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沉重的記憶 遺忘的一代 南京大屠殺70周年
2007年12月13日
【明報專訊】今天是「南京大屠殺」 70周年紀念日。中國官方未舉行國家級紀念活動,以免刺激日本,影響中日關係。但內地志願組織倡議,將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國家紀念日。另有民間團體抱怨許多紀念活動都遭禁止,如天津南開大學申請組織全國百所高校聯合燭光追思活動,獲校方批准,卻被中央部門以「敏感」為由叫停,連懸掛「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橫額也不允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南京市民多以平和心態看待大屠殺,與網上「憤青」的激烈言論差別較大。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今日該館有兩個儀式同時舉行,一是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70周年,二是該館擴建竣工典禮。主要內容包括唱國歌、向遇難者默哀、敬獻花圈、全市鳴響警報、宣讀南京和平宣言、新館揭牌、敲和平大鐘、放飛和平鴿等。預計出席儀式的共有7個國家600名來賓,其中日本來賓有 400多人。
悼念儀式 日籍來賓出席每年進入12月份,南京城就鮮有晴天,尤其是13日前後幾乎必定落雨。記者近日在南京採訪時亦感到天寒雨冷、愁雲慘霧,有市民說這是天地感應。雖然上一代幾乎家家死人,但許多南京人對「南京大屠殺」已沒有什麼特殊感覺。
南京佳麗願嫁日本人的士司機張先生對記者說,許多日本男人乘車時身邊都有南京女孩作陪,有的甚至一周換一個。政府常說中日關係要「向前看」,其實人們都「向錢看」,日本人有錢,因此南京人喜歡為日資公司打工,南京女孩也願意嫁日本人。
的士司機戲弄日客不過南京的士司機經常耍弄日本人,每日午夜都有日本醉鬼截車,有的士司機為此開車到高速公路上,中途將日本醉鬼扔下……因語言不通,對方又爛醉,即使去的士公司投訴,司機也難得受罰。張先生的爺爺就死於日軍之手,他向記者表示,13日這天他一定要好好戲弄一下日本乘客。
施工再挖遺骸 遊人展館嬉笑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近日公布,新展廳施工過程中新發現19具骸骨,經史學家和法醫鑑定,確認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這是在大屠殺紀念館範圍內第三次發現遇難者遺骸。在新館落成前,當局組織數百名志願者來到此清理垃圾,不過記者現場所見,一些志願者竟就在遺骸現場打鬧說笑,還有人將遇難者紀念碑當成布景板,舉出V字手勢拍照。
明報記者 陳陽 南京報道
US, Russia and UK were the biggest arms exporters to Sudan
Friday, 22 February 2008, BBC
China has defended its sale of weapons to Sudan, amid growing criticism of its alleged failure to help resolve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in Darfur.China's special envoy on Darfur told the BBC that Beijing accounted for just 8% of Sudan's total arms imports.
Liu Guijin said the US, Russia and UK were the biggest arms exporter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Sudan.
About 200,000 have died in the five years of conflict between rebels, the army and pro-Khartoum militias.
I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the BBC's China analyst Shirong Chen, Mr Liu said Chinese weapons were not fuelling the conflict.
"Sudan is the third largest conventional arms producer in Africa next only to South Africa and Egypt.
"And there are seven countries selling arms to Sudan. So even if China stopped its sale, it still won't solve the problem of arms in Sudan," he said.
Territorial integrityMr Liu, who is currently in the UK, is expected to travel to Sudan as part of an apparent diplomatic push to counter international criticism over Darfur.
He told the BBC that he would advise Sudan to co-operate on the deployment of a UN-African Union force.
Mr Liu said that as a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China had been asked to help find a long-term solution to the Darfur issue, but that it had done so with respect for Sudan'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Labels: Darfur, Sudan
美防長赴印促銷 百億軍火堵中國
23/02/2008 太陽報 on.cc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親自前往印度,推銷價值一百億美元(約七百八十億港元)的武器合同,涉及一百二十多架戰鬥機。有報道指,未來五年新德里將花費四百五十億美元購買美製武器。分析普遍認為,美國目前積極增大對印售武的份額,目的除了拉攏印度壓制中國外,還希望扭轉過往在印度軍火市場中「佔有率」偏低的狀況,尤其不讓俄羅斯專美。蓋茨親赴印度做其「推銷員」,亦反映印度近年經濟實力蒸蒸日上,已成為各方軍售愈來愈重要的大客戶。
美國軍售印度可謂一石二鳥︰ 一方面固然可賺錢,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印度制衡中國在亞太區內的影響力。事實上,除了上述一百億美元的軍火合同外,有消息指,印度國防部正與美國波音公司洽購八架具有反潛作戰能力的P-8i遠程海上巡邏機,以彌補海上情報能力的不足。值得留意的是,印度海軍有意擴充裝備,引起了各國軍火商的興趣,包括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公司等加入了競爭,結果由波音公司的P-8i脫穎而出,預計二○一五年全部八架飛機就會交付印度海軍。
事實上,印度近年成為國際軍火商的「搶手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於西方社會自九十年代開始對華售武的限制。其中美國對涉華的武器交易尤其緊張兮兮。幾年前傳出以色列對華出售「哈比」無人攻擊機,雖然以國堅稱這是自行開發的技術,同時亦非敏感的尖端武器,但卻明顯惹惱了華府,一度威脅中止部分與以國的軍事合作,雙方每半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工作組「戰略會談」亦一度被迫取消。
相對而言,印度每年軍事開支以雙位數增長,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組織估計,從九九至○六年間,印度購買軍備的支出一直居於發展中國家之首,加上該國正有意更新其前蘇聯以至俄羅斯時期的武器庫,不惜大灑金錢,自然深受國際軍火商歡迎。本月較早前在新德里舉行的印度國際防務展,便吸引了全球各地近五百家軍火製造商參與,希望從這個新興市場內分一杯羹,參展商數目創歷史新高。
印度作為大金主固然令國際軍火商喜洋洋,但有軍事分析家指出,國家本身的科研能力同樣極為重要,而印方亦已意識到這一點,在洽購外國先進武器的同時,亦注意推動本國防務技術的提升,如將合同與對印度的投資「綑綁」起來,包括規定軍火商成功競投七千萬美元以上定單後,須把其中三分之一的資金用於在印度的直接投資、研究和發展開支,或直接用於購買印度本地生產的零部件。畢竟,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並不能單靠金錢堆砌出來的!
