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帶來的巨變
撰文 Indrajit Basu, 亚洲时报
2007/08/09, 週四
加爾各答 --- 中國有些房子就像牢房一樣,門窗都裝有鐵柵,幾乎不對外開放。住在裏面的大多是青少年,他們要服從類似軍紀的規則。不過,這些人既不是精神病人,也不是囚犯,他們幾乎都是自願去或被父母送去的,目的就是戒掉網癮。這種地方叫“互聯網上癮治療中心”,目前中國有8個這樣的治療中心。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不少人都利用互聯網來解決生活和工作上的問題、聊天甚至玩遊戲。網癮治療中心的出現,可說是互聯網開始影響中國、並給其社會帶來巨大變化的又一明證。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說,“互聯網在中國引起革命。雖然中國接受互聯網比大多數發達國家晚得多,但它正在不斷改變中國的商業、生活和溝通方式。”
自從互聯網1995年在中國商業化之後,中國就成為最積極採用這種傳播媒介的國家之一。例如,截至1998年6月,也就是在互聯網進入中國30個月之後,中國就有110萬網民。6個月後,這數字再翻了一番,並繼續以每6個月翻倍的速度增長,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2000年,那時中國的網民已多達1700萬。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近公佈的一則調查,該國目前的網民數量多達1.37億以上,而且每年還在以23%的速度增長。專家說,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中國兩年後就會超過目前網民數量全球第一、多達1.53億的美國。
毫無疑問,互聯網使中國變得更好,不過無可否認,它也產生很多問題。郭良說,“我認為互聯網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它讓中國人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儘管不少人指中國有很多壓制互聯網的做法,但事實上,互聯網給了中國人改變他們生活的機會。”
郭還說,因為傳統新聞媒體都被控制在政府手中,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實際上都通過互聯網、聊天室、BBS以及博客獲得信息。
“大多數網民都把他們的全部休閒時間用來上網,獲取他們父輩聞所未聞的外界信息。有很多人利用網絡做一些無關緊要的決定,例如買新車時挑選什麼顏色;但也有其他人,例如上海附近的農民則利用它來決定,是在國內出售他們的收成還是把它們出口到國外,以獲取最高的價錢。”
根據今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分析報告,在搜索信息的人當中,多達85%會利用互聯網,通過國家控制的出版物和廣播服務獲取信息的人,分別只有15%和18%。
新聞出版總署副司長寇曉偉說,“互聯網也帶來商機。”儘管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商貿方面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仍相對較低,但預計這種情況很快會改變。”
他說,“考慮到互聯網的特點,加上中國人永不滿足的消費欲,預計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增長會更快,甚至可能最終超過許多西方國家。”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分析報告說,去年,中國的網民平均每月在網上花費22美元,其中包括上網費、在線購物和遊戲,而2005年大約為20美元。報告說,過去一年,在線消費市場增長了47%。
雖然外界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壓制互聯網,但也有中國專家認為,這對該國網民的影響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大。
中國咨詢機構“賽迪顧問”(CCID Consulting)的分析家高潔(Gao Jie,音譯)說:“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制被外界誤解了。中國媒體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但一些西方學者和觀察家對這些根本性變化仍視而不見。他們有關中國新聞媒體的調查仍然基於一種偏見:中國媒體是中央政府的喉舌,是國家的意識形態工具。”
不過,在中國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背後,也存在一些問題。郭良說,“問題在於,互聯網最近在中國風靡一時,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在網上尋求虛擬狂歡。無可否認,互聯網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然而,中國大多數年輕人(70%的網民年齡都在30歲以下)上網不過是為了娛樂;他們認為互聯網僅僅是用來玩在線遊戲、下載電影和音樂,甚至居住在虛擬世界裏。”
郭良說,估計中國網民去年的上網時間多達20億小時。雖然這使中國(騰迅和新浪)和國際(古狗、雅虎等)互聯網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但“所有這些也對社會造成危害”。
被稱作“網癮”的新棘手問題正在席捲全中國,互聯網上癮治療中心的設立就是明證。不過,那還不是互聯網在中國造成的唯一負面影響。號稱世界頭號信息技術安全控制廠商的Sophos最近發表一項研究調查,指中國已成為網絡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全球排行僅次於美國。
Sophos亞太區技術總監達克林(Paul Ducklin)說,“中國人口眾多,互聯網普及快。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網絡攻擊的源頭,不足為奇。”
難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認為,有必要“淨化網絡環境”,並考慮制定更嚴格的監管措施。“互聯網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對傳播信息、知識和政府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胡最近在對政府官員發表講話時說,“我們能否處理好互聯網的發展,將關係到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信息安全以及國家的穩定。我們應該傳播更多有品位的信息,推出更多可以代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在線產品。”
編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