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两会点评
点:“人大”修改“选举法”

评:民意代表之产生,是民主政治的第一步。从字面上看,“人民代表”应该来自人民、为人民信任、听取选民意见、到会传达选民要求、……。后面的事先不说,首先是“代表资格”。如果代表是由政府指定,选民根本不认识他们,这些人就不能代表选民。虽然这次决定要“增加代表的透明度”,但是“度”在哪里?而 “代表应该来自人民” 这个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民参政议政的大环境不改,修修补补就是自欺欺人。

中共建国六十年,有几件大事原则没有变,“人大代表”之遴选是其中之一。因为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个中人员当然得让党放心,放任自流必然动摇国本。


点:十一世班禅正式步入中国政坛

评:历史上,拉萨的达赖喇嘛与后藏的班禅一向就有矛盾。达赖喇嘛的主要力量,宗教之外还有政教合一西藏噶嗄;班禅则专主宗教事物。“西藏平叛”之后,他们之间的冲突又增添了政治色彩。班禅变成了中共的工具;达赖喇嘛则与西方反共势力互相利用。这个局面大致未变地延续至今。

对中共而言,让十一世班禅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是政治的需要,顺理成章,没有什么新意。对身为90后的坚赞诺布(十一世班禅的原名)来说,就令人为他悲哀了。天真任性、捣乱淘气,这些小孩子的特权他能享用多少?在严格的管束中生活,日后回首往事,他能发现多少“自我”?……


点:温家宝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评:中国社会发表议论的渠道并不比民主国家少,报纸、广播、电视、网上论坛之类一应俱全。要是增加,恐怕就得“复古”了:大字报、大标语、街头讲演和辩论。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发表意见的人,可能要为自己的思想、文字、言论坐牢。

几十年前“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曾被誉为“四大自由”。其实,即使文革时期“四大”也不自由。说什么、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有规定,尺度因时因事而变,控制权在政府手里,一过界就会遭殃。所以,中国人对政府行使公民权监督的问题,不在于言路是否通畅,而是言者是否有罪。罪责应由法律定,不能是政府官员因一时的政治需要定。


点:各类“雷人”代表的资格问题

评:湖北省长李鸿忠指责记者:“你还是党报的!党报怎么舆论导向的?我找你社长去!!”无论如何,官员不应该当“两会”代表。张杰庭代表不介意北京房价4 万/平米,因为“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政府有政府的活法,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活法。”如果是竞选,以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人口数量,八成无缘到会发此宏论。某农业部门负责人回答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这么敏感的问题你问我干啥?”等于宣布:问责官员,自讨没趣。明星委员刘翔,先是带着别人代笔的提案与会,后又匆匆赶写了千余字提案,做这种非其所长的事,只能无异赶鸭子上架。张晓梅委员提案:家务劳动工资化。请她出山的官员根本不知“和谐”为何物。


点:台湾媒体热切关注大陆“两会”

评:统一是大陆的国策和核心利益,以大陆之力,现实“一国两制”是大势所趋,台湾当然要关心。他们关心的不是“别人的事”,而是“岛上的明天”。台湾自己实行“民主议会”制,今天打明天闹,社会功能差强人意。以过来人的眼光看大陆的议会制度与运作现状,他们做何感想?宽宏大量的说:不错不错,大陆代表真有涵养,偶有争吵而已。吹毛求疵的说:这是议会吗?不就是中共的劳模干部会吗。居心叵测的说:开吧开吧,大陆政治现代化不了。

允许台湾记者访问“两会”的官员党性堪忧:扬长避短是宣传常识,怎么能让那些犹犹豫豫的骨肉同胞看到,“一国两制”后,社会制度将如何倒退呢?有香港的例子还不够吗!


点:11省自治区直辖市13家报纸共同社论

评:日前,《经济观察报》等13家大陆省级媒体,同步发布共同社论《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速户籍改革》,引起全国轰动。令人震惊的不是居然有人重弹“户籍改革”老调,而是这些媒体居然私自统一行动。果然,制裁大棒接踵而至,撤职的、降级的不一而足,那篇内容与党的方针政策毫无二致的文章,也从网络上消失了。

年轻人议政最忌事前不翻历史:国家基本制度的改变,何曾由下层倡导过,除非是层峰示意;媒体只能转载中央声音,何曾制造舆论对上施压;未曾报备的集体行动,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中共大忌,连这都不懂,只能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本来可能再进一步的事情,可能因此搁浅。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