以德報怨當傻瓜 戰略對話太天真
23/02/2008 香港太阳报
美國再次對中國企業購併說不,中國華為科技和美國波士頓貝恩資本日前對3Com股權的收購因美國的「安全擔憂」而失敗,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為此呼籲美國「公平」對待中國公司。
這已經不是首宗美國政府拒絕中國企業購併,先前中國海洋石油在購併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時,儘管出資額比其他競爭對手高出十幾億美元,也同樣被美國以安全審查為由阻止。中國聯想公司雖然成功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顯然,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購併心存一萬個小心。因為石油、網絡安全行業被美國視為戰略生命線,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意識形態與美國利益相敵對的國家,其在美國後院的一舉一動,都讓美國人一驚一乍。
當然,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投資基金最近收購私募基金公司百仕通及摩根士丹利股權的事件,從未視之為國家安全的威脅。因為美國次按危機,使美國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中國人雪中送炭,美國人求之不得。中國政府投資百仕通公司之後,至今損失近四成,見此情景,美國政府估計偷尠樂了。
負面效應 尾大不掉與美國人處處設限相比,中國政府對美資的購併已不能用大方兩字來形容了。在華外資有兩大類,經濟學家郎咸平稱之為盤旋於中國上空的兩隻禿鷹,一類是產業資本,包括以寶潔、豐田、卡特比勒、家樂福、GOOGLE、達能等為代表的實業型企業在中國投入的資本;另一類是金融資本,包括以花旗、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為代表的銀行資本,以及以凱雷、IDG、新橋、紅杉等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基金。在華境外產業資本,主要是通過收購中資企業來消除競爭或進行產業壟斷,獲取高額利潤。
隨尠外資在華地位的不斷鞏固與提高,行業控制力與政策游說力不斷增強,外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愈來愈大,負面效應愈來愈突出,呈現出尾大不掉的態勢,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游離於中國政府監管的「經濟飛地」。
這些「經濟飛地」依照國際分工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加工,使用的是國際資本、國際技術與國際銷售渠道,普遍利用轉移定價等多種手段轉移利潤。而且外資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將諸多中資企業納入其生產、供應鏈,根據其自身需要,通過資金、技術、銷售等,對中資企業實施或鬆或緊的控制,從而使諸多中資企業成為其附庸。
面對經濟主權逐漸淪喪的局面,當局卻遲遲未能啟動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未曾聽說有外資購併項目,因中國的「安全擔憂」而被否決。當局反而熱衷於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對美國的得寸進尺,不斷遷就忍讓。以德報怨當傻瓜,戰略對話太天真,中國政府應該從美國人製造的彩色迷夢中醒過來。
香港观察:香港如何面对台海两岸直航
曹景行
2008年02月19日 BBC
台海两岸55年来进行了首次的包机直航飞行
香港2008年又将面对一个转折关头。如果低估了可能出现的冲击,如果未能及时而准确地应对,香港的相对竞争优势难免进一步跌落,哪怕大年初二众乡绅到新界车公庙为香港求得上上签也没有用。
香港过去许多年得天独厚,自以为人杰地灵,但以笔者之见,那更是因为其他地方的中国人遭遇不幸或者喜欢做傻事。远的不说,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市场经济改革,千万台商涌向对岸寻求商机,可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湾当政者就是拒绝两岸直航和直接商业往来,让香港轻而易举就拣到一大堆商机。
但这样的局面看来就要改变了。三月二十二日台湾大选,国民党的马英九当选的可能性较高。不管他上台后愿不愿、敢不敢同北京谈统一,两岸直航看来已是势在必行、水到渠成的了;他在竞选过程中向台湾商界和民众一再承诺,当选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两岸直航。而他的对手谢长廷为争取中间选民和商界的支持,同样提出两岸直航的诉求,还说他若当选将开放两岸金融往来。这表明,台海两岸关系已经到了一个非改变不可的转折关头。今后不管是国民党上台还是民进党继续执政,都必须打开直航之门,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岸的全面直接经贸往来。如果以为两岸直航只是让"台胞"省下几小时的飞行时间和几千元钱旅费,香港每天只少了几次来往台湾的航班,那就很有点坐井观天了。
自九十年代以来,台商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地方投资最集中,一个是距离香港不远的东莞,另一个则是上海旁边的昆山。相较之下,昆山起步晚一些,而且因不能直航,来往台湾比东莞不方便许多,但发展却更加迅猛,产业水平更高,吸引的台商也更多,实力更强大。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依托。实际上,香港应该从昆山与东莞的区别,看到自己和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危机,特别是缺乏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而一旦两岸之间实现直接通航,台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距离大幅拉近,香港的竞争优势可能将进一步萎缩,也许只剩下金融等少数几个领域了。
今年年初,以上海为基地的东方航空公司想引进新加坡的合作伙伴,不料被"国航"公开搅局。日前同中国民航界的朋友谈起此事,他们相信"东航"与新加坡合作破局,获利最大的不是"国航",而是与"国航"合作的香港国泰航空。如果"东航"与新加坡成功携手,再乘两岸直航的东风,必然使国泰在华东和两岸航线上遇到劲敌。可见,这场中国民航业巨头的明争暗斗,正预示了未来市场重心的转移。
两岸实现直航,亚太地区的整个商战格局就会大变。首先是上海与台北之间一个多小时的航程,将把这两个大都市以及台湾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密切地联结起来,远远超过今天台湾与香港的关系。加上两三年后北京与上海之间五小时高速铁路的连接,两岸关系的中心和重心,都必然落在这个大三角的地域之中。
第二个大变化,是一直落在后面的福建地区,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了。两岸直航,意味着福建与台湾西海岸的全面对接,昔日东莞的奇迹将以更大的规模在福建沿海地区复制。北京当局近年来注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就是看准了这一发展前景。
更进一步看,随着中国沿海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线网的完成,从渤海湾到长江三角洲,再经浙江东南的温州到福建,最后连接到广东、广西,整个中国东部和南部首次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这将是亚太地区以至整个世界新的、最有活力的经济中心,其综合实力未来应有可能超过日本。台湾如果开放两岸直航,实际上就是同这个庞大经济体的直接连接以至融合,双方的竞争力都会提升到新的层级。
当然这样的前景只是一种最乐观的预估,两岸政治变数多多,究竟何时能够实现直航,谁也不敢打包票。但香港不能不对两岸间将会出现的重大变局预作准备。也就是说,一旦两岸直航导致中国经济重心移向"上海---台北"轴心,香港怎么办?如果香港继续无所作为,那么它的未来经济地位也许就会同今天的台湾相互调换。除了金融领域,香港的特殊优势只会与日俱减,在未来的大中华经济区里至多扮演南部枢纽的次要角色,变成"小香港"。香港的另一种做法,就是积极加入这一变局,从台湾与长江三角洲、福建"海西经济区"的新联结中探寻香港的未来发展空间,把香港因素和优势全面融入进去,在"大中华"中造就新的"大香港"。
但这又涉及到香港的老大难问题--人才。香港今天和将来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正是既懂国际又懂香港、大陆和台湾的各类专业人士。哪里来?两个办法,香港人自己必须走出香港,而香港的大门必须向全世界的人才开放。能做到吗?我不敢确定。
Labels: Hong Kong, Shanghai, Taipei
Man in the News: The veteran of value
By Francesco GuerreraPublished: February 15 2008, FT“Creditworthiness is like oxygen: you don’t notice it when it’s around.”
