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Monday, March 23, 2009
  大恐慌中诞生的汇丰银行:追抚香港历史角色的身影
2009年3月23日 亚洲周刊十二期

许桢/汇丰成立未满週岁即遇上一八六六年环球金融危机。如何避过夭折厄运、成长为亚洲第一的金融雄狮?抚今追昔,重新阅读中国现代化历程,在金融浪潮起伏与利益交织之间是香港历史角色的身影。

遇上旧识新知,每被问及新近研究项目,当报以「汇丰」二字时,纵使对方明知财金非我专业,仍条件反射式续问汇控股票走势。最近问题自然改成「该不该供股」。其实,于港人而言,汇丰又岂只是一隻股?该行的历史、现况与前景,始终是「香港故事」重要一章。

一个半世纪来,汇丰在京港的风云地位及发展历程的研究甚少;以之为商例的著作亦不算多。一九六五年,莫里斯·科利斯(Maurice Collis)写成汇丰百年史,较有份量。及至一九八零年代,「汇丰历史研究计划」启动。由港大亚洲研究中心景复朗教授﹙Frank H.H.King﹚领导的团队,遂完成多部重要论文集及专著。一九九零年代中,该行总部迁往伦敦后,相关计划仍继续。汇丰档案陆续开放给公众。

现时中环汇丰大楼正对的广场,有铜像一尊。其本尊即为汤马士‧昃臣﹙Thomas Jackson﹚。自十九世纪以降,芸芸汇丰大班中,影响和贡献及于昃臣者,怕亦屈指可数。在汇丰,甚或香港银行史当中,昃臣的角色,甚或重于该行创办人汤马士‧苏石兰﹙Thomas Sutherland﹚。无论如何,透过细阅两位汤马士爵士的历史身影,我们对香港过去与未来的掌握,便加深了一分。「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背后,其实是严密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社会脉动。

据Maurice Collis所述,苏石兰为苏格兰人,系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铁行船运驻港监事。一八六三年,怡和、铁行等英资巨头组建亚洲最大的黄埔船坞公司,苏氏为首任主席。次年,苏石兰乘坐铁行马尼拉号,往赴汕头、厦门等地,继续开拓中国航运市场。途中,苏氏因阅读了一些关于银行的文章,而对该行业著迷,并萌生在华创设「苏格兰银行」之念。当然,由意念转化为行动,免不了外力的驱策。

恰恰一百年前,一九零九年,苏石兰在汇丰年宴上说明,在港成立银行的念头酝酿数月后,在一次平常不过的商务冾谈中,一名船长告与密讯,有孟买商团著手建立「皇家中国银行」。该行大部分股份自然留与印度英商,仅有两三成会到中国发行。苏石兰续道:「假如这些侨居于华的英商,那麽没有归属感,那麽不团结;自然甘于让那孟买公司,置我们于如斯不堪的地位。」最终,如苏氏所述,孟买皇家中国银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许,为汇丰的诞生点燃了礼抱,成为该行仅馀的历史痕迹。

中国与印度市场之争

其实,汇丰成立前,孟买银行业者「飞象过河」到香港,每为常态。自一八六零年代以降,白象斗雄狮的境况,实由后者的掘兴与挑战而起。自一八四一年英人佔港始,十馀年内,先后有多家英资印度银行在港设立分行。而历史最悠久实力雄厚的首两家,即丽如、有利银行,皆以孟买为总部。与印度银行相较,总行设于伦敦,声名更为显赫,由The Economist创办人James Wilson建立的渣打,也要更晚才开展对港业务。

此外,还有起家于北印呵加喇城﹙Agra﹚的呵加喇马士打文银行,亦先于汇丰在港发展。事实上,直至十九世纪中叶,英帝国才依次建立环南海经贸据点。往后一世纪,成为「华南—南海」网络中枢的「沪—港—星」三点一线,尚在草创阶段;而孟买早成英帝国亚洲第一金融中心。按照逾百年来的惯例,「皇家中国银行」以印度英商为核心,理所当然。然而,新剧目上演在即,老歌谣就不能重弹。而这,才是历史剧场亘古不易的主题。

在那个时代,除了「皇家中国银行」,还有更多英资印度银行鹊起殒落,却几与汇丰无关,而由一八六六伦敦大恐慌造成。一如眼前的金融海啸,银行业似乎总与「福兮祸所伏」的古谚生死相随。事实上,正如昃臣大班在另一次年度宴会所指,「汇丰的起点十分独特,该行诞生于一八六四年孟买投机大风潮当中。当时,孟买的金融企业、填海造地公司、银行,乃至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而这才是汇丰诞生的时代主旋律。

