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Friday, November 25, 2011
  从华国锋葬礼看赵紫阳
吴康民/ hmng@puikiu.edu.hk

华国锋的葬礼日前举行,朝野都热闹。领导人从9常委和江泽民等空巢而出,显示中共中央
十分重视。群众则有数千人主动送行,这种自发到场悼念行动,值得深思。

华国锋只当了时间不长的中央领导。1976年2月被任命为国务院代总理,接替1月逝世的周恩
来。4月毛泽东临危授命,担任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

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与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等矛盾白热化。叶等争取华国锋支持
,一举粉碎“四人帮”,为往后中国开创改革开放路线铺路。从这一点来说,华国锋是有功
劳的。如果当年华国锋倒向“四人帮”一边,局势将会复杂得多。

但是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就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路线和主张。也不反对文化大革
命,还主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套。此外,对解放老干部和平反“文革”中冤假错
桉,也采取消极的态度。并且,继续毛泽东那些个人崇拜的做法,到处把自己的肖像与毛泽
东并列。

悼词中隐瞒华的错误

直到198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才能总结华国锋的“重要错误”。除政治上的,还有1977至
78年经济工作提出“左”的口号,工作上的冒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和困难”。因
此,在那次会议上,决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的职务,由胡耀邦担任中
央主席,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并在11届6中全会公布。至此,华国锋的政治生涯告一
段落。此后,他只担任一个挂名的中共中央委员,直至中共15大为止。

今天华国锋逝世,介绍其生平和悼词中都不再提及他所犯过的错误。而是赞扬他“从领导岗
位退下来后,仍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注意
调查研究,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
事业充满信心”。

这使我们想起3年多前去世的前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如果说他同样犯过“重要错误
”,但死后的评价便有天渊之别。赵的讣告只不过60个字,刊在《人民日报》第四版左下角
不显眼的地方。告别仪式也在严格控制下举行,规模要小得多。原因是他还有一个“犯了分
裂党的错误”的帽子,在死前仍未完全了结。

赵紫阳和华国锋,如果说同样犯了“重要错误”,那么也该说同样有功有过。功过孰大孰小
,现在还不好说。但赵紫阳至死还被称为同志,至少他不是叛徒,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只因为华国锋所犯错误发生得较早,现在的影响已云消雨散,“两个凡是”谁也不再相信,
支持“文革”和什么“继续革命”也沦为笑柄。事隔已经30年,今天隆重悼念他,正好表示
中央领导等人念旧,更不忘他在划时代变革中的功劳。

有人藉悼华消消气

但赵紫阳呢,虽然事隔19年,但当年当事人还在,别说要为他的功过评说,现在不可能,就
是谈及他的生平也有忌讳。甚且对与他同时期的胡耀邦的评价,官方还是吞吞吐吐。所以说
,历史是条长河,对于历史事件存在覑急性子的人,还应该学习耐心等待。

至于为什么华国锋的丧礼有这么多人主动前往悼念呢?除了一部分与华有过接触的亲友与下
属外,悼念华国锋的,都有一些怀旧情绪。怀旧情绪与不满现实有联系。至今毛泽东经常有
不少人怀念,这一次追悼华国锋也是如此。有的人想当年,贪腐没有今天严重,贫富没有今
天悬殊,社会公正、公平没有今天那么缺失。当自己有点怨气的时候,也就把国家的发展和
富强的现实暂时抛诸脑后,借悼念华国锋来发泄不满了。
 
  吳康民﹕評論特首競逐惹風波
2011-11-23

【明報專訊】最近,關於下一屆行政長官的競逐新聞愈炒愈熱。我這個局外人因為寫寫小文章也被捲入其中。其實我無權無勢,連選委的資格都沒有,對於當前的選舉工程有什麼影響力?

本報馬家輝罵我誤導范徐麗泰入局。范太是有頭有臉有政治智慧的人物,她怎會因我的一篇遊戲文字而「備選」呢?半年前,鑑於傳媒的民調說范、唐、梁三位「備選」人物中,范太的民望遙遙領先,在與友儕談論之中,忽發奇想,寫了「鐵三角」的遊戲文章。凡能讀懂中文的人士,都知道這是「怪論」,決不能成事,讀者可以覆按(見本版5月11日)。馬氏竟能演繹成受「北京的閉門聊天裏給過什麼明示或暗示」,才會撰成此文﹗他還以他一貫的反共思維,罵遍全港「左派」,說他們「最欠缺的永遠就是膽量」。就是說我如果沒有上頭示意,決不敢提出此建議。

本月18日,我參加一個祝賀宴會,記者們群集門外,要求我回答當前特首選情,我被迫應命。講的不外是坊間議論的常識以內的意見。翌日幾家報章大字標題﹕本報標題是「吳康民﹕梁振英或未能入閘」,《信報》的標題是「吳康民﹕大老闆主宰特首選情」。這些報道都未盡表達我的原意。

當日記者們群相爭問北京是否會在兩位熱門的備選人中,勸退其中一人。我說,目前的局面,勸退一人太着迹,顯然不大可能。如果要令一人知難而退,只要施加影響力,令其人未能取得足夠150席選委的提名,當然成為只有一位建制派人物參選了。這個可能,就在說是熱門的兩位都有可能。但有記者問是不是梁振英有可能取不到150席選委提名,我當然答稱有這個可能。如果他們提問唐英年會不會拿不到入場券,我也同樣答會有這個可能。

沒有偏幫誰 也沒有添加柴火

至於說香港的大財團會影響選舉結果,我說的是「影響」,而不是「決定」,也不是「主宰」。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大財團的影響力極大。你能說美國的總統選舉,背後沒有大財團的影響力嗎?難道香港的政局,是工人階級的影響力最大的嗎,特首選舉是工農基層「主宰」的嗎?此事還有勞《大公報》「井水集」加以解釋,指出「操控選委會不可能」。

《信報》的余錦賢說我「亂吹一通,不但幫不了忙,更為阿爺添煩添亂」,真不知從何說起﹗

我絕不為選舉添煩添亂。到今天為止,我在特首選舉輿論中保持中立。我從沒有說過支持某人,因為我沒有利害關係。唐英年、梁振英、范徐麗泰都是我的朋友,他們和我都有過接觸,但我並沒有偏幫誰。他們每有一些負面消息,我也並沒有添加柴火。我相信他們會是君子之爭,我更希望這一場競逐將在友好平和的氣氛下取得結果。

余錦賢說「吳校長之言,只能作娛樂材料」。既然如此,請各位傳媒好友,要找娛樂材料,應多去找一些聲名顯赫的男女明星或歌星。

馬家輝說我有「附權慣性」,請提出證據來﹗

電郵﹕hmng@puikiu.edu.hk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意識形態碰撞 山雨欲來風滿樓
2011-11-05 吳康民 hmng@puikiu.edu.hk

【明報專訊】今年是中共中央作出否定文化大革命和評價毛澤東的《決議》發表30周年。內地的改革派有一股要求重新評價毛澤東和加速政治改革的呼聲。與此同時,「左派」也以「唱紅」為掩護,重唱高舉毛澤東旗幟的高調。這種意識形態的碰撞,顯示社會矛盾的深化,給人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30年前,中共中央全會作出一個《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當年政治氣氛底下,能作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的結論,不失為一個中肯的評價。

「領導者錯誤發動」是主,「反革命集團利用」是副,這是明擺着的事實。領導者暗指毛澤東,反革命集團明指四人幫和林彪一伙。主次分明。《決議》中也明確指出﹕「毛澤東同志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發展得愈來愈嚴重,他的個人專斷作風逐步損害黨的民主集中制,個人崇拜現象逐步發展。」「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期間的『左』傾嚴重錯誤,毛澤東同志負有主要責任。」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同一決議中,又能得出毛澤東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結論呢?