Spoken over a decade ago, Warren Buffett’s words sound eerily prescient at a time when a liquidity squeeze is leaving markets gasping for air. Yet Mr Buffett, already the world’s second-richest man and perhaps best known investor, shows no signs of running out of breath. After years lamenting a lack of attractive targets he appears re-energised by the credit crisis and stock market disarray. In less than two months, Berkshire Hathaway – the textile group he has transformed into a $222bn insurance-to-candies conglomerate over four decades – has spent more than $6bn buying companies or undervalued shares.
His impatience for action was on display again this week. On Thursday he disclosed that he had been buying shares in Kraft, the world’s second-biggest food maker, becoming its largest investor. And on Tuesday morning, the 77-year-old investor phoned in during a CNBC television programme to offer to take $800bn of municipal bonds off the books of three troubled insurers facing downgrades. The insurers had “created this mess”, by straying from plain-vanilla products into riskier markets. “They sort of did what Mae West said: ‘I was Snow White but I drifted,’” Mr Buffett quipped, citing the 1930s Hollywood sex symbol.
One of the insurers has since rejected the idea and several experts have attacked it as counterproductive and self-serving. The plan may go the way of Mr Buffett’s abortive attempt to buy into the failing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hedge fund 10 years ago. Yet even if it fails, that bold move is a reminder that,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Berkshire’s cash of $40bn and Mr Buffett’s credibility give him leverage over struggling companies.
“The elephant gun is still out,” says Mohnish Pabrai, an asset manager who owns shares in Berkshire and follows Mr Buffett closely. “This is Berkshire’s market. When you have this kind of sell-off in equity markets and the capital Berkshire has, things will happen”.
Mr Buffett’s investments will probably look a lot like those that preceded them. For years, he has eschewed financial markets’ pursuit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and stuck to an almost maniacal observance of his own principles.
His money-making instincts began early in his home town of Omaha, with two American classic brands: Wrigley’s chewing gum and Coca-Cola. His grandfather, who ran a grocery store, sold him small amounts of both and he re-sold them door to door. Aged 11 he made his first trade – three shares in the utility Cities Service. At 13 he filed his first income tax return, allegedly deducting the cost of his bicycle as a work-related expense. On the advice of his father, however, he attended college then g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economics at Columbia, where he forged his later investment philosophy as a pupil of Benjamin Graham, the pioneer of “value investing”.
Since then, Mr Buffett has redefined his mentor’s urge to look for “cigar butts companies with a few puffs left” to impressive effect, amassing a fortune estimated at $52bn. After classic “vulture investing” in his early career, he then focused on companies that trade at bargain prices but promise value for the long term. He says that “forever” is the expected holding period for the companies Berkshire owns – a far cry from the ethos of private equity and hedge funds. “We don’t like to participate in what I call gin-rummy investing, where you keep discarding your least attractive investment of the moment in favour of something else,” he once said.
Deeply distrustful of debt and derivatives – he dubbed the latter “weapons of financial mass destruction” – he has criticised investors’ pressure on companies to deliver quick fixes through deals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an unusual bout of corporate honesty, Mr Buffett and his long-time business partner Charlie Munger, a rambunctious alter-ego to his down-to-earth Nebraskan persona, shocked Wall Street in 1996 when they told investors in a share offering: “Neither Mr Buffett nor Mr Munger would currently buy Berkshire shares at that price, nor would they recommend that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do so.”
He works alone from a spartan home office, eschews email and pores over annual reports and research notes, guzzling Cherry Coke (Coca-Cola has been one of his most lucrative investments) and chewing candies in a hunt for undervalued companies.