马克思的亲历观察

除了昃臣,亲历一八六六的,还有马克思;他在《资本论》中写到:「棉荒将巨额资本从恒常的投资领域,赶到货币市场。因此,这次危机主要是金融性质的。危机在一八六六年五月爆发,这是以伦敦一家大银行的破产为信号的,继这家银行之后,无数进行金融诈骗的公司接连倒闭。遭殃的伦敦重大行业,包括铁船製造。此一行业的巨头在繁荣时期,不仅无节制地过剩生产,而且由于误以为资金源源不绝,因而接受了大宗订货。如今,一种可怕的反作用产生了,而且直到现在,一八六七年三月底,这种反作用还在伦敦其他产业持继下去。」

紧随上述思路,造成一八六六大恐慌者正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经济荣景与金融泡沫。一八五八年前后,英国货进一步渗透中、印市场,棉製品倾销亚洲新兴市场。英伦纺织业勃兴,引入了大量美国棉花、金银与石油让后者经济极速发展。冶炼技术突飞猛进令钢铁、造船、铁路、军需等工业,成本日降产量骤增。相关企业的数目与股价持续上升。自一八六三至六七年,仅英国即见三千多间股份公司。名义资本共约七亿镑,实收不过五分一。像生铁等核心物料,价格随产量上升,十分反常。

到了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开打,棉花等原料出口几陷停顿。一场突如其来的内战,同时震撼了大洋两岸的工业化进程,却未有稍抑炒风。作为美国棉的替代品,中、印,尤甚是后者的原棉价格狂飙。单在一八六五年,孟买和加尔各答棉花即由一磅两便士,暴升至七便士。尤为严重的是,内战并未压抑美国的石油、铁路投机风。在南北战争的数年内,竟有逾千家油公司成立,股本总额六亿美元,实收却不到一亿。

内战爆发时,铁路股价格不过四十美元水平,三年后升水三倍。可见,实体经济遭遇严重瓶颈,海量资金被「堵住」金融市场,炒风燎原。此与二零零零年后美国科网股、新经济、高油价和金融热,几无二致。近年中国工业升级困难和房价井喷,也形成了上述「道消魔长」的恶性循环。观乎此,温总重廉租屋、经济适用房,而未提振兴商品房,实亦把握中国发展脉搏。

盲目生产、过度入口与失控的投机,让经济很快透支而走到尽头。一八六四年是英国经济的转捩点;铁路、造船等战略工业甫登历史高峰后,即调头向下。次年,美国内战结束,恢复棉花出口,中、印、欧相关产品投机市场崩溃。事实上,英国因进口过多被炒热的印度棉,致令黄金大举外流;遂使英格兰银行被迫急升贴现率。在工业生产明显下调,资金紧促,以及重金投资的两所铁路公司破产的情况下,一八六六年,大型银行Overend Gurney应声而倒。大恐慌由此触发,英国大小银行出现挤兑,股价急泻十之八九。是年,伦敦有十七家银行倒闭。当英国仍是世界的中心,伦敦的危机就是世界的危机,金融风暴很快便从欧美席卷亚洲与中国。

在一八六零年代初金融泡沫之中,英资在正式、非正式帝国范围开设的银行,竟近二十家。当一八六六大恐慌降临,孟买一口气倒掉十二家。一八四零年代,英资在沪银行仅丽如一家,五零年代多了四家,六零年代初增加的汇川、利华、利生、利升四家,同于一八六六年关门大吉。而两年前,渣打股价升了一倍多,有利的涨幅更达两倍。弹指间,银行业从巅峰坠入深谷。

香港方面,中转贸易亦因美国恢复出口棉花而严重受创。港商在上海等沿岸地区作房产、茶叶大规模投机,痛失六百万英镑。在投机风气下,一八六三年在港设立分行的汇川、印度东方商业银行、悭度士丹中国日本汇理银行等英资印度银行,同样抵受不住一八六六金融风暴。是年,印度爆发工潮,在港根基更雄厚的呵加喇银行大受打击,香港分行亦现挤提。

汇丰的颠地洋行倒闭

对汇丰而言,一八六六金融危机造成最沉重打击,是该行主要发起人颠地洋行的倒闭。其时,贸易萎缩、航运萧条,颠地营运日趋困难,却遭遇孟买、上海房产泡沫爆破,涉入颇深的颠地再也支撑不住,在一八六七年结束在港业务。其时,怡和尚未加入汇丰董事局,颠地是最有份量的英商代表。而该行董事局首任主席正是颠地代表崇利﹙F. Chomley﹚。

汇丰成立未满週岁,即遇上环球金融危机;该行究竟如何避过夭折厄运,成长为亚洲第一的金融雄狮?以此为基础,能否重新阅读中国现代历程?在浪潮起伏与利益交织之间,我们彷彿看到了香港及其历史角色的身影。﹙许桢是香港Roundtable Community成员、大中华研究学会共同召集人﹚

Labels: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