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与长江缺水关系有待观测
2007-04-18 作者:钱忠军 来源:文汇报
16日,第二届长江论坛在长沙结束。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上,洞庭湖、三峡工程、长江的关系变化成为众多专家讨论的焦点话题。第三届“长江论坛”将于2009年在上海举办,论坛的主题将有关长江河口的保护和发展。
“江湖关系”影响长江防洪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并投入运行,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发生调整和变化,而这一变化可能导致长江武汉段的防洪压力增大。”专家们普遍认为,三峡工程的兴建和蓄水,改变了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将面临新的变化。
刚刚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指出,三峡工程建成后城陵矶以上河段首先冲刷,冲刷幅度大于武汉河段,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城陵矶河段下泄流量加大,有可能会加重武汉河段的防洪压力。
洞庭湖作用仍不可替代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荣耀曾经属于洞庭湖。而如今,由于经历长期的泥沙淤积、湖盆淤浅、洲滩广布,洞庭湖已退居鄱阳湖之后成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专家认为:加强洞庭湖生态功能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的刘卡波认为,即使三峡工程全部建成,洞庭湖作为长江最大的调蓄湖泊其作用仍不可替代。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认为,长江中游防洪矛盾依然集中在城陵矶附近地区,洞庭湖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可替代。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认为,鉴于洞庭湖对于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重大影响,妥善处理长江中游一系列水问题的核心在于处理好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要将水污染治理与湿地生态恢复纳入洞庭湖综合治理根本目标,切实保护好洞庭湖这一宝贵的“长江之肾”,使洞庭湖湖面不再萎缩。
长江开发要留有余地 “长江论坛的主题是保护和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发出的信号,不能再100%开发长江了,要给生态留出余地。”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长江的健康标准应是可持续发展,而保护健康长江可持续发展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点。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条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该超过40%,超过40%就会给江河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汪恕诚透露,目前,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是18%,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达到了60%,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更是高达98%。尽管长江的水资源丰富,是黄河的15倍多,但是开发程度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水库影响要长期监测 刚刚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称,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强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未突破正常状态,不会对三峡水利枢纽和三峡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但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针对去年长江上游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说法,作为《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主编之一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表示,大旱与三峡的关系,仅看一年的结果是不够的,要长期持续监测。
翁立达认为,长江大旱不能极端地说与三峡水库无关,也不能说绝对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型水库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比如奉节地区,在三峡蓄水之前很少有雾天,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之后,雾天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