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让理财顾问“教子”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沙勒恩•戈夫(Sharlene Goff)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拥有一辈子都不可能花完的财富,听上去并不是件太烦人的事情。但极端富有者面对的财务问题其实十分复杂且影响深远。

很多私人银行都提供“下一代理财”课程。客户可送子女来学习基础的投资知识,了解继承巨额财产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些课程既包括在欧亚豪华度假胜地进行的一周课程,也包括在银行办公室“面授机宜”。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伦敦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阿曼达•沃利斯(Amanda Wallis)表示:“一个普遍的真理是,孩子往往会听几乎所有人的话,唯独父母除外。”

2001年以来,美国运通一直为富人子弟提供理财课程。与其它很多私人银行一样,它们设置了内容相当广泛的主题,比如不同资产类别的分析,信托和遗产规划,投资哲学和全球经济等。

该公司表示,它的课程百分百客观,不涉及美国运通的产品,甚至会教育学员如何挑选财富管理人。

沃利斯表示:“国家设定的儿童教学大纲一般不涉及理财。但如果你的孩子接受这些教育,而他们将继承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财产,那他们显然需要得到一些训练。”

一般情况下,私人银行课程的目标学员多为25岁左右的年轻人。JP摩根私人银行的资深银行家克里斯•汉考克(Chris Hancock)说:“我们期望参加的人,是那种将要继承巨额财富,并且认识到这意味着一种重大责任的人。”

每家银行对于客户拥有的财富数量都有要求。美国运通表示,通常,学员家庭的财富至少要有100万美元。在最高端市场,Coutts银行为“最富有人士”开设定制的课程,这里的“最富有”指的是,你必须有至少1000万英镑可以投资,或者拥有3000万英镑的财富。

从父母角度看,参加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下一代掌握必需的知识,能够分辨自己得到的投资建议,做出正确和负责的选择。

一些父母期望他们的子女能在管理家业方面有出色表现,而另一些可能只是想让孩子们理解投资组合是如何构建的。

沃利斯表示:“很多情况下,父母创造了财富,想确保这些财富得到负责任的管理。孩子们掌握相关知识,得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这非常有价值。”

通常情况下,私人银行会将比较理论化的课堂讲课和一些互动的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它们会将学员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构建并管理假想的投资组合。

每家银行的课程都有一个略微不同的重点。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课程重点在于投资问题,关注主要资产类别,比如债券、股票、衍生品等,同时也在对冲基金、房地产、风险投资信托和慈善事业等方面花一些时间。

JP摩根私人银行的课程密切关注家族企业和家族账房(family offices);Coutts提供较多的针对性讨论,比如客户出售了一家企业,一下子多了许多财富。该银行在其伦敦总部办公室为客户安排个人课程。

Coutts私人业务办公室负责人邓肯•麦肯泰尔(Duncan MacIntyre)表示:“我们发现,客户希望得到浓缩的信息,往往不愿意和周围其它人讨论自己的财务状况。”

在Coutts的课程中,慈善事业是一个主要的焦点课程。“行善为富人家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大家团结在一个共同目标周围。”

他认为,慈善事业也是一个有力工具,可以教育下一代认清钱财的价值,知道如何有效使用。

汉考克表示,一些孩子即将继承的财富规模之巨,可能会让他们压力相当大。“他们会感到孤独和另类,”汉考克说。“他们担心,当他们继承财富后,他们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财富。”

他表示,还有一个原因促使客户们将孩子送来参加这些课程,那就是希望结识一些情况类似的人。这些课程可以提供出色的人际网络机会,而且学员来自全球各地。“这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场合,”汉考克说。

各银行往往还将课程开在迷人的城市。美国运通在伦敦和新加坡开课;JP摩根在罗马、圣特洛佩兹、日内瓦和纽约等地方开课。瑞士信贷一年一度的课程则安排在瑞士。

汉考克说:“课程必须符合客户在知识和情感上的要求,但也要有趣味性。我们发现,学员们相处得很好,他们在酒吧和教室里共同度过很多时间。”

瑞士信贷会对学员进行筛选,以确保他们对家族财富有积极的兴趣,愿意而且能够参与相关讨论。瑞士信贷国际私人银行英国业务负责人汤姆•斯洛库克(Tom Slocock)说:“确切地说,这并不是金融业的新兵训练营。但在这里,非常资深的经理人会提供大量经验。”

译者/何黎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