從毛澤東倡導和指揮的反右,大躍進、三面紅旗、反右傾直到文化大革命,這種種極左的運動,害死了幾千萬人,上億人家破人亡。經濟上不是大躍進,而是大倒退。這能說他功大於過嗎?更說不上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了。

斯人已去 重評無期

到了1993年,鄧小平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中曾指出﹕1981年的《決議》,是受到當時黨內,社會上形勢的局限的,部分歷史是不實的,不少同志是違心地接受的。他還說﹕「對毛澤東一生的評價,可以在我們這一代走後,作全面評價。」

時間過去多年,鄧小平這一代革命老人,都已故去,今天是不是重新評價毛澤東的時機?

在這裏,需要對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增加一個深層次的分析。

建國以後,許多工農幹部入城,蛻變成官僚,逐漸脫離群眾。而文革以前的歷次政治運動,總是針對着普通群眾和一般幹部,針對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罔顧實際情况的大躍進和公社化,造成「三年饑荒」,把老百姓推向絕境。這種種極左行動,都是下級幹部執行的。而與此同時,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造神運動,又變本加厲。終於最高領袖一聲「造反有理」,廣大群眾多年積累的民怨便一下子爆發起來。這是除了領袖錯誤發動,反革命集團利用之外的第三個重要原因。

懷舊情緒基於不滿現實

現在,懷念毛澤東時代的,也不僅是一些「左派」,部分群眾,也都有懷舊心理。當他們對現實不滿時,當他們目前的利益受到損害時,當他們上訪得不到要領或反而受到逼害時,他們都會感到今不如昔。

多年前,北京、廣州的的士不少在司機座前掛上毛澤東像。你問他,開頭他說為了保平安,後來又說毛的時代社會清廉得多了。好幾年前,重訪韶山,覺得湖南毛的老家一帶,毛澤東熱也很厲害,證明崇毛有一定社會基礎。

毛澤東治國無方,瞎指揮有罪。但以個人來說,他應該說是一位有哲學理念的戰略家,一個有文采的詩人和寫論文的高手。而他對權術的運用,更在歷代帝王之上。難怪他自詡﹕「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其霸氣躍然詩詞之上。

《決議》在評價毛澤東方面有不少違心之論,直至今天,再評價遙遙無期,頌毛之風又起。另一方面,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淪亡,更助長樹立毛澤東旗幟的氣焰。

思想解放 力爭民主

要正確評毛,防止極左思想回潮,需要思想解放,發揚民主。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有多次思想上的大爭論,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開始,到市場經濟、私營經濟的地位等等的討論,都在爭論中推動了社會前進。而把一些問題列為禁區,掩蓋矛盾,終於有一天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而要有思想解放的土壤,又必須有民主的環境。民主牽涉到政治體制的改革,這都是在多年來明的暗的引起爭論的大問題。

廣東曾在4年前由省委書記和省長牽頭,成立「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領導小組」,聲稱討論要取得政策性的成果。往後《南方周末》連續發表了多篇評論思想解放的文章,指出要為解放思想殺出一條血路來。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當年開拓4個特區有3個就在廣東。現在這個「思想解放」的調子在廣東唱起,我們希望廣東真正能起一個示範作用。堅持思想解放應敢於與「左派」的頌毛崇毛唱對台戲。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投靠美國保平安 中國近交頻失利
林行止 2011年11月24日
信報

一、於一九六七年成立的東盟(ASEAN,東南亞國家聯盟,又稱東南亞合作組織〔東合〕,台灣稱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新馬則譯為亞細安),一如其各自表述的中文譯名,成員國各有堅持,意見紛紜,初期毫無建樹,加上處於冷戰時期,其主要「任務」在防止區內共黨勢力擴張,因此目的在加強成員國軍事合作而非經貿;非常明顯,其時的「假想敵」正是中國。冷戰結束及中國經濟有成「和平崛起」後,中國成為「十加一」的「一」,「十」當然是東盟成員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文萊、越南、柬埔寨、緬甸和老撾。東盟「邀請」中國加入,原因是改革開放後中國放棄「輸出革命」,強調進行「互補性」雙邊貿易,讓有關國家各買所需;隨着中國經濟快速膨脹,其與「十」的貿易額亦大幅增加,今年的總貿易額估計會達三千五百億美元,比二十年前增四十倍,遠遠拋離「老主顧」美國;商貿蓬勃興旺,本來不難使區內各國達致童話式快樂圓滿收場的結局,可是,中國的壯大令情況轉趨緊張和複雜!

經濟崛興令中國為了保護經濟果實,不得不擴軍加強現代化軍力以保障能夠真正「和平崛起」(不外侵同時有力捍衞國土);這本為很正常亦是西方各國崛興時採用的策略,但中國的強盛令東南亞「諸小」寢食難安、坐臥不寧,紛紛向美歐俄軍火商「進貢」,還向美「帝」求救,而此時「巧逢」奧巴馬政府為俯順國內民情,積極部署從中東和阿富汗撤兵,「行」有餘力,雙方一拍即合,此為「美國重返亞洲」的「內因」。

二、美國介入亞洲事務,始於二戰結束。韓戰越戰固不待言,在南韓、日本設軍事基地以至武裝台灣,亦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所有種種,加上現在與澳洲「結盟」,除在達爾文港建基地,還可能把澳洲位於印度洋的空軍加油站祈連群島(Keeling Islands,亦稱Cocos Islands)擴建為空軍基地。美澳如此合作,目的彰彰明顯,表面理由在保持南海的「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保障亞洲諸國經濟生命線麻六甲、巽他和龍目海峽暢通無阻;實際當在牽制、壓制甚至扼殺中國的海事「擴張」!