This steady, unflinching pragmatism is mirrored in his private life. He is a creature of almost obsessive, if frugal, habits, ranging from his diet of steaks, hamburgers and cokes, to spending hours online each week playing bridge, to his refusal to move from the unflashy house he has lived in for decades. He likes making money more than spending it, although he does own a private jet – a rare contradiction of his noted hatred of corporate excess. In 2006 he said he would gradually give away his fortune to a charity created by his friend Bill Gates, founder of Microsoft.
“He really thrives in his comfort zone and does not enjoy material trappings. What turns him on is seeing Berkshire’s value rising,” says Roger Lowenstein, author of 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
The cosy bubble that shielded Mr Buffett was pierced in the late 1970s. After 25 years, his first wife, Susan, moved out (they never divorced) to pursue a singing career on the West coast. Even then, knowing the heartbreak her departure would cause, she arranged for some girlfriends to visit Mr Buffett. Astrid Menks, a former waitress, ended up staying and after years spent in a strangely blissful triangle with Susan, she married him in 2006, two years after Susan’s death.
Mr Buffett’s penchant for homespun humour granted him cult-like status and the nickname the “Sage of Omaha”. Berkshire’s annual meetings – he calls them “Woodstock for capitalists” – draw over 25,000 adoring shareholders who hang on his every word. “People who are that brilliant tend to have a public persona and private persona. But he is a genuinely nice guy ... He likes making fun of himself and he has no pretensions,” says Henry Hu, a University of Texas professor who first met Mr Buffett over a decade ago.
Every anecdote about Mr Buffett underlines how hard the succession will be. He usually dismisses the problem, saying he has three candidates ready to take over when he dies, adding that, by the way, he feels “terrific”. He could feel even better if his bets in the credit crisis pay off. That will make the job of any successor even more daunting.
Copyr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2008Labels: Warren Buffett
股神巴菲特出山了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弗朗西斯科•格雷拉(Francesco Guerrera)纽约报道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卓著的信誉好比氧气:当它在你周围时,你不会觉察到它。”
这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十多年前讲过的一句话。当目前的流动性危机正使得市场艰于呼吸之际,这句话诡异地体现出了他的先见之明。不过,身为全球第二富豪,或许也是最知名的投资者,巴菲特本人倒没有表现出任何喘不上气的迹象。多少年来,他一直感叹没有多少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但如今,他已再次现身,信贷危机和股市的混乱已让他重新焕发活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已花费60多亿美元,来收购其他企业或估值偏低的股票。40年来,该公司经巴菲特一手改造,已从一家纺织品集团转变为资产2220亿美元的联合大企业,业务范围从保险业覆盖到糖果业。
上一周,他风风火火的一面再次得以体现。上周四,他透露自己一直在购买全球第二大食品生产商卡夫(Kraft)的股票,并已成为卡夫最大的股东。而在周二上午,这位77岁的投资者在CNBC电视节目播出中途打电话进来,向三家面临评级下调困境的债券保险商提出,要收购它们帐面上8000亿美元的市政债券。他指出,因为这些保险商从平凡金融产品偏移到更具风险的市场,所以才“制造了这种乱局。” 巴菲特引用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性感尤物梅•韦斯特(Mae West)的话来嘲讽道:“他们有点像她所说的:‘我曾是白雪公主,但我误入歧途。’”
此后已有一家保险商拒绝了这一建议。还有好几位专家对巴菲特的话展开抨击,认为他这么做只会起到反作用,而且还显得自私自利。也许,就像巴菲特10年前购买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那样,这项计划会以流产而告终。然而即使此举失败,这个大胆的行动也提醒了大家:在目前的环境下,对于那些苦苦挣扎中的公司而言,伯克希尔400亿的现金,加上巴菲特的信誉度,这些都是他的砝码。
资产管理经理莫尼斯•帕波莱(Mohnish Pabrai)在伯克希尔拥有股份,并密切跟随着巴菲特的步伐。他认为:“猎象枪还在搜寻目标。这是伯克希尔的市场。如果证券市场像现在这样跌价抛售,以伯克希尔的雄厚资本,总会有一些事情发生。”
巴菲特的投资看上去很可能与以前的投资项目相似。多年来,他一直躲避着金融市场对于变化和创新的追求,并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固守着自己的原则。
他赚钱的本能可以追溯到早年在家乡奥马哈镇(Omaha)经销的两个经典美国品牌:箭牌(Wrigley)口香糖和可口可乐(Coca-Cola)。当时,他祖父经营着一家杂货铺。他从祖父手里少量地买进这两种货物,再挨家挨户地兜售。11岁时,他就做成了第一笔股票交易:三份公用事业股票。13岁时,他就填写了第一份所得税申报表,并将自己的自行车申请为工作相关的支出,以便减少费用。不过,后来他还是听从父亲的建议,上了大学,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Columbia)获得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作为“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理论先驱的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门生,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形成了日后的投资哲学。
这位导师促请人们寻找“抽剩不了几口的烟蒂公司”,而这一理论在巴菲特这里获得了重新定义,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巴菲特因而聚积了预计高达520亿美元的财富。继其早期事业中经典的“秃鹫投资”(vulture investing)之后,他又专注于那些价格低廉、却又具备长期价值前景的公司。巴菲特表示,对于伯克希尔所投资的公司,他希望持股期限是“永远”。这与私人股本及对冲基金的理念相去甚远。他曾经表示过:“我们不喜欢参与被我称为‘拉米纸牌’(gin-rummy)的投资。那种投资就是不停地将你目前最不看好的投资抛弃掉,再转而青睐另一样东西。”
