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Sunday, October 08, 2006
  中国铁路改革的外资情结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约翰·加普(John Gapper)
2005年11月8日 星期二


在中国铁道部当总经济师似乎比其它工作更有意思。你经常与国外银行家和投资者会面,并试图说服他们在中国铁路网上投资数十亿美元,而不是端坐在办公桌后,撰写枯燥空洞的报告。

黄民就是那个幸运儿。上周在北京,我坐在铁道部的办公室里,听他介绍向投资者开放铁路的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常有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15年内7条新的客运线路,2.5万公里新铁道, 2500亿美元投资。这里一条铁路,那里一条铁路,不久,你就意识到需要巨额投资。

黄先生不是唯一出售国有资产的中国官员。中国鼓励创办工业合资企业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现在,中国希望外国投资者登上其制高点。包括中海油在内的石油公司已在香港和纽约上市,各银行也紧随其后。上周,中国建设银行完成上市,明年中国银行也将首发上市。

中国需要资金。中国铁路急需投资:它们目前只能满足国内煤炭等大宗商品和工业品运输需求的35%。但中国的税收收入还有其它用途。缺乏公共医疗和教育设施,是中国人极力储蓄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孩子上学,就连农民也必须存钱。

此外,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提高效率。国有银行是浪费资本和资源的范例。它们更像政府部门,而不像银行。它们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很少关注风险和回报。在政府注资,使其摆脱财务困难后,这些银行正试图改进运营。

因此,中国银行想要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Temasek)成为投资者,并加入董事会。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赞赏淡马锡“对存在各种问题的银行进行改革和复兴”的记录。这是一种微妙的表述方式,意思是说中国银行需要外国投资者帮助,以成为一家银行,而非社会机构。

然而,中国是一个无意放弃国家控制的共产党国家。黄先生表示,中国政府将允许外国投资者入股铁路项目,如新的京沪高速铁路,但国家将进行指导,以确保“对全社会的普遍服务”。这也就是说,你帮助我们管理资产,并获得股权作为回报,但我们掌握经济大权。

就筹集资金而言,这可能足够了。虽然许多投资者在中国亏本,但机会依然诱人。政府为避免通胀而实行经济控制,但这并未遏制经济增长,明年增幅可能达到10%。如果中国允许投资者掌握国有企业的管理权,显然会有不少上升空间。

但这仍是一对矛盾。中国的制高点是否符合所有投资者的利益?或是只是服务于政府目标的政策工具?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只要一切顺利的话。但一旦遭遇挫折,紧张状况必然出现。

这已发生在中海油身上:它在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的行动中被雪佛龙(Chevron)击败。上周在北京,当中海油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回忆起公司被描述为中国政府的分支机构时,他表现出一丝带有遗憾的敬佩之意。他的主张,即中海油是“国有企业但不是由国家经营”,根本未获得接受,该公司被迫放弃竞购。

现在,傅先生表示,他希望政府减持股份,也许仅保留一份“金股”(golden share),使中海油更容易收购海外资产。人们可能将其看成共产党狡猾的表现。这位听命于中国政府的首席执行官试图让我们相信他站在投资者一边。傅先生以为他能蒙得了谁?

我抱有更为乐观的观点,即允许外国投资者影响管理层的做法收效甚好。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与倾向于服从的政客相比,董事们更有可能与股东站在一起,维护企业的自由。这也就是说,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共产主义制度有更大的“代理”问题(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隔阂)。

在交易早期,私有资本施加的影响容易被低估。中行行长李先生说,在裁减了2.38万个职位后,拥有21.2万名员工的中行规模适当。当然,中国是一个大国,但请原谅我的怀疑。政府希望银行继续雇佣员工,但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古德温(Fred Goodwin)会手下留情吗?

一旦管理理念完全不同的投资者介入,银行经理人将难以坚持原来那种笨拙的管理方式。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是愿意经营一家充满活力的企业,还是继续做一名只是向国有企业发放国有资本的官僚主义者?

归根结底,资本主义胜出,因为它不仅比其它制度更有效率,而且更具吸引力。毫无疑问,中国铁道部希望在不牺牲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从国外获得资金和诀窍。但黄先生要注意的是,你正要搭上一列不能下车的火车。

译者/夏璇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