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hursday, April 05, 2007
  美国人为何爱谈“中国赶超”?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吴晓波
2007年4月5日 星期四

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希望中国超越美国?从公开的研究和报道来看,是美国人。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没有一个中国领导人曾经做出过这样的宣示。1956年前后,雄心万丈的毛泽东曾经用钢铁产量来作为赶英超美的指标,不过,他的时间表也比较的长,他说,“我们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为了这段豪言,中国付出了“大跃进”的惨痛教训。

从此以后,关于中国将在何时超越美国的预言便大多是美国人给出的了。1992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后来出任过美国政府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预言,根据对中国GNP的购买力平价估计,中国到2014年时可以在总产出上超过美国。萨默斯是出了名的“经济学神童”,他的“计算”在当时的欧美主流舆论界引起不小的震动。1996 年,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声称:按PPP方法,以平均增长率为4.9%计算,到2010年中国的人均 GDP将上升为美国人的25.6%,并在总量上超过后者。1997年,世界银行发表题为《2020年的中国》的报告,假设此后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从 8.4%逐步减缓到5%。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大大超过美国。1999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版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他给出的中国超越时间是 2019年。近段时间来,这个话题再度成为一个预测热门,《华尔街日报》在去年10月份的报道中断定,中国将在15年内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商业周刊》则在日前把时间表定在了“本世纪中叶”。

这些铁齿铜牙般的预言,在中国读者看来,无疑是亲切而振奋的,你不能说这种“奉承”有多少的恶意,不过如果信以为真,则可能会陷入尴尬的苦恼。站在2007 年的时间点展望,十多年前的萨默斯预言和兰德公司的预测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有对中美经济和全球现状有清醒认识的人们,都应该知道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金融、军事及高科技领域都相继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美国在全球化运动中的影响中不是减少了,而是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对中国来说,过去的三十年刚刚度过了温饱的阶段,尽管华东、华南等区域的经济成长十分迅猛,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越来越具备了现代化的气质,但是,自海岸线以西150公里的广袤内陆地区仍然面临着艰巨的崛起任务,而在几乎所有的产业中,中国公司仍然处在产业成长的尾端,我们甚至没有掌握任何一个家用电器的全部制造技术,在新技术发明领域,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微乎其微。而更为惊险的事实是,国营资本与民间资本依然在一个并不公平的舞台上竞争,商业法制化的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充满了未知数的新商业国家,对于它而言,超越美国显然还不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

一个让人疑惑的事实是,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喜欢将“中国超越”当成一个话题来反复讨论?答案可能有好几个,一是没话找话,跟中国“套瓷”;二是自我的警觉;三是希望以此话题达到某些战略目的,如逼迫人民币升值、加速中国垄断市场的开放速度等等;四是众多预言中的一个,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美国学者曾经无数次预言日本、欧共体甚至印度将超越美国,中国无非是这些假想对手中的一个。

今日中国,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逼近,正掀起新一轮的“中国崛起热情”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甚至很可能陷入奈保尔所谓的“对自己的崇拜”。在这种氛围中,如何看待“超越美国”的预言,是一个并不轻松的清醒。至少在我看来,哪怕一百年内不超过美国,中国也不会被开除球籍——同样的道理是,美国如果真的被中国超过了,也不会被开除球籍。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