于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说,你根本就不需要理睬历史怎样你才能做出怎样的理性选择,在中国,公正就是一个将被私有化的公权力还原为本来面目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荆棘与挑战,只有每个人都具有公正之心,紧抓问题关键,不断表达诉求争取自身权益,这就是以理性眼光看待社会公正问题。
署名丁咚文章《
社会不公是民众心理期待惹的祸?——驳<人民日报>任理轩署名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说,《人民日报》文章以“马克思主义”自居,对中国的社会不公现象进行了“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分析,然而却荒谬地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认为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是因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公众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有了“跨越式”提高,超越了社会发展步伐。
丁咚说,《人民日报》如此苦心孤诣立论的目的是想说明,中国“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此作者重点列举了经济、社会领域的三个论据,然而对公众来说至关重要的政治领域的“社会公正”,作者则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这恰恰表明了中国在实现公民政治领域的“社会公正”方面乏善可陈,甚至存在广泛的问题。但文章在随后罗列的“社会公正”问题时避重就轻,仅仅把“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当作政治领域社会公正的主要问题,刻意回避了公民在享有政治权利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丁咚说,这篇文章通篇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试图通过舆论导向,廓清社会上对“社会公正”问题存在的种种“错误认识”,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满,并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上来,转移到那些似是而非的政策举措上来。然而它所立论的观点、论据、方法乃至于提出的对策,都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只能引发公众更强烈的反感,引起人们对社会公正问题更深切的担忧和更执着的探索。
针对《人民日报》文章强调的:“如果个人缺乏公正之心,总想在社会分配中多占便宜甚至不劳而获,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社会的非理性,使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丁咚说,这是“居心险恶地将社会不公的罪责栽到无辜的民众头上。”
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
没有公开就没有公正,读<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后有感》说,任理轩用了将近8000字的篇幅,试图解读涉及社会公正的方方面面。看完文章后,约莫数了一下,“公平”一词使用了16次,而“公正”一词总共出现了169次,但与公平和公正密不可分的“公开”,却一次也没出现。一篇标榜“理性”大谈公正问题的文章,却只字不提公正的源头和公平的起点——公开,实在很难让读者“理性的”看待这篇文章,说句不中听的:难道公正就如谎言一样,说一百次就成了真理,将“公正”反复唠叨一百多次的就证明很公正了?
乌有之乡网站一篇署名田嘉力文章《评<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说,作者在洋洋洒洒上万言的论述中,最终也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才是 “理性”看待社会公正。恕我直言,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作者所谓的理性看待,无非是让全社会同意富者更富、让贫者更贫,然后大家全都保持笑咪咪的样子,所有的人全都不过激、不抗议、不争辩,这就是“理性看待”了。社会公正也就在大家的笑咪咪中实现了。
《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2月16日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等众多网站纷纷转载,这篇文章被新浪网首页置顶,并放开评论,几乎遭到了网民的一致抨击。不过,《人民日报》次日刊文《理性看待才能妥善解决》自我回应说,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网友对文章给予了积极评价,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社会公正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只有理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才能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相信党和政府有智慧也有能力解决好社会公正问题。
Labels: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