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Sunday, June 03, 2007
  银发市场:谁在忽悠老人?
2006年10月30日  来源:安徽日报

【编者按】九九重阳节是中国敬老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人消费需求 不断增长,逐渐形成藏金蕴银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被称为“银发市场”。截至去年底,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7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13. 49%。然而,与十分庞大的老年需求相比,老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却严重不足,老年消费环境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应引起商家、企业和全社会关注。

“老年人需要的,如老年公寓、懂一点医疗护理知识的高级保姆、称心如意的服装等,往往很难找到;相反,老年人不需要的,如一些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却有人专门盯上,死缠硬磨要你掏钱。”重阳节前夕,家住合肥年逾七旬的张大爷向记者吐露他的烦心事。

张大爷的烦恼反映了目前我省老年用品和服务供需失衡的尴尬现实。记者走访省城部分商场、超市及家政服务机构发现,银发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产品不适销对路,而且价格偏高,一些急需的养老服务设施严重短缺,难以满足老人的身心需求。

厂家商家忽视老人

与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相比,省城商家对重阳节促销活动要冷淡得多。一中型商场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老年人消费能力低,卖老年商品,赚得少,不划算。”

目前在市场上,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品种较单一,有的甚至短缺。比如适合老人穿的轻便布鞋、粗线袜、适合老人体型的服装等,一 般商场很少能够见到。张大爷的子女想给老人买一件上衣,带着老人转了好几个商场,老人不是嫌衣服款式不合身,就是嫌价钱太贵,最后只得望“服”兴叹。

老人们行动多不太方便,一般都希望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方便。记者走访合肥市主要商业区发现,很难找到专门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商品专柜,更不用说老人专卖店了。

目前,我省老龄产业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十分庞大,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老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

据了解,我国老年市场每年有4000亿元的市场潜力,而老年市场供应每年只有500亿元。老年用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落差高达3500亿元。

家政服务排斥老人

与老年用品短缺一样,老年服务业也面临跟不上老人需求的窘状。

老人照料市场存在巨大缺口。安庆路一家政公司工作人员说,很多来这里登记应聘的保姆都明确说,照料老人的活不愿干。“很多老人由于 年老体弱,身体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在找保姆时都希望对方能懂一点医疗护理知识,可这样的高级保姆实在是打着灯笼也难以找到。”而普通保姆由于受文化水 平、工作经验、职业素质所限,不可能为老年人提供较满意的服务。

社会化养老不容乐观。据了解,目前合肥市各类养老机构有二十多家,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不到一张,养老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的状 况日益突出。而且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吃、住一般生活照料服务,能提供护理服务的不到三分之一。在消费结构和老年人爱好情趣不断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以前 所建的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养老的需要,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与养老服务需求差距巨大。另外,养老院的收费价格较高,平均每个床位每 月近千元的费用也使许多老人望而却步。

公共服务设施较少考虑老年需求。房屋设计和装饰装修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房门偏小,有的甚至连轮椅都不能通过。

保健品促销专盯老人

与一般老年用品和服务紧缺相比,针对老年人的各类保健品促销却十分红火。

无论超市还是药店,随处可见各种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补钙补血、防止腰酸背疼、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真可谓“只有想不到, 没有买不到”。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不菲。以降血压产品为例,每盒的价格都在八九十元,但往往一买就要四五盒。一些保健品更是“大盒子小产品”,华而不实。

更有甚者,一些非正规的保健品厂家针对老年人看病心切、防范能力较弱的心理,想方设法拉近与老人的关系,伺机推销一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三无”保健产品。

在一些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及晨练场所,经常有一些公司举办各种各样的“义诊”咨询活动,他们往往以“健康讲座”、“免费治疗”为幌 子,最终让老年人“慷慨解囊”购买有“奇效”的保健品或仪器。为了增加老人的信任,组织者还会以“服务老百姓”的名义与居委会或小区管委会接洽联系,取得 大家信任。经常有老人因此落进推销员精心编织的陷阱之中。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不法商人还把目光瞄向县城和乡镇。最近,绩溪县工商人员就当场戳穿重庆某公司推销“人参多维胶囊”、“灵芝仙草珠”等保健品骗局。(陈群 朱晓刚)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