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主運動觸及中美神經
撰文 羅少蘭
2007/09/25, 週二
在僧侶和尼姑的帶領下,約10萬名緬甸人民參與了自軍政府掌權20年來最大型的示威,要求結束軍人獨裁統治。中國與美國對是次示威都極度關注,因為緬甸是中美地緣政治角力的主戰場之一,牽涉兩國重大的地緣利益,中美長久以來在緬甸的角逐,為是次民主運動增添了複雜性。
示威由9月中開始,軍政府表現了克制,未有進行鎮壓,至9月24日仰光有約10萬人示威,政府才透過國營電視台威脅若群眾拒絕散去,政府有可能展開鎮壓行動,相比1988年導致3000人死亡的鎮壓行動,軍政府今次的表現可謂非常容忍。
外交界分析認為,軍政府的容忍是出於其長期支持者北京政府的壓力,外交人士普遍相信北京考慮及2008奧運將於年內舉行,為免被國際社會指控支持血醒政權,故北京積極阻止緬甸軍政府對示威者進行暴力鎮壓。
中國是緬甸軍政府在國際上最大的靠山,無論是經貿或軍事,中國都是緬甸政府的最大支持者。自1988年執政至今,軍政府一直受到西方孤立,她雖然跟東盟及印度維持頗頻繁的經貿關係,但中國始終是緬甸的最大貿易國,每年貿易額達12億美元,而中國在緬甸取得的石油總開採面積已超過渤海灣油田的面積。
對中國而言,緬甸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她扼守印度洋與太平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控制了緬甸就可部份控制馬六甲海峽。透過影響緬甸政府,中國有能力“掐住”東南亞諸國、日本和台灣的石油航運,而中國正計劃從緬甸修建油管及鐵路直接通到中國,屆時中國的油船及貨船不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只需要進入緬甸,然後通過輸油管及鐵路直接抵達中國內地,將大為降低石油及貨運成本。
美國對緬甸的戰略位置也虎視眈眈,自緬甸軍政府推翻了親美的文人政府以後,美國就一直在制裁緬甸軍政府,據報美國不但資助反政府勢力,並曾經以“反恐”之名,派遣特種部隊在緬甸邊界進行軍事活動,據稱最後緬甸獲中國解放軍支援,才得以解圍保住政權。
據報2003年伊拉克轟炸結束後,美軍從原準備增援海灣的部隊抽調4000人,準備投入緬甸“反恐”戰場,解放軍獲得情報後,從中越邊境、濟南軍區及北京軍區調動軍隊到中緬邊境協防,致使中美之間劍拔弩張。
為了增強緬甸政府軍的實力,據報中國加速以軍援及租借方式向緬甸政府提供裝甲車、火炮、肩托式防空導彈等各種輕重武器。緬軍為了迅速掌握新裝備,不惜以每月6000到8000元人民幣的薪酬,招募解放軍退伍軍人。據報,現在緬軍中四川、湖南兵就有2000多人,大多數擔任基層軍官職位,可見中緬兩軍關係的密切程度。
由2000年開始,美國就推動把緬甸問題列入聯合國安理會議程,最初美國羅列的罪狀包括緬甸試圖謀求發展核武器、走私販毒及侵犯人權。今年1月,緬甸問題進入安理會表決階段,由美國起草的決議案指責緬甸國內存在人權、艾滋病、毒品等問題,稱這些問題對地區安全造成威脅,跟最初的指控存在頗大的分別。
中國運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對該決議案投下反對票,緬甸逃過被制裁的命運。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與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在緬甸仰光簽訂正式合同,獲得緬甸3個深水區塊的石油天然氣勘探開採權,總面積為1萬平方公里,時間上的巧合不難令人懷疑油田合約是緬甸給予中國投下反對票的回報。
緬甸人民進行大規模示威爭取民主,顯示軍政府的獨裁統治不得人心,對於人民單純的良好意願,我們表示同情,然而對於大國對緬甸的野心,緬甸人民應有所警惕,以免示威者單純的爭取民主願望被利用,成為大國間地緣政治角力的手段。期望緬甸的民主運動能得出良好結果,使緬甸走上獨立的民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