澳洲是「國土大國」,版圖夠大之外,其餘種種如軍事、GDP及人口等,均與「大國」無緣;在軍事上她可說是大而無當的弱國,因此必須借助外力以自保;而「外力」有什麼比有意願且言語、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價值觀相同的美國更佳!正因為有求於美國,澳洲在外交政策上向來被美國牽着鼻子走,是典型的「乖乖牌」,戰後美國對外用兵,澳洲可說無役不與,大壯美軍聲勢(實際作用有限)。前總理陸克文看不透這點微妙關係,試圖通過成立「亞太共同體」(Asian Pacific Community),拉攏、撮合中、美關係,以避免中美在區內因政經利益之爭發生衝突殃及區內各國;加上他反對成立被中國稱為「亞約」(Asian NATO)的所謂「四邊計劃」(區內四民主國家美國、澳洲、日本和印度軍事合作組織),被視為「討好中國」而於上任不足二年便被攆落台(因對其力圖擺脫美國影響的獨立的外交政策不滿,奧巴馬兩度取消澳洲訪問,成為陸克文的催命符)。事實上,不論從哪一角度看,陸克文都不反美,他只是希望引領澳洲走出一條獨立的外交政策並意圖成為中、美之間的「和平使者」,進而為澳洲謀取政治利益,那與美國雄霸天下的野心不符,遂被迫倉皇辭廟。現任總理吉拉德女士,看其作為,頗合做美國「政治忠僕」(faithful political servant)的條件,美國無後顧之憂,才選中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

美國選擇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在國防預算可能裁削之際顯得更為重要—不等於她會放鬆甚至放棄其他遠東地區的「防務」,南韓和日本固然「固若金湯」,台灣即使未能「晉級」亦會維持現狀不變,她已被美國定性為「安全夥伴」,既可牽制中國,且是美國軍火商的財源,十一月十一日《紐約時報》的〈救經濟,棄台灣〉(To Save our Economy, Ditch Taiwan)的特稿,建議美國以放棄台灣交換中國銷毀手上的美國國債,開玩笑之作而已(見連日來該報的「讀者來函」)。事實上,美國在亞洲增兵,成為「駐亞洲強權」(a resident Pacific power),除了中國,區內各國莫不表歡迎。因為「好管閒事」、維持世界各地「和平」及各海洋通航無阻,是美國的傳統,雖然為此支出不菲,卻是她領袖全球應付的代價。老實說,以中國在疆土問題上向來理直氣壯的立場,如果國際確認整個南海主權屬於中國,而中國又成為海上強權,看其對「不聽話」(如頒諾和獎如接見達賴等)國家的強烈反應,難保日後她不會禁止這類國家船隻進入中國領海……。就此角度看,美國的軍事介入,確是保持在不同政治氣候下有關海運不致中斷的保證。

三、中國近年各方面的進展都不錯,勢頭的確甚佳(力求平衡的陳腔濫調寫法應加「有待改善改進之處尚多」),惟在「近交」方面,成績極劣,幾乎所有她伸出友誼之手的國家,在簽訂有利的經貿協議或達成某種交易之後,轉頭便向老美輸誠並與之簽署形形色色的軍事協約或大購其軍火,在她們的認知中,不把自己武裝起來,遲早會被強盛起來的中國欺侮!中國實應反躬自問,為什麼鄰國這樣害怕中國崛起?

眾所周知,美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的「口碑」甚差,「打倒美帝」、「美國佬滾出亞洲」的口號至八十年代後期才有所收斂,總之美國並不是到處受歡迎的國家;可是,何以現在亞洲北自北韓(北韓為擺脫中國的羈絆和美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的意圖至為明顯)南至澳洲,包括曾受美國蹂躪的越南和受美狂炸的日本,都樂於引「狼」入室? 十一月十四日緬甸新任國防部長打破慣例不先赴北京「面聖」而首赴與中國有海域主權紛爭的越南訪問,加上九月間斷然取消代價三十六億美元的密松水壩的興建,緬甸這些動作旨在展示她已不再是中國的「屬國」……為什麼中國強盛鄰國便惴惴不安同時向美國靠攏?回答這個問題,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如李光耀所說,美國並無領土野心,其張牙舞爪,目的不外在貿易和傳播其普世價值……。第二當然是國人深植未富先驕而後財大氣粗的劣根性,反映在外交上軍事上其態度便被「鬼佬」歸納為assumption和condescension,如果外國人真的經濟破產、軍事落後,這種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傲慢態度,他們有所求,只能硬吞,但現在他們不至如此,他們的老大美國仍是第一軍事強國,這口氣便吞不下……。不過,實情是否如此,應由北京出來解釋和澄清。

Labels: ,

 
  巴菲特的五条投资经
WSJ 2011年 03月 14日

[转载](ZT)巴菲特的五条投资经

来源:华尔街日报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向股东传达出的信息对你和你的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巴菲特,全世界第三大富豪、也可以说是史上最成功的股市投资者,每年都会给他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东们写一封信。最新的致股东信不久前出炉。对于所有那些没有投资伯克希尔的人来说,信中往往会蕴含一些宝贵的“投资经”,今年也不例外。以下就是五条巴菲特的投资经:

1. 留意股市估值

巴菲特的公司目前坐拥38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Stifel Nicolas的分析师施尔德(Meyer Shields)说,这是该公司现金水平最高的时期之一。虽然巴菲特说他正在寻找一笔大规模的收购交易,而且他的“猎象枪已经上膛了”,但大量的现金储备也表明,巴菲特在寻找真正合适的交易时遇到了困难。如果巴菲特是谨慎的,那么投资者或许需要留意了:这是表明许多股票的估值可能被稍许高估的又一个迹象。

2. 没错,就是可口可乐

巴菲特很少做出预言,但对他长期持有的可口可乐(Coca-Cola),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他写道,十年之内派息可能会增加一倍。按照这个预言,可口可乐的派息额将从去年的每股1.76美元增至3.52美元。如果在此期间可口可乐的股价没有变化,派息率将从如今的2.5%升至5%以上。伯克希尔持有该公司8.6%的股权。

3. 一些他最锺爱的股票仍然很便宜

尽管股市一片繁荣,发现便宜的股票并非易事,可有一件事的确引人注意:巴菲特锺爱的股票中有许多目前的股价仍然处于、或是大致处于他当初购买时的水平。由于巴菲特只喜欢以比他认为真正所值的价钱低很多的价位来购买股票,因此这表明你也许能够做成一、两笔划算的买卖——不过,一如往常,这是无法打保票的。

这类股票包括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伯克希尔•哈撒韦已经累计握有了该公司价值约18亿美元的股票。由于收购了生物科技界巨头Genzyme,赛诺菲的股价最近承受着压力。赛诺菲美国存托凭证目前每股的价格为35美元,这要比巴菲特当初支付的平均价格低12%左右。

再看看卡夫食品(Kraft Foods)。巴菲特持有9700万股卡夫食品的股票,数量之多相当于该公司5.6%的股权,而他当初所支付的均价为每股33美元。目前该股股价仅为32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收购英国吉百利公司(Cadbury)所产生的成本使它的股价受到了抑制。但该股收益率仍达到了3.7%这一相当不错的水平。它基于收益预期的市盈率为14倍,还算过得去,而基于年收入的市盈率则刚好超过1.1倍。

巴菲特还持有4500万股医疗保健业巨头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股票,这部分股票的价值大约为27亿美元。他以约61美元的股价买入该股:目前其股价为60美元,基于收益预期的市盈率为12倍,收益率为3.6%。算得上是一只便宜的股票。