巴菲特对债市和衍生产品极不信任,他还将衍生产品戏称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他批评投资者向公司施压,要求它们通过交易和金融手法迅速见效。作为一名务实的内布拉斯加人,他在长期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身上找到了性格狂野的另一自我。1996年,在商界一次罕见的坦诚相示中,这两个人震惊了整个的华尔街。当时,他们在一次股票发行时告诉股东们:“目前,巴菲特和芒格都不会以现在这种价格买伯克希尔的股票,他们也不建议家人和朋友这样做。”
巴菲特在斯巴达式朴素的总部里独自工作,不搭理电子邮件,并专注于一堆年报和研究备忘录当中,一边狂饮着樱桃可乐(可口可乐公司是他最赢利的投资项目之一),一边大嚼糖果,并搜寻着估值偏低的公司。
这种坚定的务实精神,在他的私生活当中也得以印证。他保持着一些几近强迫症的节俭习惯,包括他吃牛排、汉堡和可乐的饮食习惯,每周数小时上网玩桥牌的癖好,以及对那间住了几十年也不愿换掉的毫无光彩的房子的偏爱。他对企业界铺张浪费的痛恨是出了名的,虽然他也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一个少见的自相矛盾例子),但他赚钱的劲头确实胜过花钱。2006年,他曾表示,将逐步把财产转移到微软公司(Microsoft)创办人、他的朋友比尔•盖茨(Bill Gates)建立的慈善基金里去。
《巴菲特:一位美国资本家的成长》(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 )一书的作者罗杰•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认为:“他确实是适得其所,自在发展。他从不喜欢那些物质陷阱。他能为之兴奋的事情,就是看到伯克希尔的价值增长。”
笼罩在巴菲特周围的那层温馨泡沫,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被戳破。结婚25年之后,他的首任妻子苏珊(Susan)离家前往西海岸,去寻求歌唱事业的发展(他们从未离婚)。即便是在当时,由于清楚自己的离去会让巴菲特心碎,她已经做好了安排。她让自己的一些女朋友去看望他。
曾当过服务生的艾丝翠•孟克斯(Astrid Menks)最终留了下来。数年来,他们与苏珊一直保持着一种融洽得有些奇怪的三角关系。苏珊去世两年后,她于2006年嫁给了巴菲特。
巴菲特对自创幽默的喜爱,使他得到了类似宗教般的地位,以及“奥马哈圣人”的绰号。他称之为“资本家盛会”的伯克希尔年会,吸引了2.5万位仰慕他、聆听他字字句句的股东们。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教授Henry Hu表示:“像他那么聪明的人往往有外在和内在的两面。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他喜欢拿自己开玩笑,并没有自命不凡。”他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是在10年前。
每件有关巴菲特的轶事都突出表明,接他的班将有多么困难。他一般都不担心这个问题,称自己已找到3位候选人,准备在他去世后接替他。他还补充道,顺便谈一句,他感觉“很棒”。如果他押注于信贷危机的投资有所回报,他可能感觉更好。这将使接班工作更加令人畏缩。
译者/何黎
Labels: Warren Buffett
China’s role in Darfur does not excuse US crimes
by Charlie Kimber,
Socialist Worker23 February 2008
Film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has won wide praise for his decision to withdraw as artistic adviser to the 2008 Olympics in protest at China’s role in the Darfur conflict.
Lord Malloch-Brown, Labour’s minister for Africa, said Spielberg had forced China’s leaders to “sit up and take notice”. Gordon Brown is too busy doing trade deals with China to make such a statement, but he probably admires the sentimen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appalling suffering continues to take place in Darfur, and no doubt that China has given support to the Sudanese government at crucial moments.
But it is thoroughly simplistic to focus solely on the role of China. Both the US and China covet influence in Sudan as part of the new “scramble for Africa” which is taking place over natural resources,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strategic territory.
Both imperial powers are far more interested in such factors than in the plight of Darfur’s people. Yet Spielberg does not even begin to question the US’s role in Africa.
He does not denounce the emergency in Somalia, where the US-backed Ethiopian invasion has led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being driven from their homes.
He does not talk of the death toll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where perhaps five million have perished as a result of a war fuelled by Western powers.
Nor does Spielberg seem to find any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 support for Hillary Clinton’s presidential bid, and her husband’s very direct intervention in Sudan.
In 1998 US president Bill Clinton launched 13 Cruise missiles against Sudan, destroying a factory on the spurious pretext that it was producing nerve gas.
The obliteration of the factory – which produced half of Sudan’s medicines and all of its chloroquine, a malaria medicine – led to many deaths.
Above all, Spielberg is at best mute over Iraq. In 2002, when questioned over the coming war, he said, “If Bush, as I believe, has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the fact that Saddam is making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 cannot not support the policies of his government.” He later claimed, without much credibility, that this was not an endorsement of the Iraq war.
Spielberg is a talented film maker, but his actions assist those who want the suffering in Darfur to be used to bolster Western influence in Africa, and to obliterate the US’s crimes in Iraq.
Labels: Darfur, Steven Spielberg, 斯皮爾伯格, 達爾富爾
英媒:斯皮尔伯格为什么不去批评美国?
