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广场协议”的迷雾
http://www.nfcmag.com/ReadNews.asp?NewsID=2209
2005年6月16日 《南风窗》杂志 作者:陈功(北京)
《“广场协议”警示中国》,国内报纸的大字标题是这样的。现在,以日本的教训为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几乎是大多数反对人民币升值的金融专家的普遍做法。问题是,这种经典的人云亦云,也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
什么是“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著名的广场饭店,签约降低美元兑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之后10年,日元汇价逐渐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国内大多数的金融专家认为,此后10年,日本经济停止了增长,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增长,原因就在于“广场协议”。
惹人不快的是,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在2003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召开之际,向其它六国提交了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提案,意图逼迫人民币升值,从而使得“广场协议”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作用,再次引起了关注。
“广场协议”真的导致日本经济走向衰退?事实并非如此。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那时的日本,在钢铁、电机、汽车、造船、纺织品等各个领域,对国际出口都在迅速增长,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受到空前的来自贸易逆差的压力。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情况很相似,日本是非常典型的基地工业形态,引进技术或是自行开发技术,然后大量生产,大量向外国出口,日子过得非常滋润。问题紧接着就来了,日本人是滋润了,但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成了各国政府的大问题,总不能全世界就你一家过好日子吧,于是大家合起伙来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改变基地工业的工业生产形态。这就是“广场协议”出台的工业背景。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外国公司没有进入日本吗?答案是有的,当时的日本,劳动力也是相对便宜的,于是有大量外国公司进入,IBM、通用电气、波音和可口可乐随处可见,但问题是,其中绝大多数外国公司的产品都是在日本本土生产的,而不是由美国出口的。所以,外国公司在日本生产只是增加了日本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而不是有助于解决问题。
日本是被迫接受广场协议的,但日本并非一无所获。此后的日本,借助日元升值,开始改变基地工业的生产形态,大量日本企业走出国外,到世界各地去设厂、投资,日本工业生产由此开始从基地工业形态转向网络工业形态。客观地来看,“广场协议”只是推动了日本向一个国际标准的现代工业国家发生了转变,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局面迄今也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
显而易见的是,现实情况清楚表明,“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汇率升值,而日元汇率升值导致日本经济一沉到底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其实,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和麻烦是另有原因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日本劳动力价格缺乏理智的快速攀升,使得日本产品迅速丧失竞争力。众所周知,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亚洲其他地区甚至欧美国家。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劳动力成本仅为日本的1/5;中国大陆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实际上仅相当于日本劳动力成本的 1/30~1/25;即使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仅为日本的1/2~2/3。日本佳能公司认为,以2003年为例,中国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仅为126美元,而日本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则为3737美元,日本是中国的30倍。那么过去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是多少呢?在20年前,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一半,而今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劳动成本最昂贵的国家之一。
很显然,日本经济走向沉沦,在宏观而言,并非“广场协议”所导致的,日本经济自身的问题是其根本原因。日本经济问题的这种内部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当时的日本银行出现倒闭风潮,原因是日本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与企业的股权联盟过于紧密,土地价格已经上涨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不动产投资减缓,立刻问题暴露,牵连银行体系出现不稳定。应该说,这是再明显不过的经济结构问题,而不是汇率问题。
所以,结论是清楚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汇率上升是客观事实,但日元汇率上升并不是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困境的主因。以此结论对比中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宏观而言,只会推动中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出现积极意义的转型,汇率本身的变动并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问题;而在微观而言,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及早认识到必须从基地工业转向网络工业,继续坐而论道,则这种转型的成败与否将是个问题,进而将会影响到经济体的未来成长,但这种情况即使出现,其实与本币升值也并无过大的关系,毕竟这只是一个环境因素而已。■
From 路透金融词典
美、日、德、英、法五国于1985年9月于纽约广场酒店达成的一项协议,宣称美元汇率遭严重低估,各国必要时将联手
干预以压低美元汇价。广场协议促使美元兑日圆大幅贬值,自1美元兑280日圆辗转下滑,至1995年年中曾触及80日圆的低
点。一般认为此协议迫使日圆
升值,
促成了日本的
资产泡沫。
注意:是"促成了"而不是"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