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粉丝经济”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路卡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在眼下大多数中国选秀节目早已偃旗息鼓的当口,不少选秀明星已渐渐被主流媒体的头条遗忘,但对他们的“粉丝”而言,未来的战争却刚刚打响。这些选秀明星的粉丝,绝对人数未见得有多么惊人,铁杆却不少:来来去去就这么一批人,偶像去哪儿,他们就去哪儿,风里来,雨里去,只为能替心爱的偶像在各种活动场合撑面子。
“粉丝消费”症候群 有个关于粉丝的笑话:有“好男儿”(上海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选拔的获胜者)助阵的《夜宴》上海首映式上,香港影星吴彦祖面对一群大喊“飞天小老鼠” 的吴建飞“粉丝”目瞪口呆,不由得悄悄问黄晓明,“吴建飞是谁?”黄晓明答,“我也不知道!”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对中国娱乐业的最大贡献,除了发掘出一批不像偶像的偶像之外,还培养出一代拥有金字塔般严谨组织的粉丝团体,为了在短信PK机制里发挥最大的力量获得胜利,粉丝们通过网络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百度贴吧是他们的根据地,出钱出力最多、和偶像关系最密切的粉丝能够成为粉丝团团长,履行的义务包括组织大家一起拉票、投票,以及募集“会费”统一制作海报、横幅、荧光灯牌和团员服装等。而作为回报,他们能在普通粉丝中拥有一呼百应的声望,还有时不时和偶像通个电话,吃个便饭之类的“福利”。这样的粉丝团结构,有些类似于传销组织:每个人(粉丝)在成为消费者的同时,又会不遗余力地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偶像),你在这个金字塔组织里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利(新进粉丝的拥戴和制作贩卖周边产品盈利的机会)。牵涉到钱的地方总有纷争,哪怕一切是“在爱的名义下”:除了为争夺粉丝团“高层”位置而时有发生内讧之外,关于粉丝团团长是否在以“集资”的名义将公用资金挪入个人腰包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歇过。不久前,就爆出了师洋(“我型我秀”选拔的优胜者)前任粉丝团团长携6000元会费“潜逃”的新闻。虽说其他团员宽宏大量地表示对此不再计较,而且携6000元潜逃这事儿本身听起来就有些可笑,但可以想象,对一些还在读书的年轻“粉丝”而言,6000元已经算是一笔足以诱惑她们突破道德良心底线的“巨款”了。
白领成为“粉丝”主力?不过,假如你单凭师洋的“格格团事件”(注:师洋的粉丝自称格格)就断定追星都是些小孩子的玩意儿,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不同特质的偶像,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追随者。如果“格格团”的主力以学生居多的话,那么“可我型我SHOW”的冠军王啸坤的粉丝就被呢称为“姐姐团”,而06“超女”冠军尚雯婕,更是被提升到“白领偶像”的地位。
事实上,“追星”似乎正成为越来越多成年OL(Office Lady的简称)的业余新消遣。仅仅在我认识的追星族朋友里,就有大学老师、外企高管和公司女业主,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媒体业精英。她们大多单身、收入不菲,比之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追星族来花钱更为随心所欲。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一口气订购了日本年轻偶像组合KAT-TUN的十张正版新专辑,仅仅是因为这支演唱组合中有一位成员需要离团出国留学,“特殊情况下需要粉丝的支持”——更难理解的是,她同时还在抱怨“对他们的音乐毫无兴趣”。最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国内也能买到他们的专辑,她和她的不少朋友还是选择了更为麻烦的从日本订购——因为在中国购买,不能被计入日本专辑销量公信榜,没办法替心爱的偶像的专辑创造销量纪录!
“粉丝”现象之所以能和经济拉上关系,是因为当“粉丝”是要消费的。送偶像礼物,买偶像的正版作品,看偶像的演唱会等,无一不和消费有关。
“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最受中国OL们欢迎的偶像名单早已不再局限于梁朝伟这样的师奶杀手,她们中的许多开始疯狂爱上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漂亮男生,从阴柔中性的“好男儿”,到我型我 SHOW里的小酷哥,再到韩国SM和日本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偶像组合:送他们礼物,下载他们的节目视频,收集所有关于他们的杂志,买所有和他们有关的正版的产品。据曾去过那些选秀明星参赛时所住的房间的人描述,那里堆满了粉丝送来的礼物:从名牌服装、手机和PSP,再到限量发行的腕表和首饰……她们会声称 “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这样主动的消费精神,绝对是经纪公司和明星们求之不得的境界。
对这些疯狂的追星上班族,有个疑问难免会产生:她们付出金钱、付出时间、付出热情,又能得到些什么呢?如果说心仪国内偶像的还好些,起码还能时不时看到真人,满足一下与明星混个脸熟的虚荣心,如果偶像身在国外,连看次演唱会都得是飘洋过海的大动作!
