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優才計劃進退維谷
Vol.29, Thu, 05 Oct, 2006
新世纪周刊 記者/張雄 實習記者/熊巧
對許多內地人來說,擁有香港綠卡比較大的吸引力在於可以享有100多個國家免簽證。但是通過香港的優才計劃移民香港卻並不容易
“能夠成為這個計劃的第一人我很榮幸。今後我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香港。”
2006年11月27日,郎朗向香港入境事務處遞交了相關申請證明,這個渾身充滿表演氣質的鋼琴演奏家從此成為香港居民。
郎朗在香港入境處的那張招牌式的笑臉,第二天便出現在內地各大報紙上。很多人通過這條新聞才知道香港政府的“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簡稱優才計劃)。
讓特區政府感到尷尬的是,擁有夢幻般開局的優才計劃並沒有如他們設想中那般順利。從2006年6月推出到今年 10月底,入境事務處只收到1071份申請,最終通過申請的,只有238名。這與特區政府當初“利用該計劃每年引進1 000人”的設想相差甚遠。
郎朗效應是一大敗筆 “這個優才計劃批准的第一個申請是郎朗,絕對是失敗的一筆。”在香港傳媒人呂丘露薇看來,這樣的安排會讓很多人覺得優才計劃的門檻太高。“其實如果是一個沒有名氣的人成為第一個,媒體同樣會有興趣的。”
優才計劃有兩種計分方式。一種是成就計分,為“具備超凡才能或技術並擁有傑出成就的個別人士”準備,申請人曾獲得傑出成就獎(例如奧運獎牌、諾貝爾獎、國家/國際獎項);或申請人可以證明其工作得到同業肯定,或對其界別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例如獲業內頒發終生成就獎)。
郎朗的申請即屬於成就計分獲得批准,李雲迪和章子怡不久亦步其後塵成功入港。
成就計分之外,優才計劃還有適合普通人的綜合計分方式。通過對申請者年齡、學歷、工作經驗等五方面條件的考核,申請的人士,在預估其個人資歷已達到最低及格分數條件下,可提交申請。最新適用的最低及格分數為80分。
呂丘露薇認為,媒體對適用成就計分的明星申請者的追逐,給公眾塑造出一種印象,“當你考慮這個計劃的時候,你需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名氣。”而很多普通人可能會符合綜合計分的資格,也會因此望而卻步。
優才計劃的前世今生 香港歷來是個移民流入地。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國大陸移民構成了香港人口的主體。但80年代中期,從中英談判定下香港要回歸中國開始近10年的時間裡,香港達到了向外移民的歷史最高峰,數以10萬計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
1997年後,曾出現小規模的人才回流。“但回來的那些,基本是在海外境遇不是很好的人。”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陳麗君教授告訴《新世紀週刊》,在回歸後的很長時間裡,香港一直面臨人才荒的問題。“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又有很多高職位找不到人。”
特區政府引進人才的計劃始於1999年。這年12月,面向全球的“輸入優秀人才計劃”出台,但執行情況並不樂觀,2003年該計劃取消。
兩年後,特區政府又推出“輸入內地專才計劃”。該計劃針對資訊科技和金融服務業所設,申請人必須具備這兩個行業的專業技能,並且獲得本地公司聘用與其學歷或工作經驗有關的職位,且申請成功者只能單身來港。
“在當時,大陸這樣的人才非常吃香,就業非常好,工資也很高,為什麼一定要一個人去香港呢?”陳麗君說。
在經歷前兩次不太成功的計劃後,香港政府在2003年推出了“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對於專業和名額,計劃未作限制。但該計劃嚴格按工作崗位引進人才,只要香港僱主在本地找不到能為其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員工,即可由僱主向入境處提出申請從內地引進人才。被香港老闆招過去的內地人才,還可以將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帶到香港定居。
這一次,靈活而人性化的計劃終於取得成效。到今年8月底,順利通過該計劃申請的共有17856人。引進的人才,則主要集中在學術研究和教育行業,佔了58%;商貿和金融服務人才各佔10%和7%。
“計劃每年獲批准人數都在遞增,基本上只要提交申請大都可以過。每引入這樣一個人才,就可以給香港社會創造2 .9個就業機會,因為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陳麗君說,這是個很成功的人才引進計劃。
“嚴格按照工作崗位引進人才計劃有局限性,那就是缺乏靈活性。”香港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陳詠梅這樣解釋出台“ 優才計劃”的原因:“有些內地優異人才未必希望在香港找一個固定的工作,很多還可能開公司創業,為此去年我們推出了全新的『優才計劃』,讓內地人才先來港熟悉情況,再決定找什麼工作或者創業,緩衝期可以有一年之久。”
香港特區駐京辦事處主任曹萬泰也向《新世紀週刊》表示,優才計劃是一個吸引高層次人才的長期性計劃,實施之初必然有一定的探索階段。“另外,別忘了,輸入優秀人才計劃只針對內地,而優才計劃是適用於全世界的。”
香港給人才的餡餅不夠大 “在內地移民市場上,把香港作為首選目的地的人並不太多。”凱勝移民留學集團移民顧問莊凱芳認為,由於地寡人眾和低稅收造成的相對低福利,香港的移民政策在國際市場上顯得“不太有吸引力”。
莊凱芳將優才計劃的目標人群定義為:高學歷、工作經驗豐富的青壯年(25~35歲)。“顯然這些人在哪裡都會活得很好。”
曾有不少客戶向莊凱芳咨詢移民香港及優才計劃的情況,在瞭解到該計劃的細則後,絕大多數人選擇了放棄。
“能達到80分及格線的人有不少,但關於一年內必須要找到與其專業相關工作的規定,還是讓他們感到有點沒底,後顧之憂太多。”莊凱芳說,相比之下,加拿大等國的技術移民政策,並無如此“苛刻”的規定條款。“你一個博士生去了那兒給人刷碗,也沒問題,只要你能活得下來。
莊凱芳說,在公司代理的移民業務中,美國加拿大的移民覆蓋面很廣,“隨便一撒網,一百個人申請,可能有二三十個合格。香港這個我跟你說清楚之後,你還會想要去嗎?”
莊凱芳認為,優才計劃對申請者比較大的吸引,應該是享有100多個國家免簽證的香港綠卡。但獲得綠卡的前提是:必須在香港連續居住7年,方可提出永久居住權的申請。
“實際上這個很簡單,”莊凱芳說,“只要你找到一份香港的工作,僱主會讓你通過工作簽證,比如多次往返的方式拿到身份證。在香港連續工作7年,也可以同樣申請永久居住權。鳳凰衛視裡的很多元老們,都是這樣拿到綠卡的。有僱主就行,不一定要通過優才計劃。”
對於優才計劃出師不利的原因,莊凱芳認為問題並不出在宣傳上。“投資移民獲得很多收益,民眾就是口碑,一個人申請成功以後會帶動他身邊的很多人。雪球會越滾越大,根本不用廣告。如果優才計劃真的做得很好,很對申請人胃口的話,現在也應該很火了吧。”
新世纪周刊Labels: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