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普华永道“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报告”:潜力无限
2007.10.10 德国之声

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就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情况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报告,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外国投资者增长迅速。但是,这个市场也存在风险和困难。德国之声记者归纳报导如下。

外国保险公司所占份额尚小


如今中国保险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内保险公 司占据绝对优势。外国保险公司的份额只有6%。但是,外国投资者对潜在的市场充满信心。普华永道的报告估计,到2010年,外国保险业在中国的份额将上升 到10%。未来三年中,外国保险公司数量将从今天的40个增加到大约55个,而受雇于外国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数将从79 000增加到192 000,增长142%。被调查的24家大型外国保险公司认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是人寿和疾病保险。刚刚起步的养老保险业也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保险公司的信心不仅来自巨大的市场,也来自于他们近年来不俗的销售业绩。在普华的调查中,两家外资保险公司表示,他们预计自己2007年保险金收入增长将达到200%-300%。其他公司的预计在25%-50%以及50%-75%之间。


调节的障碍


现在还有很多中国人没有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其实是认识到了。但是其一是很多地方需要支出,所以很多人没有把保险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其二是保险业的口碑实在不好)。这 是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困难之一。另外,这个行业的形象很差。保险代理人通常被认为不够专业、不可信。虽然国家和保险行业都努力说服大众认识保险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比如国家对保险实行税收优惠,但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还一时难以改变。


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障碍是国家规定和规定的不断变化。国家的规定集中在保险产品上。虽然某些政策规定被放宽,外资公司得以扩展业务,但是国家政策规定的数量在增加,还是阻碍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增长。


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人才


外国保险公司现在在中国的雇员人数超过14 800,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133%达到34 000。 而其中外国籍员工只有312名,到2010年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说明,外资保险公司主要依靠本地人才。但这方面的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在普华永道的调查 中,有一个问题是“公司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来自哪方面”。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招募和培训优秀人才。这个问题甚至排在了开拓销售渠道和加快保险费增长的前 面。


瑞士普华永道保险业咨询部门的彼得.吕思 (Peter Lüssi)说:“人才的招募和培训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的人才流动性非常高,去年只有6家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在10%以 下。4家公司的人才流动率甚至超过了总雇员数的四分之一。在领导岗位、销售和市场实施部门很难招聘到有能力的人才。”


安联业绩不错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1999年在华投资成立了欧洲 在华第一家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06 年,中德安联的毛保费总收入达12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超过300% ,在所有外资寿险公司中名列第四。今年前3个月,中德安联实现规模保费4.8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0% 。自成立以来,中德安联扩展迅速,至2007年5月,已在上海和广东,浙江和四川三大省份共16座城市设立了34个营销服务部。在寿险成功先例的鼓舞下, 2003年安联集团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财产险分公司--安联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安联产险)。其中车险业务增长迅速。

这次调查的各项业绩指标的横向比较中,安联在 “寿险”、“疾病险”、“地区扩张”和“创新”等方面都占据第四位,“客户关系”还排在了第三。只有800名雇员的安联与气势汹汹雇员2600名的美国友 邦还是有差距的,这个由美国国际集团投资的全外资保险公司几乎在各项比较中都占据第一位。


除了安联以外,德国健康保险公司(DKV)2004年参股新建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德国保险公司还有德国汉诺威再保险公司、德国格宁保险公司等。但只有安联参加了这次普华永道的中国市场调查。


链接

普华永道中国

Foreign insurance companies in China

Label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