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工過剩不再 兩年後料勞工短缺
撰文 吳忠
2007/06/22, 週五
香港 --- 根據中國國家智庫的最新調查,兩年後中國將開始面臨全國性的勞工短缺問題,這比此前預測的提前了很多,原因是看似充足的農民工供應,其實正在逐漸萎縮。這趨勢將帶來重要的影響,迫使中國對目前嚴重倚賴出口導向、勞動密集加工製造業的經濟,進行徹底的結構調整。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近對農村勞動力利用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的供應,並不像普遍認為的那樣充足。此次調查覆蓋17個省的2749個行政村。從調查結果看,74 %的村莊已再沒有可以進城打工的剩餘勞動力。
只有25%的受調查村子表示,它們還有一些40歲以下的勞動力剩餘。在中部、西部和東部地區,這一比例分別為24%、23.6%和28.4%,即中西部數字比東部要低。由此及見,在相對貧窮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廉價勞工的供應正日益減少。這還表明,勞力短缺正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蔓延到勞力輸出的內陸地區。
中國社科院在上周四發佈的《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引述了這項調查結果,以支持其論點:中國正接近所謂的“劉易斯轉折點”(Lewisian turning point),即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的時代轉變。
“劉易斯轉折點”的依據,是諾貝爾獎得主劉易斯(Arthur Lewis,1915-91)的一則理論。劉易斯說,當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少時,發展中國家的工資,就會開始大幅上漲。
中國社科院的報告說,中國經濟即將面臨勞力短缺問題。根據《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到2009年,甚至連農村地區都可能出現勞動力短缺。社科院較早前也有一份調查預言,到2010年,中國將面臨勞力短缺的問題。社科院的報告似乎證實了國家發改委較早前的估計:中國的新勞力供應,已於去年達到頂峰。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中國農村現時總共有5億勞動力。農業部估計,要維持中國的農業生產,至少需要1.7億勞動力,而且農村還需要數目不明但相當多的人從事其他勞動。估計農民自己開辦的鄉鎮企業,就需要1.5億勞動力。
根據不同的估計,在城裏務工的農民工人數約在8000萬與1.3億之間。那意味著,目前中國還有2000至7000萬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這幾千萬的剩餘勞動力並算不多,因為單是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當前的勞動力缺口,就至少達200萬。
此外,隨著北京採取措施促進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農村會吸收更多剩餘勞動力,勞工短缺問題可能更突出。社科院《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說,勞工短缺導致工資上漲的情況,最快有可能在三年內便會出現。
事實上,東部沿海地區幾年前已開始出現民工短缺現象,之後農民工的工資增長速度就逐步加快。根據《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3年至2006 年,農民工的人均月工資從781元人民幣(折合102美元)漲到953元人民幣(折合125美元)。與上年相比,2004年農民工的人均月工資增長 2.8%,2005年增長6.5%,2006年增長11.5%,增速逐年加快。
而且,月工資600元人民幣以上的農民工,在全部農民工中所佔的比例也在上升,從2003年的43.2%增加至2006年的63.6%。去年,月工資在1000元以上的農民工,在全部農民工中所佔比例已達到25.9%。
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觸及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外國投資者紛紛離開這個“世界工廠”,到別處尋找更廉價的勞工。這將迫使中國進行具有深遠意義的經濟結構調整。
事實上,正如《亞洲時報在線》6月7日題為“三年2600家港企敗走珠三角”的報道所說的,在珠三角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以及採取加稅措施之後, 8000多家香港中小型企業中有2600多家已撤離該地區。這些企業都是從事來料加工業務。一些香港投資者把他們的工廠從珠三角地區遷到內陸或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地區。
中國政府實施了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和當前的勞力短缺有很大的關係。不過,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明確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政府不會改變獨生子女政策,這是一項要“長期堅持下去的基本國策”。
分析家說,即便政府現在就改變獨生子女政策,這樣做也無助於緩解勞力短缺問題。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吳要武老師敦促政府,要在中國完全失去在勞動密集型製造行業的競爭優勢之前,趕緊調整經濟結構。例如,《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敦促政府加快對死板的戶籍制進行改革的步伐,取消其它限制,方便人口在全國流動。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另一名研究員都陽說,針對人口流動進行的戶籍制改革,將有助於延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壽命,為調整經濟結構贏得寶貴的時間。
譯者: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