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Wednesday, September 09, 2009
  以监管维护香港金融业的竞争优势
香港观察 BBC
2009年09月08日
林贡钦 香港自由撰稿人


金融业,是香港目前硕果仅存的仍具竞争优势的行业。要维护香港金融业的竞争优势,面临着继续自由放任或加强监管的抉择。


多起金融弊端"爆煲"

今年以来,多起金融弊端猛烈地冲击着香港的金融业:年初,香港有20多间银行及金融机构涉嫌不当销售雷曼发行的"迷你债券",导致约5万港人,动用逾250亿港元投资,目前正在商讨赔偿六成以上本金的和解方案。年中,发生了一位年高七旬、文化程度低下、从没有任何投资高风险产品经验的香港女富豪,因误信瑞银女职员,动用2.6亿元现金购入瑞银的累计股票期权,惨蚀仅剩百多万元,现入禀香港高等法院向瑞银索赔。

八月初,中国大陆"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的6名代表专程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赴香港金管局投诉,指控星展、汇丰、花旗和荷兰等银行在内的多家香港银行涉嫌欺诈销售,误导他们购买金融衍生产品,导致他们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估计受害者约3000人。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被称为"金融鸦片"的金融衍生产品(KODA),绝大多数是华尔街的国际投资银行设计出来的。在美国禁止向美国公民销售,却在香港大行其道。这些国际投行将销售大本营设在香港,要求中国大陆的投资者把资金转到在港的账户中进行投资,避开了内地的监管。

八月底,香港媒体又披露了国际投行摩根斯坦利在香港发行的"精明债券",即债务抵押证券,面临"爆煲",投资者将损失惨重。


放松监管,自毁优势

香港连续15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及金融自由方面,评分均居首位。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有利于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也引来了金融大鳄的觊觎。今年多起金融弊端"爆煲",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

近年,香港金融业一直担心上海、新加坡等地是其强大的竞争对手,其实不然,真正能打败香港的,只能是香港自己。如果香港金融业不清理门户,加强监管,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香港金融业的边缘化即将来临。

金融危机,导致一些金融弊案爆发,但仅是冰山一角。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业监管不利所致。对投资者的投资保障力度缺失,对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的放任自流,使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成为转移财富而不创造财富的手段,成为将大部分人的财富合法地转移到一小部分人口袋里的财技。


让银行回归为一般企业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为香港经济的成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丰功伟绩。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香港的主要税基,撑起了世界金融中心的门面。长期以来,香港的银行是天之骄子,倍受呵护,受到许多特殊的关照。打银行工,在香港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近年,香港不少银行员工在业绩的压力下,以代客理财为由,看着客户的存款数字,推销着各种金融产品。把储蓄和投资混为一体,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把风险披露到最小,把获利鼓吹到最大,造成很多银行客户的财富损失,引发了一系列投诉。由于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产品不当推销的监管不力,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产生雪崩效应,这对银行的信用造成极大的伤害,最终造成对香港金融业的重创。

然而,在投资者与银行的诉讼案例中,银行几乎没有败诉过,高昂的诉讼费用一般使原告知难而退,寻求庭外和解。银行的许多不法行为被金钱掩盖了。在香港的相关案例中,只有客户欺诈银行,没有银行欺诈客户。

人们疑虑:香港健全的法制,却保护不了投资者的基本权益和市民在银行里的存款。当法律的天平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倾斜的时候,在另一端的弱势群体,则纷纷逃离,这不但将导致香港金融体系的崩溃,也将最终导致法制大厦的倾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法制不彰,越自由的经济体系,越是投资的坟墓。

对金融业的监管,要剥去其道貌岸然、正人君子的外衣,还原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本性,用法律对抗人的贪欲。例如对不当销售雷曼迷你债券的违规犯错,不仅是庭外和解,赔偿六成了事,而应将主事者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Labels: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