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uesday, August 26, 2008
  美国成了“利己”的霸权国家
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贾格迪什•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世纪80年代,美国担心日本将成为超人与恶魔莱克斯•卢瑟(Lex Luthor)的致命组合。这就是我所说的“衰弱巨人综合征”的典型案例。

1987年,美国国会议员干了一件有名的事,在国会山的台阶上砸碎了一台东芝(Toshiba)收录机。19世纪初,当德国和美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时,英国表现出同样的症状:缺乏自信、绝望、一遭到指责就反唇相讥。当时,霍华德•文森特爵士(Sir Howard Vincent)拿着一堆印有“德国制造”字眼的拖把、桶和刷子走进国会。

在夸大的日本威胁之下,美国霸权安然无恙。但现在,美国这个巨头又在胆战心惊了。许多美国人将贸易视作危险事物,而非机遇。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曾经非常著名地称美国是一个“利他”霸权,而现在,这个国家变成了“利己”霸权。

经济焦虑笼罩美国,在此背景下,两党许多人士(以民主党人居多)现在认为,发展更自由的贸易,是牺牲美国的利益,而大大地便宜别国。他们自问:“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只有进行制度改革,消除引起美国人焦虑的真正原因,美国的贸易政策才有望恢复健全。

美国在失败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的角色,说明它已丧失了领导地位。多哈谈判破裂,美国是祸首,它拒绝大幅削减导致贸易扭曲的补贴——尽管各国普遍认识到这些补贴是不可容忍的。其最新提议是将补贴限制在145亿美元以下,但这远远超出其当前的补贴水平(估计为90亿美元)。美国只有200万农民,而当印度提出增强在进口激增情况下应用的“特别保障机制”时,却遭到美国的指责。相比之下,印度的农场规模要小得多,经常仅够农民维持生计,而且,该国近三分之二人口从事农业。

美国自身的让步微不足道,却坚持要印度作出艰难的让步。而其吝于削减补贴,更是使政治局势变得棘手。此外,在多哈谈判开始时,人们并不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农业问题上作出让步。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和美国国会对别国指手画脚——先是巴西,接着是印度,再接着是中国——却从未想想自身的责任。

美国还强行在双边优惠贸易协定(多数是与发展中小国签署的)中加入与贸易无关、有损伙伴国利益的条件。美国很难称得上是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典范:自从半个多世纪前《塔夫特-哈特雷法》(Taft-Hartley)出台后,罢工权利受到严格限制;在私人部门,工会成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稳步下降至10% 以下;美国没有认可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所有核心准则。这样一个国家,却厚颜将标准强加到贸易协定的伙伴国头上。理由何在?

显而易见,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实行了它所鼓吹和要求的标准,而是因为劳工游说团体认定(但缺乏有力证据),美国工资增长停滞,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竞争所致。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它们相信,如果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有关“世界是平的”的理论颠倒过来也能成立,通过让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升至与美国一样的水平,从而让世界变成平的,那将有助于减少竞争。简而言之,这正是经济学家所称的“出口保护主义”。

令这种强权政治手段倍加令人厌恶之处在于,美国会打着利他主义的幌子:不是直率地吐露这是因为“我们的工会担心竞争”,而是装成这“符合你们工人的利益”。利他的霸权主义不会玩此类把戏;而利己的霸权主义几乎专干此事。

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没有明白这一点。他呼吁,美国今后签署优惠贸易协定时,应当实行更加严格的劳工标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应当修订,采用更加严格的劳工标准。这是他的改革议程的一部分,是在推行出口保护主义,增添美国作为利己霸权国家的名声,而不是减轻这种名声。真是了不起的改革!

但的确需要进行改革,只是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路线。改革必须全面反映美国面临的新现实,尤其是困扰当今美国工人的经济焦虑。这种焦虑源自于工作不稳定性加剧。

首先,就如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一样(当时,1美元衬衫充斥世界),如今,印度和中国正迅速发展,并大量地出口商品。它们就如置身于世界经济“小人国”的格利佛(Gullivers)。在它们出口集中的行业,它们引起了海啸。

其次,竞争加剧了。如同波音(Boeing)与空客(Airbus)一样,竞争优势的差距缩小了。在贸易行业,再没有一个首席执行官或他手下的工人,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总是有某个人,来自某个地方,让他坐卧不宁。我将这种新现象称为“万花筒相对优势”。它导致了工作的不稳定性。今天你有优势,明天你就可能失去优势。

第三,节省劳力的技术改革持续威胁着组装线上不熟练的工人。组装线仍然存在,但越来越不需要有工人在上面操作,而是由坐在玻璃室里的熟练工人操纵,此类工作反而增加了。

制度改革必须解决工作不稳定的问题,使不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能够面对新的不确定性。必须提高教育水平,减少用在专业化方面的时间比例:这将使工人在万花筒转动时,更容易适应新的技能要求。必须帮助不熟练工人,鼓励他们掌握技能,从而提高他们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即使是在他们没有失业的时候。

参议员奥巴马承诺进行改革,但民主党的施政纲领几乎没有什么新意,仍然没有摆脱诸如医疗改革等陈词滥调。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赞成自由贸易,这令人赞赏,但他看来并没有理解这需要从制度层面来考虑,而制度需要进行重大革新。两人都必须理解,美国需要“新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