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Friday, April 27, 2007
  大馬擬建經濟特區引發種族大辯論
Asia Times
撰文 Anil Netto
2007/04/27, 週五

檳城 --- 最近,馬來西亞宣佈將在南部的柔佛州(Johor,與新加坡僅隔一條海峽)建立經濟區,從而引來更多的外來直接投資,並希望有一天能與中國的深圳經濟特區一爭高下,爭奪全球製造業的訂單。然而,這一項目卻引發了人們對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的激烈討論。

實施了36年的“新經濟政策”為了提升馬來人的經濟地位,規定外國投資者必須將企業30%的股權,交給當地的馬來人合作夥伴。這一政策,長期被視為馬來西亞吸引海外資本的最大障礙。

位於柔佛州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 (Iskandar Development Region,IDR) 項目,正是專為重新吸引外資對馬來西亞的興趣而設。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後,隨著中國“世界工廠”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外來投資者對馬來西亞的興趣不斷縮水。去年,馬來西亞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下降了14%,至40億美元。

根據中央政府的規劃,依斯干達項目佔地面積約為鄰國新加坡國土的三倍,並計劃將該項目與發展迅猛的丹戎帕拉帕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以及分佈在柔佛州東部的產業區連接起來。目前,服務業已為該州貢獻了50%的國內生產總值;決策者們希望,能通過進一步加強與新加坡的商貿關係,來大幅提升這一比例。

吉隆坡已決定為這個面積為2,217平方公里的經濟特區,撥出40億馬幣(12億美元)的專款,當中包括建設世界級物流系統和無線通訊的費用。同時,馬來西亞還致力於把依斯幹干經濟特區打造成“符合國際標準的、可持續發展的地區”,讓它在柔佛-新加坡-印尼三角地帶中發揮更大作用,。

當地分析人士樂觀地預測,經濟特區將在未來7年,會為柔佛吸引多達400億美元的外資。據報道稱,一位碼頭開發商已提出願為此項目投入200億馬幣的資金。

這些預測,都使得公眾對“新經濟政策”的辯論再度升溫。事實上,根據馬來西亞這項“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政策,佔全國總人口60%的馬來人等原住民(bumiputera)享有多項經濟特權,而華人與印度人等少數民族,則無法享受這些優惠。

馬來西亞當初推行“新經濟政策”時,目標是促使原住民在1990年前,擁有本國所有企業30%的股權。其後,執政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以原住民利益仍未得到適當體現為由,多次延長“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年期。而究竟上述目標是否已經實現,仍在熱烈討論之中。

如今,有官員辯稱,“新經濟政策”不宜用在依斯干達經濟特區上。為了讓外資對這一項目產生興趣,馬來西亞宣佈將在創意產業、教育服務、金融咨詢、醫療、物流和旅遊這六個領域內,取消“30%股權”的硬性規定。

依斯干達特區顧問組成員希塔姆(Musa Hitam)指出,要是沿用實行種族配額制度的“新經濟政策”,經濟特區項目遲早會泡湯。他表示,巫統稍後仍會就此向黨員們做出詳細解釋。曾擔任副首相的希塔姆,是現任首相巴達維(Abdullah Badawi)的親密盟友。

希塔姆一派相信,如果把“新經濟政策”強加在經濟特區的自由貿易概念上,將使潛在外來投資者退避三舍,令該項目無法朝著同一方向發展,難以實現預期的經濟目標。希塔姆建議道,與其有條件地審批外國投資者的投資計劃,不如將當地的潛在合作夥伴列出來,讓其自由挑選。

實施多年來,“新經濟政策”產生的效果有喜有憂。一方面,大量馬來人從此擺脫了貧困,並進入高薪行業;新生的馬來人中產階層,已不再仇視昔日曾控制了當地經濟的華人社群。但另一方面,新經濟政策卻被一些損公肥私的政客所利用,棄公眾利益於不顧。批評人士稱,由原住民承包的建設項目,有時會被多次轉手,造成了一個個的豆腐渣工程。

由於實施了令原住民獲益匪淺的“新經濟政策”,大量有著熟練技能的華人與印度人,被迫流向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其它國家。人才流失,又無形中削弱了馬來西亞的全球競爭力;扭轉這一局面,也正是決策者推出經濟特區項目的初衷之一。

事實上,經濟特區項目希望能發揮柔佛當地的“人力資本”,包括數以萬計有著熟練技能的馬來西亞專才。現時,他們每天在柔佛州的住所與新加坡之間往返,或者早已取得了新加坡國籍。在新加坡的教育、醫療和工業領域的關鍵職位上,如今活躍著不少馬來西亞的尖子。

依斯干達經濟特區還打算吸引大量外國人才;馬來西亞政府也打算為某些產業掃除障礙,容許它們僱用外國熟練或半熟練工人。但這一舉措,卻遭到了部分馬來人的抱怨。他們稱,自己尚未做好與外國工人展開全面競爭的準備。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有人說,在外國企業進行面對面的較量時,不僅是“嬌生慣養的”馬來人企業家將感受到逼近的威脅,就連華商們也會“很受傷”。擁有全球化思維的外來服務企業與製造商,是經濟特區竭力爭取的對象。

一些人擔心,廉價的外來勞動力湧入柔佛,還將令國內其他地區如檳城的外資企業流走。也有人老調重彈,稱害怕新加坡人等外來民族將控制經濟特區,使它淪為一個低成本的加工地,而不是像決策者規劃的那樣,幫助它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為消除這些疑慮,馬來西亞已擱置了原來的一個計劃,即在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劃出一個專區,讓外國人無須海關檢查而自由出入。此外,柔佛州務大臣阿都干尼(Ghani Othman)早前又表示,取消“30%股權”的規定,僅適用於經濟特區中兩個涉及面積僅為1,780公頃的專有地區,而在那裏的外國投資者只能從事對外貿易。

無論如何,縮減優惠待遇、主張經濟開放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項目,已在馬來西亞政壇掀起了軒然大波。前首相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最近就表示,馬來人還“未準備好”迎接外來競爭。他說,若經濟特區項目按計劃推行的話,當地百姓勢必會被外國人所“奴役”。他甚至警告道,經濟特區將使馬來西亞喪失柔佛州的部分主權,令其再次淪為外國的“殖民地”。

對此,有人回擊說,馬哈蒂爾所說“未準備好”,完全是他任期內遺留下來的問題。當時,他僅眼盯著國家的硬件發展(如重工業、大型基建項目、港口、橋樑與機場),完全忽略了對人力資源的關注,未能培訓出足以應對全球化經濟競爭的人才隊伍。他們說,若推行一個只得一半自由化、尚餘一半受限制的經濟特區,將很難彌補這一差距。

Label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