重在精神回报我的一位朋友前阵子就去了次日本,只为看心爱偶像的演唱会。旅行团包括她在内一共12名成员,全部是单身貌美的年轻女性。去日本的行程只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看演唱会,上午一场,下午一场,看同一个人的演唱会,每天都是这个人!这个团在签证的时候很是遇到了一点麻烦,因为差点儿被误认为是别有目的的相亲团。我这位朋友曾是位“月光公主”,但自从定下去日本的行程之后就开始了每月只花500元人民币的超级节俭生活,两个月后终于成行,也算是为一个人一掷万金。值不值得?看她神采飞扬的脸就知道了。07年去日本的计划已被排上日程表,而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烦恼,比如加班的烦人时光、老板同事的可恶嘴脸、碰不到好男人的焦虑……在这个大前提下可以统统被忽略——不过是工作、不过是赚钱而已嘛,而且生活中那些委琐男,又哪儿比得上我爱的那个男人那样光彩照人呢。这样一想,老是被父母念叨的单身问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在这个未婚大龄男女青年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不快乐的年代,人总是要找点精神麻醉品让自己过得心安理得一些的。有人选择酒精、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恋爱又失恋……现在,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了追星,如此而已。
有人花钱,自然就会有人想要赚钱:在这个粉丝们自愿为偶像送上大把金钱与热情的年代(一位“玉米”OL承认,她每个月薪水的1/3以上,都用在了李宇春身上),假如不从他们身上赚点儿银子,简直是对中国商人的污辱。
许多闻所未闻的新兴职业,也就这么诞生了。
看CON旅行团旅行社开辟了新线路。还是以我那位去日本看演唱会的朋友为例:她所参加的这个旅行团,就是一个看CON团(CON为CONCERT的简称)。团员全部以看演唱会为旅行目的,旅行社的旅行线路是根据演唱会场次的安排而设定的,只在演唱会空档时期适当安排购物插曲。
这样有别于传统旅行团的新型旅行线路,一开始还是受了粉丝们的启发:有粉丝通过网络自发地凑齐了一个团的人数,前去旅行社咨询办理出国手续的程序。旅行业里头脑灵光的人灵机一动,决定试试看这是否是条有潜力的新线路。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更有趣了:带领这个团的导游被姑娘们一路熏陶,潜移默化之下竟也成了位粉丝。于是爱的力量超越一切,旅行社开始与各大粉丝论坛建立良好关系,决定有野心、有计划地将这项事业进行下去。看CON团今后究竟会不会继度假游、自助游之后成为又一种引人注目的旅行方式,答案现在还说不准,但据我目前听说的兴致勃勃计划明年出国看演唱会的人数,还真不少!
职业粉丝这些肯花大价钱出国看偶像演唱会的人,当然是真心爱偶像的忠实粉丝。而与之同时,粉丝阵营里还存在另外一类人:他们姿态同样积极、表情同样真诚,可你若揪住其中一个细细盘问,他却可能对该位偶像的代表作都一问三不知。
没错,这就是“职业粉丝”了。顾名思义,职业粉丝,就是以“当粉丝”为职业的人。他可能对台上的那个人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充满专业精神地尖叫、欢呼,甚至哭泣。雇佣职业粉丝的东家大多是经纪公司或唱片公司,而雇佣一位职业粉丝的价格,一般在100元左右,同时根据“现场表现”还有不同程度的报酬差别: “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这是《超级女声》比赛时某位超女后援团制订的薪水标准。当然上面说的都还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随着职业粉丝这门行业的蓬勃发展,在这门职业内部也逐渐分出了等级:初级的职业粉丝只负责在明星出现的场合举海报、喊名字,为明星造势造人气,基本上只能算体力活;中级的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会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明星制作个人网页和博客,更进一步地扩大明星的影响力;至于最高级的,工作内容就更多了,他们与明星还有经纪公司都有紧密的联系,一道参与各种活动的举办,向那些加入粉丝团的粉丝收集会费。而他们自己的工资,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这些会费的盈余。甚至连一些职业写手也混进了职业粉丝的圈子:先凭出色的文笔在粉丝中建立名气,然后顺势寻找出版社出关于偶像的传记。在如今几千册就能保本的图书市场,这样的传记通常首印量就在一万以上,几乎稳赚不赔。
粉丝经济产业链还有人干脆把“职业粉丝”当成一项事业来做:曾经出现过一个名为“粉丝网”的网站。入驻网站的粉丝俱乐部如果排名靠前,网站就会免费给他们的明星送上玫瑰花。2006年,苏有朋、周笔畅、陈坤这些排名前十位的明星一共得到了4万多枝玫瑰花。在其中一张照片上,陈坤站在5000枝玫瑰花丛中,笑得很开心。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说:“粉丝是娱乐市场的消费终端。在掌控这一终端后,我们将在明星广告市场、与明星有关的无线业务等方面拥有优势。” 所以,谁都想争夺“粉丝”这块大大的蛋糕。甚至有的时候,连明星自己都不能免俗。吴彦祖自导自演的自传式小成本影片《四大天王》里,吴彦祖和几个朋友一起组成的乐队第一次去上海演出,人生地不熟,经纪人决定带几个职业粉丝过去撑场面,遭到了大家义愤辞严的反对:“怎么能做假呢!”可是一回头,他们中的一个就忍不住偷偷打听:“多少钱一个?帮我另外雇四个吧。对的,单独的!”
而接下来的镜头,相信你也猜到了:乐队在台上高歌,台下的粉丝高举荧光牌大声欢呼,那一位乐手的名字闪闪发光,格外闪亮。每个人都很高兴。毕竟,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