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投资中国牛市的工具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乔安娜•钟(Joanna Chung)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在最近一轮的避险风潮中,许多投资者撤离了香港股市,而长期投资中国股市的基金经理刘央,却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
作为香港西京投资管理公司(Atlantis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董事长,刘央表示:“我对中国股票完全看涨,市场不会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只可能上涨。”她的这家公司已经在中国内地股市投资20 亿美元。不过,尽管她认为中国人寿(China Life)的股票将大幅反弹,但她并未增持。
相反,她迅速买进了该公司的权证——一种能够放大股价上涨效应的衍生品。上周,中国人寿股价上涨11%,至21.50港元(合2.75美元),而它的权证价格同期大幅上涨50%,至0.21港元,让刘央大赚一笔。投资者持有10份权证,即有权在2007年11月以22.688港元买进1股中国人寿的股票。
刘央只是众多在香港和中国内地股市购买权证的投资者之一。这些权证在交易所上市,并可以像股票一样买卖。权证在许多发达市场已经流行了很久,特别是在欧洲。但在亚洲,权证正在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特别是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两地由散户投资者主导的狂热投机行为,已促使权证交易呈爆炸式增长。
投资银行定期为公众举办研讨会和讲座,而金融类报纸和电台也在刊登和播放有关权证的广告。
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股票衍生品高级副总裁李锦(Edmond Lee)表示:“我们每周至少举办3场针对散户投资者的权证研讨会。”
“过去几年,权证发行人付出大量努力进行营销宣传,并进行有关风险和回报的教育。”
与期权一样,权证持有者有权(而没有义务)在未来某个日期,以一个固定的价格买进一种证券。
借助权证,投资者便可以实现杠杆效益,以相当于股价一小部分的价格,投资于相关股票及股票指数。
与看涨期权不同,权证的发行人是金融机构(备兑权证)或是打算筹资的公司(公司发行的权证);而期权是交易工具,其发行人不是公司或金融机构,而且它是具有标准化期限的可转让合约。
此外,权证的有效期通常以年来计算,而典型的期权是以月来衡量的。
花旗集团(Citigroup)亚太区股票衍生品主管兼亚太区权证主管迈克尔•沃克(Michael Walker)表示:“市场的主要动力在于投机。与其它任何地区不同,亚洲人投机股市的愿望更强烈。”他补充称,去年的权证成交量占香港股市成交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全球市场股票部门主管孙明哲(Gary Suen)表示:“在香港,权证投资者大多是散户投资者。也有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专业投资者,但它们使用的是场外交易产品,而不是交易所上市权证,以执行金额更大的交易。”
中国股市的首只权证18个月前才亮相,但现在,中国内地已超过香港,成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权证市场。
香港则退居次席。由于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公司的H股兴趣浓厚,令香港市场的权证投机活动非常活跃。
高盛(Goldman Sachs)编制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内地股市的权证成交总额达到2505亿美元,而香港为2304亿美元,德国是1243亿美元。今年1月份,中国内地的权证交易额几乎达到400亿美元,而香港约为340亿美元。
高盛驻香港的执行董事兼证券化衍生产品主管李颂慈(Cheril Lee)表示,中国内地交易的权证只有约26只,而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的权证则高达2000多只,欧洲上市的证券化衍生产品更是超过17万个。
中国权证市场急剧增长,部分原因是投资者缺乏其它的衍生品投资渠道。李颂慈表示:“中国市场没有多少可供他们交易的衍生产品。”她补充称,权证之所以吸引投资者,是因为它们简单易懂。“简单的产品容易产生需求。”
在韩国和新加坡等其它亚洲市场上,权证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而银行业人士认为,台湾市场也颇具增长潜力。不过,各个市场间差异很大。
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权证全部是由上市公司发行的,主要是为发行新股进行资本管理。
花旗集团的沃克表示:“中国内地不像香港、新加坡或全球其它市场,它没有那种传统的银行发行的备兑权证市场,但中国内地市场对这类金融产品的兴趣非常浓厚。”
银行业人士表示,亚洲股市的波动不太可能抑制投资者对权证的兴趣。但他们也指出,权证发行与市场的强劲有关。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借市场强劲之机,以非常低的利率发行了大量债券,这些债券都附有权证。
但到了90年代初日本股市大跌时,到期的权证就成了废纸,因为权证是独立证券,并且独立交易。
“2002年以来,权证的发展如此强劲,并非偶然,” JP摩根(JPMorgan)日本以外亚太区股票衍生品部门主管威廉•李(William Lee)表示。“权证是牛市的投资工具。”
译者/陈家易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