沃尔玛(Wal-Mart Stores)的情况又如何呢?最近几周它的股价大幅跌至52美元。其基于收益预期的市盈率刚好为12倍。虽然2.3%的派息率也许不算太高,但这是它最高的派息率。沃尔玛目前的股价只比巴菲特曾经支付的价格高出几美元:伯克希尔以大约48.50美元的均价累计购入了20亿美元的沃尔玛股票。

4. 按巴菲特自己的计算,伯克希尔的股价并不贵

没有人准确地知道伯克希尔的每一股股票究竟值多少钱。巴菲特本人不久前对投资者说,如果你让他和他合作已久的联合管理者芒格(Charlie Munger)计算这支股票的内在价值,你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答案。要想精确无误是不可能的。

但他说,帐面价值,或是净资产价值是他所青睐的内在价值的简单替代指标。巴菲特写道,毋庸置疑,我们某些业务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帐面上体现出的价值……但由于这种溢价在年复一年中很少出现大幅变化,因此帐面价值可以用作一种合理的追踪工具,从中来了解我们的表现究竟如何。

如此说来,伯克希尔目前的股价128,000美元就很吸引人了,其基于帐面价值的市盈率仅为1.3倍。Stifel的施尔德说,其历史均值约为1.6倍。如果帐面价值与内在价值间的“溢价”每年的变化没有那么大,你或许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伯克希尔的股价是有点儿便宜了。

当然,作为一家大公司,将来的增长空间已是大大缩小。巴菲特也已经八十岁了,他所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投资回报的时间已是更加接近于终点而非起点。尽管如此,在一个众多投资似乎都是以极高的估值进行交易的市场中,伯克希尔能够做到低于平均水平还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如果你想投资伯克希尔可又拿不出128,000美元的闲钱,那么B股会便宜一些,股价为85美元。

5. 为富国银行派息大幅提高做好准备

总部位于旧金山市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是巴菲特最喜欢的银行,同其他银行一样,金融危机期间它的派息水平也受到了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限制。巴菲特写道,将来某个时候,或许就在不久后,美联储的限制将会取消。届时富国银行就能恢复它的所有者理应享受到的合理的派息政策。那时,我们从这一支股票中获得的年度派息就有望每年增加数亿美元。

伯克希尔持有价值约110亿美元的富国银行股票。去年第四季度它对该股进行了少量增持。富国银行目前的股价为32美元,基于收益预期的市盈率仅为11倍,基于帐面价值的市盈率不到1.5倍——相比之下其五年前基于帐面价值的市盈率接近3倍。按照现行派息政策,其派息率只有微不足道的0.6%。五年前的派息率则为3%左右。

Labels: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中国外交必须引进“惩戒”手段
作者:叶海林 2011-11-20

中国必须引进新的“惩戒”手段,因为为了化敌为友而进行的努力假如没有辅之以必要的威慑和惩戒,基本上只能沦为向敲诈勒索者支付的“平安钱”,而用钱买平安当然是越买越贵的。

 在今年美国重返亚洲步步设局、亚洲有关国家选边站队势力重组的过程中,在中国周边已然形成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谁让中国闹心,就会有人来关心,比如眼下和印度打得火热的越南,再比如美国的传统盟友菲律宾,外交上都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另一方面,谁让中国放心,就会有人想办法让这些国家闹心,比如被美国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巴基斯坦,再比如在西藏问题上立场清楚而国内政局很不清楚的尼泊尔。

  这种局面的最新体现是在夏威夷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美国大力推销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重点吸纳对象和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重点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重合,越南等国因此游刃于中美之间,堪称左右逢源。

  对于这种中美外交资源配置的“聚集现象”,一种解释是尽管国家大小一律平等,但有些国家显然比另外一些国家更“平等”些。越南、菲律宾等国相对于老挝、柬埔寨等国的确或者市场更大或者战略位置更加重要,其实既是地区霸主又是世界霸主试图利用的棋子的印度也是如此。

  中国需要给予这些国家超过本地区其他国家的重视,毫无疑问是有理由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是如此。和他们加强合作有助于扩展中国的利益,同时与他们交恶也会使中国付出更大的代价——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表面上所谓对中国更加重要的国家,并不等于是对中国更加友好的国家。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往往在本地区也以大国自居,有自己的地区利益诉求和地区战略,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中国的对外行为使然——中国以稳定周边环境为目标的危机处理式的外交思维使得周边国家拉拢美国或者受到美国拉拢,甚至只是表现出受到美国拉拢的姿态都可以在得到美国积极回应的同时,引起中国的重视,并从中得到好处。

  “稳定”成了部分周边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可居的奇货,其结果便是近年来中国周边出现的中国“越谋求稳定便越不稳定”的态势。

  这种态势的另一个负面结果则是,那些原本在对华关系上立场清楚而友好的国家发现自己的立场并没有获得来自中国的积极回报。中国有限的外交资源被优先使用于危机管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不存在危机状态的地区力量投入的相对匮乏。这就从反面给那些暂时没有成为中国优先外交目标的国家强化了示范效应。或许作为中国的挑战者或者挑衅者,在外交上更加有利可图?假如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周边地区被普遍化,对中国的外交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仅仅是为了防止示范效应的产生,中国也必须改变对外行为的危机管理心态,这倒不是主张中国不再以防止周边国家倒向美国为目标,而是主张中国在防止周边国家被美国所拉拢时不再以示好为手段,而是要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尺在周边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仍将不得不以美国外交为参照系,但要摆脱旧有的“越谋求稳定便越不稳定”的态势,就必须更新为坚定地以中国的利益为核心标尺,以此定调与周边国家的远近亲疏。

这个坐标系的关键运用中应该涵盖新的“奖励”手段——也就是将外交和经济资源优先投放给——那些对华友好的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老朋友。对老朋友古道热肠的人才会吸引到更多的新朋友。而将朋友按照重要性分成三六九等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至于出于化敌为友的目标而不断向对手示好的行为方式,逻辑上可能说得通,道义上也很高尚,实践中却往往不靠谱。

  这个坐标系中也必须引进新的“惩戒”手段,因为为了化敌为友而进行的努力假如没有辅之以必要的威慑和惩戒,基本上只能沦为向敲诈勒索者支付的“平安钱”,而用钱买平安当然是越买越贵的。

  具体到眼下热闹得很的TPP及其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可能产生的冲击,中国的应对策略或许应该从集中力量和美国博弈谁的主张在整个东盟范围内更受欢迎——在经贸领域表现为谁能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措施和环境,调整为竖起自己的标尺,向那些愿意与中国保持更密切合作关系哪怕是无法和美国开展合作的国家提供中国所能提供的优惠措施,以形成与中国合作利莫大焉的正向示范效应。换句话说,与其花费不菲的外交经济资源争取某些已经参加TPP的国家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关系,还不如将资源投入到那些不会参加或者暂时不打算参加TPP的周边国家,让他们感受到没有TPP,一样可以过上好日子。
 
Monday, November 14, 2011
  《环球时报》——中国的福克斯新闻
外交政策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10/31/global_times_china_fox_news

核心提示:看看《环球时报》,这个充满愤怒的中国政府传声筒让Bill O’Reilly都显得是那么心平气和。(译注:Fox 新闻在西方因观点鲜明而著称,其著名主持人Bill O’Reilly 常常提出独到的右翼观点和社论。同时,Fox 的盈利能力也相当强。)