2008年2月20日
环球时报雷志华译/英国“社会主义工人”网站2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在达尔富尔的角色并不是美国在这个地方所犯罪恶的借口;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日前辞去了2008年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不过,将达尔富尔问题仅归咎于中国也过于简单化了。
美国和中国都希望对苏丹有影响力,可是,斯皮尔伯格却没有对美国在非洲的角色提出任何质疑。他没有因索马里发生的事情而指责美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埃塞俄比亚人的入侵导致了成千上万平民被迫逃离家园。他也没有提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死亡人数,约500万人因西方大国支持下的战争而死亡。
斯皮尔伯格似乎也发现,他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支持与对她丈夫比尔•克林顿的支持相互矛盾,当时的克林顿总统就非常赞成直接干预苏丹问题。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派遣了13艘导弹巡洋舰打击苏丹,摧毁了一座工厂,借口是那家工厂在生产神经毒气。
而事实上那家工厂生产苏丹一半的医药和全部的抗疟疾药物,而疟疾导致了苏丹许多人死亡,最为严重的是,斯皮尔伯格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也保持沉默。2002 年,在被问及即将到来的伊拉克战争时,他说:“我认为,如果布什有萨达姆正在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靠证据,我就不得不支持布什政府的政策。”
后来,他也只是说,没有可信的证据,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没有得到支持的战争。斯皮尔伯格是天才的电影制作人,但是他的行为被用来提高西方在非洲的影响力了,且掩盖了美国在伊拉克的罪恶。
Labels: Darfur, Steven Spielberg, 斯皮爾伯格, 達爾富爾
次贷危机实质是全球金融市场一次大洗牌
2008年02月15日 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勘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7年底,先后以花期银行等金融机构爆出巨亏消息,引发了全球股市动荡,自然也波击了中国A股市场。那么,对美国而言,引爆此次信贷危机的目的何在?其真实后果又将如何?不观察其财政金融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很难明白其战略意图的。
次贷危机为消除美国“双赤字”创造了重要的金融条件 美国自1971年出现对外贸易逆差以来,30多年挥之不去,而且愈演愈烈。2005年贸易逆差7167亿美元,占GDP比重达5.8%;2006年美国贸易赤字更是创了7636亿美元新高。因此,要减轻“双赤字”负担,美元必须贬值。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度财政赤字为1628亿美元,比2006年2482亿美元下降34.4%,与2004年度的4130 亿美元财政赤字相比,更是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预测局预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8年度,要下降到1550亿美元,并计划在2012年消除财政赤字、恢复盈余。要减轻并消除“双赤字”,靠什么呢?
这次次贷危机像是“双赤字”在住房领域的表现,其实病根不在次贷,而在“双赤字”:即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经过次贷危机爆发和恶化,美元顺理成章地连续大幅度降息,为根本减少“双赤字”创造了重要的金融条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的外债接近其GDP的100%,且几乎全部以美元标价,而美国的国外资产约占其GDP70%,当然这70%是以外国货币标价。如果美元贬值10%,那么世界其他地区流入美国的净财富将约占美国GDP的5%,这基本上能够抵消掉美国的贸易赤字。
显然,美国的“双赤字”在改善中。美国很清楚,美元的特权和国际货币地位,不允许美元长期贬值。因此,白宫认为,美国经济不会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恢复正常。这将预示着美国房地产投资低潮和次贷危机不久便会结束。
现在一边倒的美元危机论,诱导外国投资者过度减持美元,也许是美国所乐见的。这几乎等于是一次洗筹,有利于美国完全走出“双赤字”困局。而美国经济如果在未来两年步入新的发展期,那么,对敏感的金融市场来说,资金很可能会回流美国市场,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很可能是回报最高的市场。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金融战略。
次贷危机是一场全球格局下的金融资本大博弈 据德意志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美国次债总额为1.5万亿美元。据有关机构分析,次贷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接近50%,约7500亿美元,而标准普尔公司表示,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将超过2650亿美元。从这些数据看,与美国45万亿美元的金融市场规模相比,次贷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并不如人们渲染的那么大。
而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因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注入的流动性,注资超过1万亿美元。为进一步刺激消费和投资,稳定金融市场,保持经济活力,美国国会还通过实施146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真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不遗余力。
那么,美国次贷危机真的造成了流动性不足吗?作为衡量流动性的关键指标M2,美联储最新货币报告显示:从2006年年末次贷风暴开始到2007 年底,M2中间值同比增速从4.7%攀升到6.2%,其中2007年9月份增速为6.7%,这说明美国的货币创造功能本身没有问题。再考虑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大规模注资和放松银根的行为,美国市场流动性紧缺,岂不是无稽之谈?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几乎没有什么门坎和任何附加条件。这与以往阿根廷、墨西哥和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时,对遭受危机国家提出苛刻条件予以提供援助,并干预危机的处理,形成鲜明对照。
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与全球格局下金融资本大博弈有关,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强强联手,把握市场的主导权,而金融大博弈的对手又是谁呢?很值得思考。
次贷危机将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更难驾驭 始于2001年以来的货币拯救行动,引发了全球流动性持续泛滥,成就了今天百元的石油,千元的黄金,万元的伦铜。随着次贷风暴越演越烈,新一轮货币拯救行动又开始了,美元、欧元、日元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向市场再次大量注入投放货币,岂不是孕育着更大的流动性过剩吗?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资行为,理论上有货币创造功能。大家知道美国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完善大,对于金融市场这1万亿美元,保守地估计可以产生5倍以上的放大效应。这次美元货币乘数效应可能会在6至12个月被有效被释放出来。那么,在目前全球7.5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基础上,再增加5万亿美元,意味着流动性更加过剩。
