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Saturday, February 02, 2008
  国际资本流动暗潮汹涌 中国股民身处漩涡中心
2008年 2月 1日 路透中文网分析员 冯涛 (tao.feng@reuters.com)

2008年,A股市场可谓是强敌环伺,不过,还有什麽潜在风险对国内投资者构成威胁?那就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导致的市场巨大波动,一旦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向突然发生大规模逆转,将导致中国金融市场严重失衡,甚至打击到中国实体经济。

新年伊始,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自2005年本轮牛市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自1月14日以来,上证综指从最高点5522.78点一路下挫,截至到本周最低点4195.75点,股指最大下跌1327.03点,最大跌幅达到24%。

此次大幅下挫无外乎几个原因:政府有意为之、次贷危机引发外部金融局势变化、A股市场资金供求严重失衡、从紧货币政策初见成效、估值纷争以及国内罕见雪灾等。

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使得欧美等国投资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它们没有多馀的资金投放到新兴市场。在此背景下,短期内部分国际资本将会撤离国内市场,这些资金的回抽势必导致国内A股市场产生巨大的波动。

日前,投资银行花旗发表研究报告称,上周自亚洲基金流出的资金创出以美元计最大的纪录,当中尤以中国及印度基金面对最多的资金撤离,而香港基金的资金流入量亦有所减少。

资金流向方面,亚洲基金继续减少对中国基金的持仓,现时已较去年10月份的高峰时减少230个基点。虽然亚洲资金仍看好香港,但流入香港基金的资金量已见减少,并转移往印尼、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地。

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08年美国经济走势,美国08年经济滑坡已成定局,但新兴市场预期仍然强劲。引用IMF对各国真实GDP的统计和预测,预计08年世界经济增速为4.78%,其中08年美国GDP增长速度为2.23%,中国GDP增长速度为10.43%。

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将必然导致国际资本的跨市场流动。

一般来说,国际资本通常都流向新兴市场,相对于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亚洲尤其是中国,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更大。国际私人资本在2003年以後,陆续流向新兴市场,2007年流入到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净值高达484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GDP的3.57%。从国际资本流入途径看,2005年以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这个渠道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其他渠道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却明显增加。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可能继续蔓延,美联储近期连续减息意在缓解次贷危机导致的国内流动性紧缩。同时,在次贷危机引发国际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私人资金竞相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增加了这些国家包括中国的流动性增长压力。

当国际资本在流入新兴市场时,往往会带来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一旦这一情况发生逆转,则国家的宏观经济会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以及泰国、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导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向的突然逆转,导致金融市场失衡所致。

国际资本流动受什麽因素影响?

资本是逐利的,当一个市场能够提供超额收益的时候,国际资本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向该市场,对于中国而言,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除了国内外利差、汇率预期之外,还要考虑资本管制的影响。为了将短期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波动性和破坏力尽可能降低,使宏观调控收到应有的效果,一国政府必然要采取种种措施和手段进行有效控制。

中国目前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

首先,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必然会吸引国际流动资本的涌入。次贷爆发後,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炽烈,受到次贷严重打击的国际资本将会更加钟情于人民币资产。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被动的投放货币直接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

其次,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那麽采取对冲操作一来会不断提高利率水平,进一步促进热钱的流入,二来由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央行的反通胀成本:即对冲债券票面利率支出与央行外汇储备投资帐户收益的差异将会加大。央行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尴尬处境中。

从短期看,国际资本流出中国,并不是不看好人民币资产,而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投资赎回压力,急需现金。从长期来看,国际资本追逐人民币资产的形势没有变,人民币仍面临较大升值压力,国内的通胀趋势也不会轻易改变。

2008年,中国央行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注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盯住美国,关注美国利率和流动性的变动情况,从而决定自己的应对措施。多渠道、多手段、多方位的调控措施必然带来国际资本短期的流入流出,从而加大市场的波动性。

对投资者威胁最大的不是政策调控、也不是流动性变化,而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导致的市场波动,可以预见,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剧。(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