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Monday, January 12, 2009
  漫话中国改革的动力和目标
李大同 BBC
2009年01月12日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里,究竟哪些年可以称为是改革年,学术界已经有多种说法,有两段论,也有三段论,总之这30年里并非每一年都在改革。

譬如1989年春夏之交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这三年时间就肯定没有什么改革可言,相反反改革的势力甚嚣尘上,其势头完全可以终止、断送中国的改革,逼得邓大人公开退休之后还得反戈一击,放出"谁不改革谁下台"的狠话。

动力与目标

动力:改革需要动力。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动力来源人们很容易感受到。无论对农民还是城市民众来说,改革的动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穷"字,太穷了,再也不想继续过这种穷日子了。执政党高层也有动力,那就是实际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之后,发现差距太大了,这种差距直接威胁了国家制度的合法性,还有什么脸硬说有什么优越性呢?快被"开除地球籍"了。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邓小平的这个认识成为执政集团的主流认识。人民脱贫的强烈愿望与执政党强烈的执政危机感,共同构成了1980年代改革的动力。

第二段的改革从小平南巡开始,直至中国成功加入WTO,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现在看起来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家群体,政府官员用GDP增长来考核晋升,而企业家开始大规模占据资源,官商结合,形成动力,农民和大量工人逐渐边缘化,利益直接受损,不再是改革的动力源泉。

第二段改革既造成经济高速发展,也加深了社会的鸿沟,社会新增财富逐渐集中到政府和富人阶层手中。

现在中国还处在改革进程当中吗?不好说了。如果是,改革的目标性共识和动力又是什么呢?

不久前,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完成了一份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学者型官员、高校及研究机构学者和其它方面的专家(包括企业界人士)。结果,高达84%的调查对象共同认为"当前改革缺乏应有的共识,改革动力缺失或不足,受既得利益集团掣肘严重。"这种对现状的判断是否代表了社会的共识呢?

再看看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初,执政党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从1979年开始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番,中国进入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很模糊的目标,只有经济发展一个单项。不过,国门初开,转轨伊始,无论是国家领导集团还是中国社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懂得构成现代国家的全部要素,可以理解。

30年过去了,国民生产总值岂只翻了两番,比两番还要高10倍了吧,中国城乡有多少家庭进入了小康呢?

几天前,一个来自四川农村的小时工对我说,她和母亲、丈夫都在城市打工,老家的地是父亲在种。她说每天都在找新的打工机会,有时一天做两三份工直至深夜,因为没有一份工是有保证的。她还算幸运的,上千万因工厂倒闭不得不提前回乡的农民工们日子怎么过呢?他们是小康家庭吗?

空泛的承诺

在不久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有了新的承诺:到2021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承诺能否成为让人民欢欣鼓舞的发展目标呢?

如果在30年前,这个承诺没准儿还行,现在不行了,因为太空泛,社会需要具体的内容。

譬如,"民主文明"是个什么含义呢?在上面提到的调查中,"新阶段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什么",67.2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全面启动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可这是中国执政党下一步的改革选项吗?

再比如,一个文明的国家至少应当是个宪政国家吧?中国的宪法什么时候才能不是一纸空文呢?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在法庭上引用宪法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利呢?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一人一票地选举政府领导人呢,哪怕就是县长?中国纳税人什么时候可以监督政府怎么在花我们的钱呢?如今每年上万亿的公款吃喝、出国旅游、豪华用车和金碧辉煌的政府大厦支出,什么时候才能被禁绝呢?什么时候人民批评政府和任何官员可以毫无恐惧,不会被指控为" 试图颠覆国家"呢?等等。

目标要具体,承诺要具体,改革才能获得共识,才会获得动力,文明才有实质内容。不是吗?

Labels: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