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產品恐慌:排外主義的幽靈在徘徊
撰文 Debasish Roy Chowdhury 亚洲时报
2007/08/07, 週二
北京 --- 美國近日籠罩於新一輪食品恐慌之中,由“Castleberry食品廠”生產的90多種食品,被聯邦食品與藥物局把列為問題產品,原因是它們可能感染了肉毒桿菌。暫時已有7宗肉毒桿菌個案,大部分受害者都進食了有問題的熱狗辣椒醬。注意,這間食品廠的母公司是美國最大海產品牌“大黃蜂食品” (Bumble Bee),不是中國公司。
美國近月因安全問題回收的產品,可謂數不勝數。三月,美國福特(Ford)車廠回收一批排氣管容易起火的貨車;六月,聯合食品(United Food)肉食公司回收3.4萬公斤感染大腸桿菌的牛肉製品;七月,莎莉(Sarah Lee)集團回收一批從密西西比出廠的全麥麵包,擔心裏面混雜了金屬。
然而,美國傳媒集中關注的回收產品,都是來自中國的。從問題車胎、牙膏、寵物食品、水產到玩具,那些佔據幾乎所有新聞篇幅(包括封面故事、社論、電視節目)的問題產品,全都與中國扯上關係。這些報道重覆又重覆以下的訊息──中國的“次等”製造方式如何對美國消費者構成威脅;中國這個所謂的“世界工廠”其實是一個專造膺品的集散地;有何方法可以盡量避免任何與中國有一絲關係的產品。
中國洪水猛獸的故事,也為美國人帶來自我感覺良好的額外好處──美國品質是無人能及的;中國貨比美國貨廉宜的原因是偷工減料。
美國政府的行政措施,進一步鞏固了人們對中國貨的恐懼。就在產品恐慌最厲烈的時候,美國政府迅速成立了一個內閣級別的小組,專責就確保進口食品等產品的安全問題給予意見。在這個政策自欺欺人的世界,Castleberry和聯合食品公司等國內企業的問題都不復存在,仿佛只有來自美國以外的產品,才會構成威脅。
當局否認此舉是針對中國而來,然而,美國聯邦政府成立這個專責小組當日,正好是品質監察人員出席美國參議院舉行聽證會的同一天,而作證的內容,就是中國產品進口猛增所引致的問題。
因此,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所在:中國產品入口增加。人們真正在把弄的,不是對中國貨的恐慌,而是對中國的恐慌──人們對中國經濟崛起所帶來的進口貨,產生陳年的重商主義恐懼。
去年輸往美國的中國產品總額達2880億美元,差不多是五年前的三倍。相比下,美國輸往中國的出口為550億美元。
但根據美國學術機構“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其實今天美國人所賺收入佔全球經濟的比率,是歷來最高的。2006年,美國透過出口和海外投資賺取的收益,創下佔國內生產總值(GDP)15.6%的最高紀錄。自從2001年中國加盟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對華出口金額從190億美元大幅增長至55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為24%。
儘管美國不斷抨擊中國的人民幣政策,但實情是,自從1994年中國將人民幣和美元掛勾後,美國工廠的實質產量增加了一半。相對全球化趨勢的始料不及的巨大後果,所謂(“次等”)中國貨搶了美國人飯碗的論調明顯失色;中美貿易所導致的美國職位流失,只佔整體流失量的區區1%。
根據“卡托研究所”的估計,美國每年頂多只有15萬個職位是由於中國產品進口而流失的。相比下,美國每年有達150萬個職位,由於科技轉變、生產力相應增加而消失。
在美國,生產力提升造成職位減少的影響,遠比中國因素來得嚴重。紐約“大聯資產管理公司”一項研究發現,在1995至2002年間,美國製造業工人數目減少了11%,但那邊廂,中國國內的同期數字更是減少了15%。
無論如何,輸入美國的中國貨所擠走的,主要是其他亞洲國家的產品,而不是美國自己的產品。況且,製造業根本也再不是美國經濟的基石;作為全國經濟轉營的一環,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去工業化”。
事實上,聯邦食品和藥物局的紀錄顯示:在所有進口美國的產品中,中國產品並非有毒物質最多;過去一年來,印度和墨西哥“食品被拒進口”的數字超過了中國的;被拒進口美國的糖果生產地,以丹麥列為榜首。
儘管如此,即使恐懼中國貨的理由不足,恐懼的市場仍是大有其在的。美國猶他州一家健康食品公司最近推出的新品牌,就是以“無中國成分”作為標榜。
攻擊中國產品的言論中,有著排外甚至種族主義的訊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問題產品是在美國國內生產的話,人們的焦點純粹是那家公司本身。然而,一旦那些產品被發現與中國有任何關係,即使涉事的是一間把生產線設於中國的美國公司,人們撻伐的對象就會變為一整個國家──中國,就有如那家美國公司毫無品質控制的責任似的。
排外主義,才是美國當前的產品恐慌的重點。若放任這種排外情緒不管,甚至刻意煽動它,將可能令發展中國家賴以改善將來的全球化進程脫軌。比起中國的恐怖,這才更加恐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