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恶化,美国开始新一轮减息,以促使信贷扩张,提高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效率。所以1月22日,美国出台了20多年来最大75个基点的降息,1月31日又再降50个基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自去年9月从5.25%降至目前的3%,造成高息货币大涨。
目前人民币利率4.14%,美元利率3%,利差114个基点。中美货币利率倒挂,又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热钱)继续涌入中国的催化剂。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大大超过去年,并有望对个各主要货币出现全面升值。
在加息预期和人民币加快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和作为人民币资本品的中国股市,将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避风港,更多热钱流入中国,使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进而使得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局因素不断增加。凡此种种,都将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经济驾驭难度增大。
由此来看,美国降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注资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在新兴国家又一次引发了新的流动性过剩,催生了新的资产泡沫,并造成了新的经济问题。这也许是其金融战略的要害所在。
通过以上对次贷危机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经济现在是有策略的“假衰”,美国经济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反弹。所以,现在特别要注意美元在今后某个时间段里突然走强。而强势美元的直接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将要为此次次贷危机“买单”。这是20年前日本经济曾经遭遇过的,因为资本出入有时象潮水一样迅速。对此,我们不得不防。
德中关系真的开春了:默克尔与温家宝电话详谈
Deutsche Welle | 2008.02.16
周五(2月15日),默克尔总理与温家宝总理作了“详细的电话谈话”。双方的态度非常友好。这可能是自从德中关系结冰以来,国家主要领导人层面上的首次对 话。双方的报导重点几乎完全不同。比如,温家宝邀请德国政治家去西藏亲身体验,中国就没有报导。德国之声记者故将双方报导全文分别刊载在此,顺便比较分析 一下。
中新网的报导“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晚应约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全文
默克尔对中国部分地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表示慰问。默克尔说,德国致力于同中国发展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双边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德国将继续坚定支持和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湾“入联公投”,不支持“西藏独立”。德方祝愿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温家宝说,中国政府一向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重视中德关系。在当前形势下,中备间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面临的共同挑战了日渐增多,需要两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双方应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共同努力,确保中德关系健康顺利向前发展。
双方还就世界经济形势、气候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德国联邦政府网站报导全文
联邦政府发言人乌尔利希.威廉通报:
联邦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天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电话谈话,谈及了一系列双边议题。
两位政府首脑都表达了加强双边关系和相互交流的愿望。中国总理邀请联邦总理秋天赴北京参加第7届欧亚峰会。温总理强调了对当前在中国举办的展览“德国与中国共动”的支持。(并说,)各种现存的双边对话论坛也应该继续开展下去。
联邦总理和中国总理表示了他们对去年八国峰会开始的海利根达姆程序,对达成的就下届在日本举行的八国峰会议题准备工作密切合作的兴趣。
联邦总理强调了联邦政府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定态度,即使有时有不同意见,也不会对此有所改变。(中国)总理在这方面强调了联邦总理对台湾入联公投计划的反对态度。
温总理邀请德国政治家和议员到西藏去亲自体验一下。
中国总理感谢联邦总理对中国广大区域遭受的雪灾表示的慰问。联邦总理向中国总理祝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指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机会。
德国部长级的访华开始频繁起来
瑞士新苏黎世报在报导这条消息时提到,德、中双方就今后几个月里的部长互访达成了协议。继1月底德国环境部长加布里埃尔访问中国后,5月,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将访问中国重庆。此外,德国联邦内政部长朔伊布勒和教育部长沙万对中国的访问也已列入计划。
简单的比较分析
中国官方的报导标题实际上强调了是默克尔总理约了才通电话的。以前,中国在这方面跟德国的报导方式相似,不提谁约谁。这是一种外交姿态,也是一种内政交代。
德国政府发表的通报中,提了德国政府反对台湾入联公投的事,但是没有特别提到默克尔对西藏问题的表态。
中国的官方报导中没提到的有以下几点:一,温家宝亲自对默克尔今秋访问北京提出了邀请;二,中国对展览和双边各方面对话的坚持与支持态度;三,温家宝邀请德国政治家到西藏去亲身体验。
这个电话有几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默克尔 在斯皮尔伯格辞职、查尔斯王子因西藏问题不去北京奥运会、8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给胡锦涛写信的时候,在这个对北京奥运会来说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味道的时 候,祝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应该说,这是北京现在特别需要的一种国际支持。二,温家宝邀请德国政治家去西藏亲自体验,表明了中国不打算拿出原来的封闭架 势,而是用开放来对待外界批评指责。三,不管是谁约谁,两国总理间几个月来的首次直接对话,表明德中关系现在终于真正地回暖了。
Labels: Angela Merkel, China, Germany, Tibet
斯皮爾伯格辭奧運顧問難獲中國人諒解
撰文 方德豪
2008/02/14, 週四
