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订报的惊喜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小子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经常在京沪两地出差, 除了经历航班误点这种烦恼事,我发现自己的“谈资”也会经常误点。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些上海的消息,我反而是在北京的报纸上看到的,反之亦然,所以好像总是慢半拍。
如果在上海和朋友吃饭,要是我聊起某些刚进入我视野的“上海” 话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有优越感地“嘲”你几句:“侬刚刚晓得啊,啊拉老早就晓得来……”然后大家会再简单补充几句, 这种“补习”估计两分钟之内肯定告以段落。
在北京,如果我又傻傻地挑起某个“掉链子”的话题,朋友们的反应就会更加夸张,音调上扬之神速犹如坐东方明珠的观光电梯:“哎呦,这都什么时候的事儿啦……”可能知道有我垫背,大家的胆子就变大了,从宏观大背景,到微观小花边,你一句,我一句, “买单”不息,讨论不止。说实话,我也很享受,北京人的语言天赋,总提醒你身边还有无数个“克隆”王朔。
我曾经想过,要与时俱进,多上网看新闻不就行了?因为现在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主要报纸网络版的内容,都已经完全能满足我消费这些信息的要求。可我发现,上网看新闻,新闻何其多,看着眼花,点鼠标这个动作,总让我觉得自己仍然在工作,而且我强烈地感受到,上网看新闻,会限制阅读者在姿势上的多样性和舒适度。
如果我碰巧还没有手提电脑,上网看新闻就只能正襟危坐,但如果是报纸,我就可以在沙发上躺着看,除非今后谁搞出来一发明,电脑屏幕能够以任何角度悬在空中(在科幻大片中有时能看到)。即便我有一个能够无线上网的手提电脑,报纸在左,电脑在右,我手持哪个“机密文件”坐上家里的抽水马桶,显得自然正常且靠谱些?让手提电脑在厕所熏着,其实也挺酷,反正我还是选报纸,报纸再好看,翻完了也得站起来,电脑要是让你一入迷,不容易控制时间,容易得痔疮。
上网看新闻,出于我自身的习惯及惰性,达不到紧扣两地城市生活的效果,所以还得回到最传统的报纸上,而且最好是订报纸,这样才能及时帮忙我“温故而知新”。在去年10月上海的东方早报没有改版前,我最喜欢的上海日报有两份——东方早报和新闻晨报。当时,我觉得上海最好看的日报是东方早报,大开本,和南方周末差不多个儿,版面很大气,特别注重图片的视觉效果,报道也很有深度,只是如今已经变成最普通的四开型,类似新京报那种尺寸,个性就没有那么突出了。上海最有用的日报则是新闻晨报,特别适合上班族阅读,实用信息很多,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婆婆妈妈,但是却很贴心。这两份报纸我都曾经在上海订阅过。
北京,我个人喜欢的报纸是新京报,这份报纸在实用信息和深度报道的平衡上做得很好,我现在订阅的就是这份报纸。说起订报纸,在这里我不得不进行比较了,起码在我刚才提到的三份报纸中,新京报的服务最让我感觉满意和惊喜,容我详细说说自己被服务的经历。
我在自家大楼的电梯里,偶然遇到了一位新京报的送报员,我问他要了一个订报电话,没想到他马上抽出一份报纸送给我,让我先看看——免费看报纸?这是惊喜一。
第二天晚上下班回家,我发现门外已经安了一个新京报的黄色报箱,连锁都给我配好了,里面自然有一份当天的报纸,报纸头版的上方,写有订报站的电话和昨天那个小伙子的名字——他们提供了连我都未必知道我需要的服务,这是惊喜二。因为在上海,根据我的经验,没有一家报纸有它们品牌的送报箱,能送到你家的信箱,这就是标准服务,似乎没有人想到更超值的服务。
又这样接连免费送了几天,当我打电话说要订阅报纸的时候,他仍然说再给你免费看几天,正式计费从下个自然月开始——这可能与他们的订报系统有关,不过能继续免费送,这是惊喜三。
由于订阅全年享受折扣还能送红酒,我付完费,才过了一个小时,他就把礼品送到我家——在上海订报纸,很多时候也有礼物送,不过礼物这么快就能到,这是惊喜四。
剩下的服务就更让我受宠若惊了:出差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保留报纸,以免报箱容纳不下,回到北京,再找个时间,让他们送上门;看完的报纸,可以定期打电话让他们来回收,每份一毛五或两毛——这种服务,我简直在上海闻所未闻!
上海的服务好,这似乎是很多人的总体印象,不过在报刊服务上,新京报的一系列做法,让我真正感觉到了“读者是上帝”,上海在报刊发行方面的同行,是否也能看到其中的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