每天早上9点至10点间,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报纸《环球时报》的高级编辑们会先到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办公楼外,向保安亮一亮自己的证件,然后走入办公室,直到午夜时分才会离开。在这紧张而又忙碌的14个小时里,他们讨论和编辑五花八门的报道跟社论,其中既有强调中国对南中国海不容置疑的主权的,也有抨击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错误角色的,还有披露国有企业开出的天价酒发票的,最后再把这些内容都浓缩在一份薄薄的,有着深红色版头和抓人眼球的头版报道的 16页小报里。黄昏将至,他们会向主编胡锡进提出对社论主题的建议。胡是最终的拍板者,他的直觉让他能抓住对手的致命弱点。

就拿上周二那篇剑拔弩张的社论来说吧,它的中、英文两个版本只有细微的区别,却让不少海外读者心生忧虑。社论用愤言:“菲律宾、韩国近日都扣押了中国的渔船,有些至今尚未归还。如果这些国家不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他们恐怕要准备听到战场的炮声了。”如果说充斥火药味的语言是意在吸引注意力的话,那么它的目的达到了:路透社、《马尼拉时报》、《雅加达环球报》、《西澳大利亚人报》、《台北时报》和另外多家海外媒体都引用了这篇社论。当人们觉得这份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当权者们的传声筒之时,这份好斗的社论就很有新闻价值了。但《环球时报》究竟代表了谁的观点呢?

《环球时报》编辑部位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办公区。《人民日报》于1948年成立,是中共死气沉沉的机关报。该报以让人欲哭无泪的党八股闻名于世,其臃肿的官方报道让老百姓昏昏欲睡,然而,对于某些内行来说,它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让人看出官场之中的风云变幻。虽说《人民日报》是《环球时报》的母社,两家报纸的办刊目标却大相径庭。毫无疑问,《环球时报》也是一份同样要受审查系统制约的国有报纸,但自1993年创刊以来,它的作用更为大众化,其使命是吸引读者甚至让他们参与讨论,而不是专门播报外交部或是中组部(该部门负责所有高级官员的任命)用约定俗成的表达的指令。

编辑部的着装规定很随意,甚至有些睡衣风。此处充斥着反权威的风气,让人不禁有种重回大学校报的错觉。会议室的装修很简单,却有着一盏过度豪华而且招灰的吊灯。中国大多数官方媒体的编辑部跟政府办公室一样,光鲜亮丽却让人昏昏欲睡,这里则很不同:它有一种不安份的力量。

没人能比胡锡进这位决策者更能体现出这里的与众不同了。胡今年51岁,他留着长长的刘海,外表有些不易察觉的嬉皮士风格;他瘦削、结实,还带着几分狂气。
在人群前面,他热衷表达自己的看法。他的语速很快,语气有力,”我们直言不讳。“最近,在我作为一群美国编辑和学者们组成的代表团成员访问编辑部的时候,他这么告诉我:“我们不怕惹恼你们。”

在中国,国营媒体的负责人们通常都是被任命到此的官员,他们常常都没做过记者,对传媒也没有任何兴趣(成为编辑可能只是爬到副市长或其他政府职位的垫脚石)。胡锡进,在每个方面都堪称例外。

当然了,有一点是一致的:胡也忠于党。他是一名前战地记者,还是一位事必躬亲的疯狂编辑。他坚持要参与撰写每篇社论,据一位《环球时报》的工作人员称:“他有写文章的需求……这很有趣,也不常见。他热衷于撰写观点性文章。”

大多数中国官媒的管理者们都对社交媒体不感冒,但是胡锡进对微博(中国人的Twitter)则很着迷。他在微博上有140万追随者。在九月份的上海地铁事故后不久,他于晚上9点24分(译者注:这里是美国东部时间,实际时间为9月27日早上9点24分)写了一条微博:“地铁和高铁系统掉进了像煤矿事故一样的恶性循环……《环球时报》将于明天刊发社论。”(译注:胡的微博原文为“地铁、动车这些快速交通系统决不可陷入类似煤矿事故屡抓屡犯的低级循环,把人民群众的出行提速变成风险自负的无奈过程。地铁在中国城市交通中没有退路,我们必须做事更认真,避险更专注,温州和上海这样的事故会不断倒逼我们,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将一批批遭到惩罚和淘汰。明天环球时报社评。”)胡没有忽视中国的网民,相反,他热衷于追踪公众舆论,并参与辩论,哪怕经常是反方。

只是为了加强党的友军队伍,他喜欢提及其他官媒避之唯恐不及的过于敏感的话题,包括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和今年春天的艾未未被拘留事件。如果说中国官媒的实际立场是要回避争议的话,那么胡锡进则是在积极地寻找争议。

他还喜欢找一些时下流行的观点来加以驳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北京之行中选择了便宜的饭馆、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则习惯于乘坐经济舱,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对此广为赞扬,而这些也都成为了胡锡进的攻击对象。《环球时报》攻击称美国人是伪君子,所谓节俭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例如在9月22日的社论中,他们就挖苦地写道:“跟拜登到钓鱼台国宾馆享用国宴比起来,他去街边饭馆吃碗面的安保花费可要多得多。”

尽管胡是一名狂热的微博用户,《环球时报》还是站出来批评广为流行的社交媒体会传播谣言、毒化公众舆论环境。在7月13日的一篇社论写道:“新媒体曾被视作是中国言论自由的典范,但缺乏监管的现实会导致谣言传播得更快。。”

《环球时报》在追踪、塑造或是曲解中国民意这一方面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我说的就是我想的”,胡锡进对来访的美国代表团说。但有些人却对此表示了怀疑,例如著名的中国的作者和国际事务评论员安替就说“坦率地讲,我认为《环球时报》 就像默多克的报纸一样,其目的是赚钱,它在市场里的标志就是民族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福克斯新闻。”

根据Sobao广告代理的数据,《环球时报》是中国发行量第三大的报纸,其日发行量达到了240万份,而网络阅读量则达到了1000万。哪怕这些数字有些夸大(中国的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很难验证),它依然令人望而生畏——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在2011年的日均发行量是55万份。

“为什么《环球时报》如此流行?在中国,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答案。”首席专栏编辑和社论作者王文这么说。他有着一张天真无邪的脸,和一双棕色的大眼睛,尽管工作通宵达旦、辛勤不已,他的身上依旧散发着中国新闻编辑部少见的活力。“自由派说这是因为《环球时报》在鼓吹和贩卖中国的民族主义,而其他人则说这是因为《环球时报》非常犀利而且敢于触碰那些敏感的话题。”

如今的《环球时报》正是王文的上司胡锡进的杰作。胡于1960年出生于北京,他的少年时光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他曾在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就读,于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得了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硕士学位。这一年被视作中国的一个悲剧性的转折点:充满了乐观主义和自由化思潮的十年的势头在天安门广场因枪声而戛然而止,江泽民主席则开启了保守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在1989年,胡加入了《人民日报》,成为了一名记者。从1993到1996 年,他一直在南斯拉夫报道波黑战争。他于1996年回到北京,在36岁的时候加入了《环球时报》,成为了它的副主编。

