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以何食为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
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最近,一位美国朋友给我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谈到了中国最新的食品恐慌——这次引发恐慌的是加错矿物质的瓶装矿泉水。那封邮件的标题“屠场”(The Jungle),来自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906年那部揭露芝加哥肉类加工业恐怖现实的同名小说。
我将这封邮件加到众多关注相同问题的信息中。许多美国人正在关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近几个月卷入的安全丑闻,对他们来说,辛克莱此书似乎是当代中国的路线图。
有关“脏”鲶鱼和有毒牙膏的故事,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补充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宏伟叙述: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走上了与美国一个世纪前类似的道路:一个大国,新的城市充满创业精神,公路和铁路打开曾经封闭的地区。
此种迅速扩张使政府机构忙于应付,使无良商人在所有可能的角落钻空子。小说《屠场》被人重新想起,既是因为它点出了快速工业化过程的阴暗面,也因为它曾激起强烈的愤怒,促使美国政府建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中国产品在美国引起的骚动,也是令人惊叹的一件事,表明了全球化的影响之大。无论有多少对中国经济的描述,它依然能让人感到惊讶。对于美国人来说,发现如今他们的玩具是中国制造的(乐高(Lego)或许是例外),可能并不意外。但是,我打赌他们大多数人在几个月前并不知道,美国四分之一的进口海鲜也来自中国。而又有多少厨师知道,美国消费的一半大蒜来自中国的农田。
在美国,不可靠的中国产品引起的义愤背后,有时还有另外一种情感——渴望回到中国陶醉于闭关锁国、背向整个世界的岁月。但是,那个中国再也不存在了。中国经济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力如此之广,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与之接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中国的问题现在就是所有人的问题。
如果中国的食品监督部门不能在其监管的养鱼场和蔬菜生产商那里强制推行标准,处于危险之中的就不再只是中国消费者了。北京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令人生畏,因为中国的食品行业中有数十万家小企业,其中许多企业与应当监督它们的地方官员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城市受污染的空气也属于这种情况。前几天,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的一篇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独身山(Mount Bachelor)山顶的报道称,在海拔9000英尺的高度,一群科学家架起了仪器,测量来自中国并飘过太平洋,而且日益增多的煤烟颗粒。一位科学家表示:“事实上,这是一个指纹……污染物的指纹。”
愤怒的美国消费者可以宽慰的是,在当今的全球化世界中,愤怒也能穿越国境。美国的报道或许使一些中国人认为他们的企业成为了受害者,但有更多人正担心他们自己面临的危险,而且希望获得更多信息。
仿佛是一种启示,我前一阵子收到的另一封电子邮件有一个更加吸引人的标题“中国的厄普顿•辛克莱”。信中附有一本书的摘录,那本书的作者叫周勍,此书于2004年出版。周勍以详细到可怕的笔触描述了中国居民所有听说过,但不愿去想的食品供应问题。
在一个制作泡菜的工厂,他看到工人们往泡菜里倾倒杀虫剂杀虫;有一家上海商店,用硫磺粉熏蛋糕,并加入工业漂白剂,为的是让蛋糕看上去更白;南昌饮料公司刮掉了过期产品的销售截止日期,并在瓶底贴上新的日期。他描述的故事背后,总是有腐败和强大的地方既得利益。周勍的故事全都以是最优秀的、揭露丑闻的传统写成。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拥有网络防火墙和媒体限制的一党制中国,这种故事要多快才能转化为对当局持续不断的压力。前几天,我逛了一些上海的书店,最终找到了《屠场》一书。但是,我没有找到周勍的书。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驻上海记者。
译者/ 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