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政坛美女也装嫩
江迅 BBC 2007年10月24日

叶刘淑仪
陈方安生和叶刘淑仪究竟谁能胜出?

宫雪花又出现在公众眼前,久违了。当年隐瞒年龄,隐瞒曾经的婚史,隐瞒有两个孩子,参加香港亚洲小姐选举,成了城中的热门 话题。10月12日,宫雪花在一个发布会上现身。谁都知道她是60岁的人了,面对记者却依然将年龄视作最高机密。她一袭"菜色"长裙,超低胸装包裹着过于 丰满的身躯,露出胸脯,连乳贴也露了出来。有记者故意问她不老秘方。她嗲声嫩气地正经道:"我保养的秘诀是12年不近男色,才永葆青春不老。"

好一个美女装嫩,严谨些说,是老美女装嫩。如今,香港女人们玩腻了优雅,时下追蔻、装嫩、扮柔,突然间成了女人的时尚。于是,美女装嫩,不管是那些老美女,还是那些正在老的美女,以及那些还没有老的美女,装嫩成了一种时髦,一种时尚,一种流行,一种趋势。

香港政坛现在正闹两个女人的战争。陈方安生对决叶刘淑仪,参加立法会港岛区议席补选。陈方安生,被誉为香港政坛"缈娘子 "。这位前政务司长,香港政坛精英,被泛民主派称为"香港良心"。一贯以"见步行步"(看一步走一步)为口头禅的她,当然志不在补选的任期不到一年的立法 会港岛区议员,即使届时能连任5年,但议员席位对这位离开政府已经多年的高官,意义也不大了。谁都明白,她志在特区行政长官。以她目前与中央"有你无我" 的僵化关系,唯有香港实行普选才有望当上。不过依据时下的形势判断,2012年普选根本无望,而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陈方安生已经77岁了,届时再出 选,年龄是否大了些?

这位政坛美女,美在"4万"的招牌笑容。没想到这位政坛老手,这一回却也装了一次"嫩"。话说10月7日,泛民主派举行争 取2012年双普选"撑伞"及游行活动。撑伞拚成"2012"年字样后,众人从维多利亚公园出发游行。陈方安生始终是活动中的焦点人物和必然主角。活动前 几天,她呼吁民众参加。在人们心目中,她俨然是这两项活动的代言人。不过,在众目睽睽下,在传媒镜头下,戴着太阳帽的她在游行队伍中,仅仅走了约20分 钟,在铜锣湾崇光百货附近竟然离队,走到白沙道一家发型屋修整头发。一个小时后,她走出发型屋,守候的记者围着她提问,她竟然处之泰然,施施然轻描淡写响 应说:"离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大家已经游行了一段时间。"有人批评她中途离场,她笑着说:"香港是言论自由的地方,总会有人赞扬有人批评。"她这一天的 言行掀起轩然大波,当天电视新闻就表明,这是一场公关政治灾难,连不少泛民主派和参加游行的民众都指责她"愚不可及",可谓一片哗然,成为众矢之的。

陈方安生
青春永驻是女性的共同心愿
有人抨击她行为不智,缺乏选举意识;有人批评她如果真有私人事务要处理,就干脆别游行;有人指责她不能放下身段,还是高官 那副德性……如果她不是如此张扬地离队,不是如此张扬地走进发型屋,而是径直回家休息也罢了,或者坐出租车走得远远的再找一家发型屋。市民会理解为这是她 的做事方式,惜身如玉的她,以前游行也没有走完全程的。问题就是她偏偏张扬了,偏偏高调了。一个政府高官、政坛老手,真会这么傻,自陷政治险地?看来不可 能,这是她故意犯下的失策,故意表露的失误。这是一种政治"装嫩"。亲北京阵营的舆论几乎每天在骂她"陈老太",老美人装嫩不正是一种时尚吗?

其实,她如此高调的离开游行队伍,能解释的惟有一个原因:她要当众表白,她与泛民主派是若即若离的,与泛民主派还是保持距 离的。香港那么多政论学者,那么多专栏作家,似乎都没看出这一点,唯独香港牛棚书院院长、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梁文道在一篇文章中说:"打从一开始,陈方安 生就很小心地保持自己和泛民主派的距离。虽然参加泛民主派的初选机制,但她从不承认自己是代表泛民主派的候选人。虽然和泛民主派的成员站在一起高呼争取 2012年普选,但她又表示还有妥协的余地。"梁文道点中了穴位。

在舆论的穷追猛打下,陈方安生为游行离队而走进发型屋向支持她的人道歉了。记得,当年她身为政务司司长时,新机场启用混 乱,公众要她道歉,具有高民望的她竟然拒绝道歉。如今她愿为自己的不妥举动作出反省。因为她的目的已经达到,让北京看到她和泛民主派并不完全站在一条战壕 里。政治舞台上,政治装嫩折射出一种政治光谱。陈方安生不愧是香港政坛的"缈娘子"。

Label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