环球时报的上升可归结于过去二十年中国不断被抬高的媒体版图。报纸的中文版文如其名,集中报道国际新闻。自从中国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努力恢复之后,此举可谓是正当其时。安替说:“《环球时报》在1999年之后越来越贴近现实,比如,南联盟的中国大使馆被轰炸”——这指的是那次美国和北约误炸了中国的大使馆的事件,由此激起了种种阴谋论,而且这又恰好与胡锡进旧日的报道领域相吻合。

当中国读者们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国外之时,《环球时报》通过其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满足了读者的饥渴,虽说它经常用幽闭恐惧症患者般的世界观让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强国显得像个弱者一样。这里有一些其2011年10月头条的范例:“攻击中国成华盛顿时髦”、“参议院投票威胁中国”和“印度和越南签订协议激怒中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的历史教授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表示:“这和中国共产党扭曲历史有关……人们更关注党在结束从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这‘百年屈辱历史’中起的作用,而不是党在推进社会公平中所扮演的角色。”

“《环球时报》具有攻击性的社论风格是两种趋势交织在一起的结果”,Danwei.org 创始人和中国传媒问题专家金玉米(Jeremy Golkorn)表示。其一则是江泽民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入了中国的学校;其二则是同步进行的媒体市场化改革,这要求媒体们通过订阅和广告获取收入,而政府则会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资助。胡锡进的贡献则是意识到了这两种趋势可以融合在一起。在过去十年中,当中国的报纸和杂志被迫商业化之时,他们用了很多办法来争取读者:有些变得自由化,并揭批丑闻,例如胡舒立的《财经》(现在的《财新》);其他的则关注名人资讯。“但是《环球时报》使用了不一样的办法——它采用乐更为民族主义的、更强硬的口吻”,金玉米还说,“民族主义对中国而言不是新东西,但是《环球时报》用更时兴的方式进行了包装。”

2008 北京奥运之后,当中国国内对海外利益的情绪高涨之时,胡锡进创办了《环球时报》英文版,从2009年,“《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色彩”才真正地吸引了西方的注意。有些新闻是直接从中文版翻译过来的,但大多都不同,其主要区别在对中国的内政事务的解读上。“因为很多读者是外国人,我们有关于中国时事的报道。”胡锡进说。英文版比中文版更温和,但依旧比《中国日报》更偏向民族主义。《中国日报》是中国另一份国有的英文报纸,于1981年创立。看看《中国日报》最近的头条吧:《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专家希望增强中日之间的互信》和《中国重申对印关系的承诺》。

但是真正让今天的《环球时报》出名的却不是它的新闻,而是它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社论,例如最近有“炮声”的那篇。在该社论的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标题和观点都是一致的,只是在翻译的细节上有些许不同而已。胡锡进在采访中有时直接说英文,有时说中文,再通过翻译代为转达。他表示自己经常在深夜或是清晨的时候亲自撰写社论的两个版本。他是这样描述写作过程:“在晚上的时候,我和另一位记者坐在一起写社论。我经常会参与写作过程,然后我们会打电话或是发传真给三个教授,以得知他们的看法……但最后,我会决定我们是否会采用他们的观点。”(胡淡化了一点——《环球时报》和其他中国报纸一样,在出版前都要经过政府的审查。)

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批评西方的虚伪,尤其是抨击美国的伪善,并以美国并未真正践行美国价值观来进行抨击。就拿2011年7月28日这篇冗长的反西方社论来说吧,它对准的是《外交政策》的“失败国家指数”:“2011年的失败国家指数是一个由美国的和平基金会和《外交政策》杂志主持的年度评级……它用 12种指标给177个国家排名。毫不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最失败的国家在非洲,由于内战、贫穷和自然灾害。”社论继续说,“但是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失败?……那些过去的殖民者们现在正统治着世界市场,他们告诉非洲国家将原材料出口给西方以及向西方商品开放市场就是便捷的致富办法。但是这之中的绝大多数利润都落入了跨国公司的口袋。”

另一篇现在声名狼藉的《环球时报》社论发表于2011年4月6日。在绝大多数中国官方媒体都对艺术家艾未未被拘留这一不愉快的事实保持沉默之际,《环球时报》跳了出来,表示艾未未有如此下场是因为他自己越过了红线:“历史将对艾未未这样的人做出评判,在这之前,他们有时会为自己的特殊选择付出一些代价,这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样的。”然后补了一句:“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让整个民族去适应他个人的是非观”。

无论《环球时报》对于自由化的西方读者们而言显得多么可憎,都应该注意到该报有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就是批评中国自身的官员腐败文化(只要不将和西方政府的对比掺杂进来就行)。在四月的时候,该报揭发了中国油气巨人——中石化下属一名官员的天价酒发票事件。那是一篇聪明的调查报道,被《纽约客》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在其博客上引用。一组《环球时报》记者堵住了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问他是否真的像支出报告上说的那样,订购了480瓶茅台酒和 696瓶红酒用做个人消费(总价值约24万美金)。还是钱不像报告上说的那样是拿来买酒了,而是花在了送礼、请客或者是行贿上?鲁坚称他喝完了每一滴酒。 “但是公众对于中石化说一个人就能对天价酒账单负责的声明感到很疑惑”,《环球时报》在4月27日的文章中提到,“很多人相信这一案子反映了国有企业对权力和公帑的滥用。”

那么内外有别的报道风格是如何混杂在一起的呢?“我认为胡锡进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以情感来蛊惑人心……就像《纽约邮报》的特质。”在《环球时报》英文版当过编辑的前公关业专业人士Richard Burger说。据Burger描述,在英文版创刊不久之后,胡锡进就在一场编辑部会议上表示,他要发布一篇会提到1989年6月4日大屠杀的文章,而根据中国官方媒体的信息,这一天什么也没发生过。尽管文中引用了强调了中国知识分子要图发展的思想,《环球时报》至少有两次打破了禁忌。(译者注:这两篇文章都已在网上被删除。)“他试图搏出位以为他的报纸赢得眼球”,Burger说,“他喜欢争议。”

在中国党报为了赢取读者所做的努力中,胡锡进那种散打式的风格或许是最有活力的代表。当然了,《环球时报》日益强劲的风头或许也是缺少替代物的结果 ——北京方面不允许任何一家报纸以更自由化的观点来关注国际新闻,在政治光谱中的这一头是空白的。就像一位前《北京青年报》记者所告诉我的一样:“为什么人们会读《环球时报》?就是因为别无选择……在中国没有真正的新闻。我们的选择实在太有限。”

(作者:Christina Larson)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日本加入TPP对中国的影响
2011年11月09日
日本亚太政经调研中心理事长 蔡成平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目前,要不要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已成为日本国内讨论最热的话题。

当下的日本正处于战略分歧点上。预计野田佳彦首相将在11月12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开幕时表明加入TPP的意向,但在此事上,日本国内舆论存在严重对立。

