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Monday, July 30, 2007
  香港的中国内地人越来越多
英国《金融时报》斯凯•卡纳韦斯(Sky Canaves)、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香港报道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去年,在香港出生的65625名婴儿中,有40%只是“到此一游”。生育他们的是中国内地持旅游签注过境的妈妈们,她们希望给予自己的孩子其他许多人历经艰难险阻、甚至拼了命也要得到的东西——香港居留权。

移民造就了香港。从1949年到1979年毛泽东闭关锁国的三十年中,每十年都有100万中国人偷偷穿越“竹幕”(bamboo curtain,译注:西方用以形容共产党国家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到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开始新生活,把香港从一个昏昏欲睡的贸易中心变成了一个亚洲有影响力的出口经济体。香港的700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在中国出生的,其中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诚(Li Ka-shing)。

相比之下,现代香港的边界得到了严密封锁。1980年,香港取消了所谓的“抵垒政策 (home base)”,代之以严格的年度配额制度。根据“抵垒政策”,任何避开中国内地边境警戒,成功进入香港市区的人——有时需要游过有鲨鱼出没的水域,都可以获得居留权。

在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十年之后,香港仍在对来自内地的移民设定上限,每天只能有150人——或每年5.5万人,而大部分配额留给了香港居民的配偶、子女和父母。

对于香港特首曾荫权(Donald Tsang)来说,这还不够。按照他的设想,香港未来最终可以成为多达1000万人口的家园。曾荫权最近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有很多移民入境,但我们的力度还不够。”

一些在香港生孩子的内地妈妈,经常不付医药费就偷偷离开了香港。今年2月,香港政府开始要求越境待产的妈妈交纳5000美元的费用。

实际上,去年1月至10月在香港生孩子的26132位大陆母亲中,约有36%的人是嫁给了当地居民,这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香港男性到内地寻找配偶。去年在香港登记的5.03万桩婚姻中,有2.14万桩(略多于40%)涉及跨境婚姻。1997年,这种跨境联姻只有2600例。

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但香港需要新生儿。香港每1000人中只有9.6个新生儿,目前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方之一。自1961年以来,香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每20 年就翻一倍。到2031年,香港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将对公共医疗体系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

人口迅速老龄化和出生率日益下降,促使香港出台了更多专项政策措施,以推进政府所谓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自2003年放宽内地合格专业人士的签注手续以来,已有约1.7万名专业人士来到香港。但这距离香港政府估计的10万名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的缺口仍相去甚远——只有五分之一的香港工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对于那些来到香港的人,文化冲击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在内地出生的刘炜(William Liu)目前担任地区投行里昂证券(CLSA)的中国研究部主管,他表示:“当我第一次来香港时,我觉得这里过于紧凑,过于拥挤,也过于嘈杂。我需要时间来适应环境和长时间的工作。”自那以后,他已逐渐开始欣赏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特质。

香港去年推出的另一个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利用积分制来鼓励高素质外来人口移居香港。尽管香港因吸引了来自内地的数名奥运会奖牌得主和钢琴演奏家而得到广泛宣传,但在该计划推出后的8个月内,引进的优秀人才尚不足每年1000个签注名额的20%。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内地年轻人有多种选择。在亚洲地区,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和英语的专业人士非常抢手,在内地尤其如此。

在GE Capital香港办事处供职的Ellen Shen拿着6个月的香港培训签注,她是上海人,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定居。“尽管香港有如此多的内地人,但总感觉这里不是你自己的地方。”

译者/何黎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