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馬英九的兩岸談判路線圖
撰文 方德豪 Asia Times
2007/03/18, 週日
在台灣,藍營最有希望成為下任台灣總統的馬英九3月17日提出了其大陸政策的主張。馬英九提出了“安全機制、共同市場、國際空間”三個兩岸談判階段。過去, “理想化”的馬英九多次提到“民主統一”,但大陸對“民主”很敏感,台灣對“統一”很敏感,結果誰也不接受他的觀點;這次馬英九著眼於兩岸現實,提出改善兩岸關係的具體方案,也不失為一次“務實”的嘗試。
Image馬英九提出了一個兩岸關係穩定的路線圖。他主張中國大陸和台灣應該分階段開展談判,依“安全機制、共同市場、國際空間”的順序,秉持“活路原則”,儘量做到“威脅極小化,機會極大化”,在兩岸關係上引進了現代化的公共管理概念。曾任陸委會副主席的馬英九是看到了現時兩岸關係的三個盲點,並且就這些問題提出了他的解套辦法。這三個盲點是:兩岸軍事競賽容易擦槍走火、綠營拒絕西進爭取中國大陸的商機;以及兩岸外交角力,讓不少小國從中漁利。
很多分析指馬英九一直在兩岸問題上採模糊政策。其實,馬英九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一直十分清楚。但過去 “理想化”的馬英九多次提到“民主統一”,但大陸對“民主”很敏感,台灣對“統一”很敏感,結果誰也不接受他的觀點;這次表述他刻意不提“民主統一”這點兩岸都不容易接受的主張;反而著眼於兩岸現實,提出改善兩岸關係和解決兩岸僵局的具體方案,也不失為聰明的做法。
在時機上,馬英九選擇了距離明年三月選舉還有一段時間,但距國民黨內初選較接近的時機。一來兩岸問題在容易在關鍵時刻成為對手攻擊的議題,因此馬英九要儘快將之引爆,讓選民儘早消化他的兩岸看法。另一方面,馬英九的黨內主要對手王金平近期傳出可能參訪大陸;因此,馬提出兩岸具體主張,也有助他在黨內初選前爭取支持。
必須強調,馬英九雖說要儘速開展談判,但這跟中國大陸數年前一直希望展開的“統一談判”絕對是兩碼子的事。一方面,馬英九這套主張照顧了中國大陸的想法和他個人的國家認同價值,因此他仍堅持了綠營一直反對,甚至個別藍營中人也暗中不贊同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立場。但應該指出,馬英九提出的分階段路線圖也隱藏要反制中國大陸急統想法的用心。
從九十年代的經驗看可知,馬英九提出分階段的兩岸談判,就是要避免因為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立即被北京套牢。在九十年代,兩岸通過海協會和海基會展開磋商,海協會的汪道涵和海基會的辜振甫進行互訪。可是,當時的中國大陸立即定性辜汪會是“政治談判”;而當時中國大陸的國家主席江澤民也表明“統一要有迫切感”;而大陸的急統派,甚至在內部提出2020年作為統一的最後限期。在這背景下,當時的台灣總統李登輝終於在1999年提出“兩岸關係最少是準國與國關係”的觀點,其戰略目的其實就是要迫使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的大陸終止兩岸“政治談判”。結果,當年李登輝如願以償,被形容為“絕配”的辜汪會從此成為絕響。
從上述教訓看,馬英九提出了“安全機制、共同市場、國際空間”三個階段,是他避免給中國大陸急統派挾持的安全閥。應該說,兩岸關係是壓力愈大,反抗愈大,欲速則不達。而在兩岸終止了談判這九年來,認同台灣的人愈來愈多,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愈來愈少。
在現實上,馬英九提出的兩岸談判的三個重點也是符合大陸和台灣人民的利益的。兩岸談判,對阻止台灣民眾身份認同快速去中國化應有幫助;也有利於創造和平的周邊環境,好讓中國大陸可以和平發展經濟。
另外,由於中國大陸認定自由貿易協定屬於國與國間的文件,不願與台簽署,而台灣方面又無法接受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認為那是港澳模式;因此能把主權問題模糊化的某一種經貿正常化模式,包括馬英九提出的“共同市場”模式,都不應立即給排除在外。再者,兩岸外交角力,兩岸政府浪費了大量金錢,讓不少小國從中漁利,若然兩岸關係改善,不再成為一些無賴國家敲詐的對象,實在對彼此皆有利。
馬英九提出的“安全機制、共同市場、國際空間”的三個階段是貫徹了先易後難的原則的。馬提出兩岸共建“安全機制”無疑是較有把握的一個建議,因為 “安全機制”符合江澤民提出的“江八點”,成事機會最大。相反,礙於中國大陸一向對所謂“歐洲模式”感到很大戒心,害怕把“歐洲模式”引伸到兩岸來後,中國各地方諸候以此為藉口坐大;因此,跟“歐洲模式”甚有淵源的“共同市場”能否得到中共接納,實成疑問。至於馬英九提出的“活路原則”,相互尊重,避免零和遊戲,為台灣的國際空間找出一條路,更可以說是近乎浪漫主義了。
在中共政治生態來說,鄧小平當年敢提出“一國兩制”,甚至揚言可以讓台灣擁有自己的軍隊,是因為他大權在握。中共今年年底舉行十七大,外界一般估計,在中共換屆後中共仍會維持“派系”共治,集體領導;“重要決定不能一人說了算”;在此情況下,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能否再在台灣問題上跳出前人、特別是江澤民的框框,實成疑問。對中共領導人來說,若然胡錦濤做到台灣問題突破而江澤民不能,在歷史地位會自會形成高下之分。這會否成為二人之間的心結,實在是中共能否再在台灣問題上有突破的關鍵之一。
也是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提出的這些主張,雖然可能有深遠影響,但在台灣反應只是還好。馬英九的個人能力和他在兩岸方面的主張,實際上仍未得到明顯和廣泛的認受;若然不是台灣藍綠政客機關算盡太聰明,表現出種種的醜陋表現,讓“沒有朋友”的馬英九代表的一些價值(反黑金、法治、程序公義、中庸溫和)顯得罕有珍貴,也許民眾早就支持了另一位“沒有敵人”的王金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