日本若加入TPP,美日GDP总量将占TPP加盟国GDP规模的91%,TPP将成为事实上的“美日自由贸易协定(FTA)”。这不仅将左右日本未来的政治经济方向,还将影响东亚地域统合,打乱中国的东亚战略。

对于是否加入TPP,严重对立的日本政界出现再次重组的趋向。10月25日,日本全国农协向众参两院提交反对加入TPP请愿,签名支持的国会议员多达356名,其中201名自民党众参议员中166人署名,408名民主党众参议员中124人署名。在执政的民主党内,野田佳彦、前原诚司、菅直人、仙谷由人等人极力推进,而鸠山由纪夫、渡边恒三、原口一博等则明确反对。自民党内的河野太郎、中川秀直等赞成,而森喜朗、大岛理森、町村信孝等则公开反对。其他政党中,除“大家的党”外,公明党、共产党、社民党等都公开反对。

内阁省厅也多“屁股决定脑袋”,缺乏大局观,多以部门利益为重。如日本内阁府试算认为,若签署TPP,10年内日本GDP将增加2.4-3.2万亿日元,农林水产省则认为将损失约11.6万亿日元,且将导致约340万人失业;经产省则认为,日本若不参加TPP,韩国一旦同美、中或欧盟签署FTA协议,日本 GDP将损失10.5万亿,失业人口增加81.2万。

被誉为“财界首相”的经团联会长米仓弘昌认为,“不加入TPP,日本将沦为世界的‘孤儿’。”竹中平藏、高桥洋一及大川良文等亲美派学者也力主签署 TPP。全国农协会长茂木守则发起了全国性的抵制TPP运动,日本医师会警告“加入TPP,日本的医疗将被卷入‘市场原理主义’,按收入分配医疗资源,最终将导致‘全民皆保险’体系的崩溃。”斋藤环、中野刚志、藤井聪、三桥贵明等学者认为“加入TPP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

但事实上,日本是否加入TPP的背后,是中美两大国的较量。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随着欧美地区经济状况的恶化,中国需将重心调整到扩大内需和寻求多样化的外部市场上,尤其是对推动中日韩缔结FTA情有独钟。

中日韩三国的GDP规模约占世界GDP的20%,东亚GDP的70%,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区域内高达40-70%的贸易依存度相比,东亚三国的贸易依存度只有约25%,特别是中国对日韩两国的贸易依存度从2005年的21%下降至2011年的16%。东北亚区域内贸易的潜能巨大,尤其是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国欲实现产业升级,与日本的合作将必不可缺。

日本对签署中日韩FTA态度消极,讨论停留在计算利益得失层面。而中国的崛起让世界充满了不安,周边各国对一个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均不同的“异样大国”心怀戒备。中国的FTA战略除了谋求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确保资源供给等利益考虑外,更多的是对政治及外交利益的考量,即通过加强经济纽带,缓和“中国威胁论”、抑制“台独”倾向、改善周边环境。这与鸠山由纪夫提倡的“东亚共同体”及韩国主张的“Asia Community”如出一辙。

但是,如果原本就对缔结中日韩FTA不热心的日本签署了 TPP,中国的东亚战略就将陷入被动局面。美国积极推动TPP,除了要分享亚洲高速经济增长外,更看重的是掌握亚太区域统合的主导权。作为东亚势力的“平衡者”,美国担心各国过度依存中国。凭借TPP实现“重回亚洲”,与日本及东盟结为一体,是美国的战略重心所在。美国在推进NAFTA交涉时,受国会、工会、非政府组织等施压,曾制定了严格的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迫使加盟国推进“自由化”改革。在TPP问题上,美国也设置了中国难以“达标”的苛刻标准,这将让中国陷入战略被动局面。

为此,中国必须考虑向周边各国“分散风险”,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市场优势,继续推进中日韩FTA及“东盟+3”等东亚战略;同时,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尽快转换为内需主导的经济模式,降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否则,在“内忧”与“外患”之下,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存在风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为松下政经塾素志研修项目唯一的中国人成员,对日本政商界做过大量的采访取材,新著有《优衣库与柳井正》等,微博为http://www.weibo.com/cpcai)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Labels:

 
  日入TPP打亂陸東亞戰略
2011-11-14 旺報 【記者陳秀蘭/綜合報導】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12日在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於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進行雙邊會談時,一如外界預期,野田向歐巴馬正式通報日本將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的決定。《金融時報》分析指出,日本加入TPP,將打亂大陸的東亞戰略。

 外電報導,歐巴馬對日本願意加入TPP談判,表示「歡迎這一決定」,歐巴馬更指出,「希望在今後的談判中與日方進行合作」、「日美同盟是美國對亞洲外交的基石」,而野田也強調日本期望在建立亞太地區的經濟規則,發揮主導作用的決心。

 TPP可能成最大自貿區

 參與TPP談判的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9國的元首12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了會議。會後並發表聲明,稱9國已達成了框架共識,並將在下月集會,於明年達成妥協。一旦TPP正式成型,外電報導,TPP可能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使得歐洲聯盟(EU)相形見絀。

 美國政府更表示,TPP是擴大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可靠途徑,是歐巴馬政府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使美國參與亞太地區成為優先要務。

 截至目前為止,APEC區域整合,目前僅東協及東協加中國完成FTA區域整合,東協加三(中、日、韓)及東協加16,都僅在倡議階段,還未展開談判,至於APEC希望促成21個APEC會員國共同整合達成的亞太自由貿易協定(FTA-AP),也僅聞樓梯響,美國,則完全未在APEC區域整合架構內。

 《金融時報》日前刊登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日本若加入TPP,美日GDP總量將占TPP加盟國GDP規模的91%,TPP將成為事實上的「美日自由貿易協定(FTA)」。這不僅將左右日本未來的政治經濟方向,還將影響東亞地域統合,打亂中國的東亞戰略。

 APEC結束 王毅將訪日

 而就在日本首相野田告知歐巴馬將加入TPP前夕,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也與野田進行雙方領導人會談。據中新社報導,雙方一致同意繼續深化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胡錦濤更向日本喊話,指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重視發展中日關係,堅持中日友好政策。

 胡錦濤在會談中更提出保持高層交往、深化互利合作、擴大人文交流、推進區域合作及妥善處理分歧,維護穩定大局等5大發展雙邊關係建議。

 但日本共同社報導,雙方會談內容並未觸及TPP及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議)的洽簽,另野田提出希望建立中日兩國的聯絡機制以管理危機,中方也未就此給出明確答覆。

 引人注目的是,新華社昨日報導,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將於本月14日至16日於APEC領袖峰會後順訪日本。報導並未進一透露王毅訪日本具體行程和有關議題。不過,日本首相野田12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進行雙邊元首會。野田已答應胡錦濤之邀,將於年底前訪大陸。

Labels:

 
  中国为什么怀疑TPP?
(2011-11-14) 联合早报

● 鲁传颖 (作者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

  第19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定于本月12日至13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对中国而言,最紧迫的问题是中国应该采取何种姿态来看待美国极力推进的TPP(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美国推动TPP令中国感困扰

  TPP最初是由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个国家发起,一种在APEC框架内的小型多边协定。与过去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TPP增加了“战略合作”内容,涵括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美国对在APEC范围内推动贸易自由区的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未果后,在2009年在新加坡APEC会议上宣布加入TPP谈判。

  美国的高调加入和积极推动让中国骑虎难下。首先,中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上有自己的战略安排,目前已经和东盟(亚细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并且正在和澳大利亚、瑞士等国进行谈判,与韩国、日本、印度的官方研究也在稳步的展开。美国此时强推TPP,并且要拉拢日本等APEC成员加入,企图在中国周边建立一个贸易标准更高,影响力更大的自贸区。稍有不慎,中国在自由贸易区上取得的成果很可能会被TPP所瓦解。

  其次,据已公布的部分谈判资料来看,TPP的部分条款指向性非常明显,摒弃了过去国际组织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责任与义务上的差别。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问题本来是发展问题,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来逐步解决。强行的逼迫发展中国家采取高标准无疑是拔苗助长。此外,TPP还规定要对国有企业补助进行监督。TPP门槛越高,对中国越不利,特别是部分指向性条款有针对中国而设置门槛之嫌。

  最后,美国如此高调的推动TPP背后的战略意图还不清晰。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兵以后,美国的战略中心进一步向亚太地区倾斜,亚洲未来将会是美国经济、政治的重要增长点。亚洲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和强劲增长势头促使美国“回归亚洲”。然而美国的“回归”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快速崛起的中国之间关系。美国此时推动TPP,就是要绕开中国,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体系。一旦TPP成型,日本等较大的经济体加入,美国就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层面在中国周边构筑了包围圈。


中国怀疑美国动机的来由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不存在挑战美国领导权和争夺在亚洲霸权的问题。但美国却不断的在中国周边煽动矛盾,“天安舰”事件还没有定论,美国就指责中国包庇朝鲜。南中国海问题本来是双边领土争端,结果美国借航行自由之名,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投资的缅甸密松大坝被叫停的背后,有很多“反对人士”得到美国使馆的资助。如果将美国近期在中国周边的举动联系起来看,中国怀疑美国力推TPP的动机不纯,并非无的放矢。

  对于中国是否要加入TPP谈判,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必须要参加早期谈判,一旦TPP成型,中国要想再加入会更加困难。另一种认为,中国应先高度关注TPP发展,依形势而动。(编按:据最新报道,中国未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依据。根据中国加入WTO谈判的经验来看,美国必定会从“政治高度”看待TPP,并且给中国设置一系列障碍。中国要从美国亚太战略的高度来分析美国推动TPP的动机。一方面要加强与美国沟通,通过双边关系的发展,缓和美国亚太政策中对中国战略空间的打压。另一方面,中国要加快与韩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自贸区谈判进程,减少TPP对中国的影响。此外,中国要密切关注日本动向,如果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的话,中国应该及时调整政策。

  当然,目前TPP谈判举步维艰,即使是已经参加谈判的国家,也面临着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此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以TPP来遏制中国并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世界潮流发展的趋势。中国应谨慎对待TPP和美国在周边的“小动作”,但也不必过度的紧张。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仍旧强劲并受到全球消费者的欢迎。如果中国从大国成长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可以更释然的看待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Labels:

 
  中国该如何看待TPP?
金融时报

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举行。欧债危机当然是主要议题。不过,东道主美国极力推动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已成为另一个迅速升起的焦点。

TPP的全称是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是一个跨太平洋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最初于2005年由文莱、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4个APEC成员签署。2008年,美国、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先后加入,2010年马来西亚加入,目前的成员增至9个。TPP的初步目标,是在2015年时实现成员之间的零关税,现在则将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定在10年之后。此外,TPP还涉及金融监管、竞争政策、经济立法、市场透明、反贪等多个领域。

此事的最新进展是,美国总统奥巴马12日表示,美国和其他八个APEC国家就TPP的贸易大纲达成一致,将以亚洲为重点刺激经济的增长。奥巴马表示,达成泛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打开国外市场,利于美国对外出口,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将有近5亿的消费者,可以让我们一起做很多事情。”二是日本表示愿意参与TPP洽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与奥巴马的会见中称,他已决定开始与TPP的成员进行磋商,并考虑加入TPP洽谈。此外,中国台湾、韩国此前已表示了愿意加入TPP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身为APEC重要成员、亚洲经济大国的中国并未被邀请参与TPP。在APEC这样一个多边机制上讨论另一个多边贸易机制,这本身就有些奇怪。如果TPP今后发展壮大起来,那么APEC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TPP机制未来将如何发展?它发展起来将对中国有何影响?这都是值得中国高度关注的问题。

TPP这个旧题材被美国重新发掘出来并大力推动,有相当大的目的是针对中国而来。我们要强调的是,TPP一旦成事,将对中国未来的经贸活动甚至政经形势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TPP完全是在现有的多边贸易格局中另起炉灶,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亚太地区现在已有多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边贸易机制,如日本——中国——韩国自贸区协议、东盟10+1、东盟10+3、东盟10+6框架等,现在有多个国家担心,中国在亚洲的经贸合作机制中将起主导作用。而TPP与现有的经贸合作机制有很大的重叠性,这也意味着,如果TPP成功建立,将对上述贸易机制甚至是APEC机制具有极大的替代性。TPP一旦开始运转,其他的经贸机制将面临被架空和淘空的危险,亚太区也将会更加分化。

其次,TPP将名正言顺的把美国引入亚洲地区贸易结构的中心,并提供一支抗衡中国的经济主导力量。美国虽是全球头号强国,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在重返亚洲,但毕竟难以介入亚洲多边经贸机制。但如果在TPP机制下,美国将毫无疑问地主导TPP机制。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数据,2010年TPP成员国的GDP高达16.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27.2%;一旦日本加入,GDP总量将达2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5.5%,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如果中国被排除在这个俱乐部之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经贸孤立。

第三,TPP在经贸之外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扩展到政治和军事领域。在我们看来,TPP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由贸易机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的演讲中清楚地表述了美国的战略考虑:20世纪美国与欧洲盟友成功建立跨大西洋体系,现在需要一个跨太平洋体系,“美国在跨大西洋体系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在跨太平洋体系中也正在扮演同样角色”。因此,把TPP建成最大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使亚太区更加分化,这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之一。TPP的经贸吸引力将增强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同样也会形成政治和军事上的共同意识。

如果美国存心想把中国排除在TPP之外,这对中国无疑是个麻烦事。不过,只要中国经济维持平稳增长,也不用对此过于担心。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就是中国应对TPP的最有力手段。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额的9.8%;2011年则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 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3.2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TPP同样如此。经济水平差别较大的国家要进入TPP这个高门槛俱乐部,面临的困难不少。美国是否能持续10 年在同产的战略高度推动这一机制,也存在不小的疑问。如果中国经济今后保持持续增长,继续扩大开放度,同时加强与多个主要经济体及亚太组织的自由贸易谈判,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TPP对中国的“排斥效应”。对TPP中国要保持战略上的警惕,但最关键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事,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

Labels: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