過去4年間,達爾富爾衝突已造成20萬人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人權份子的關注,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也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並不是完全沒有作為。不過,國際社會勾心鬥角、各自為政的做法,使得非洲多國的人權紀錄一直沒有改善。國際社會在達爾富爾問題上,有沒有高估或誇大了中國的影響力?要解決問題,光是抵制北京奧運是否最有效辦法,實在是有待商榷。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港譯:史提芬史匹堡,台作史蒂芬史匹柏)12日辭去北京奧運會藝術顧問職務,理由是他認為中國沒有盡力結束蘇丹達爾富爾(台灣作達佛)的暴力事件。聯合國的資料顯示,過去4年間,達爾富爾衝突已造成20萬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
同一天,也有好萊塢影星、諾貝爾獎得主、奧運運動員等25位名人,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聯署公開信,表示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蘇丹的重要伙伴,有機會及有責任為當地帶來和平。影星米婭•法羅(Mia Farrow,港譯美亞花露)率眾聚集於紐約的中國駐聯合國辦事處外遞交抗議信。
中國駐美大使館13日首度回應事件,反指這些知名人士把達爾富爾問題與北京奧運串連起來,“不合理、不負責,也不公平”。中國強調,達爾富爾問題既不是中國的內政,也不是中國所引起。
應該指出,人權份子的關注,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中國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蘇丹的最大投資國,也是蘇丹最大軍火提供方。蘇丹生產的石油60%銷往中國。但也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並不是完全沒有作為。去年5月,中國宣佈任命熟悉非洲事務的資深外交官劉貴今爲非洲事務特別代表,重點處理爾富爾問題,並派遣275人的工兵隊,協助落實讓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的計劃。在最近幾個月內,中國兩次派遣特使訪問蘇丹,勸說蘇丹方面認識到接受由非盟和聯合國部隊合作的“混合維和行動”。
最近一期的中國《世界知識》指出,2007年10月27日,蘇丹政府和反政府派別在利比亞蘇爾特恢復和談。2007年11月下旬,一支由135名中國軍人組成的維和先遣分隊抵達達爾富爾地區。今年1月19日,中國《環球時報》曾引述劉貴今表示,“蘇丹政府應該是聽取了中國的勸告。”
當然,人權份子對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作為是否“盡力”,自有另一番看法。剛在2月3日,在蘇丹鄰國乍得,政府軍和叛軍在首都恩賈梅納展開爭奪戰,連帶歐盟等西方國家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工作也遭影響和延誤;乍得政府指責,蘇丹支援乍得叛軍攻擊達爾富爾邊區的阿德雷鎮東部。
一個中國政府沒有,也不會宣之於口的問題是,國際社會在達爾富爾問題上,有沒有高估或誇大了中國的影響力?目前達爾富爾的信息不算太清晰,但蘇丹政權始終抗拒西方介入,他們擔心西方別有用心,藉派駐維和部隊最終將達爾富爾分裂出去,就像目前東歐塞爾維亞的科索沃。一個十分大的可能是,達爾富爾當局在玩兩手,一方面虛應故事,一方面暗渡陳倉。
要解決問題,光是抵制北京奧運是否最有效辦法,實在是有待商榷。除了中國之外,另一對蘇丹也具影響力的組織非盟也十分值得關注。批評者指非盟像一個獨裁者俱樂部,但西方卻一樣因為商業利益而不斷縱容之。在去年年底的歐非峰會,在非洲國家的堅持下,人權紀錄極差的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竟獲得包括東道主葡萄牙邀請參加。正是國際社會這種避重就輕、見利忘義的做法,使得非洲多國的人權紀錄一直沒有改善。
若然斯皮爾伯格以及一眾關注人權及人道問題的運動家是言行一致的話,他們在抵制北京奧運的同時,也應該抵制美國舉辦奧運。美國支持獨裁或殘酷政權踐踏人權的例子,絕對也是磬竹難書:1965年,在美國支持下,蘇哈托發動政變上臺,印尼出現大規模清洗和報復活動,數十萬人被殺;1975年印尼政府軍出兵東帝汶,至少20萬東帝汶人被殺;1998年5月的印尼排華暴亂中,近1200人死亡,數百名華人婦女受到野蠻殘害。在亞洲,美國曾支持的獨裁者,還有菲律賓的馬科斯和南韓的朴正熙。
另在拉美,美國支持的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於其1973年至1990年掌權期間,殘酷打擊異己,軍政府對左翼政治活動的鎮壓導致至少約3,000人被殺或失蹤,超過27,000人遭監禁或拷打,其中許多人被迫流亡國外。在美國於1984年舉辦洛杉磯奧運或1996年舉辦亞特蘭大奧運時,斯皮爾伯格可有哼過半句關於美國支持暴政踐踏人權的問題?
斯皮爾伯格12日發表聲明稱:“我發現,我的良知不允許我繼續正常履行這一職責”。若他是一向堅持人權公義,倒沒有甚麼問題,若他只在中國舉辦奧運時才忽然想到良知,似乎也難以得到中國人諒解。
再把問題放在一個較大的框架內,冷戰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束,但冷戰思維,一直也沒有消失。斯皮爾伯格這次明顯在西方輿論的壓力下辭去奧運顧問風波,正好反映出中西民間的價值鴻溝仍然十分巨大。達爾富爾發生的暴行絕對不能坐視容忍,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無疑也有道義責任,但國際社會其實在抵制北京奧運以外,也許也應想想其他方法去幫助水深火熱的達爾富爾人民。
Labels: Darfur, Steven Spielberg, 斯皮爾伯格, 達爾富爾
李志强是烈士,魏文华死了算什么?
2008-02-02 南方都市报
■海外观潮 之 林达专栏
作者: 林达
湖北天门市城管局人员,光天化日在大街上将路人魏文华活活打死,是又一起“城管打人”、“城管打死人”事件,已经成为旧闻了。虽则1月20日报道称,天门市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4名嫌疑人批准逮捕,可是我还在等着媒体进一步的报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必定有一个根子,我们还没有摸着。
每次城管打人事件被媒体曝光,必定有人会说,城管难,城管面对的是散漫的小商小贩,管理的是“低素质的”社会最底层。城管也不容易,徒有良好动机,客客气气不行,只好凶声恶气。凶声恶气就有危险,于是本来颇为文雅的“城市管理”,不光名称上不厌叠床架屋叫成“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着装和装备也有向反恐武装靠拢的趋势。我盼着从媒体深度报道中了解,这样一种法理上明显有问题的设置,这样一种不和谐的危险倾向,到底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原因而开的头,往后又该怎么办?如果天门城管打死人以后,只是抓几个判几个害群之马,撤几个本来就不管事的干部,而不去厘清城管制度在法律上的问题,不去找到制度上的根子,那么,“小贩暴力抗法打死城管”,“城管打死无辜市民”还将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新闻。
城管在国家制度中的定位,必须重新考察。如果城管是一个政府行政机构,就必须有人大的立法规定其职责和权限,它必须得到人大的授权和限权,对它必须有明确的限制和监督,人员有编制,必须有法律训练,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知道什么是法律授权可以做的,什么是超越法律而不可以做的,做了就是渎职,就是犯法。如果没有人大的授权,那么它就只是各地政府行政机构自行建立的一个功能性部门,成立它的政府就要为它的功能行为负责任。这个衙门叫做“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局”,打出“执法”旗号,不是想这么叫就可以这么叫的,你这个头衔得有个法律依据。到底是谁,给了你这个权,让你这么做的?这个问题不问,魏文华之死就得不到正义。
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8月,北京城管李志强在执法行动中,被小贩崔英杰刀伤而亡。崔英杰是一个复员军人,他曾经是一个优秀士兵。他是在借钱买的三轮车要被城管没收的绝境下挥刀伤人的。城管李志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半年多后崔英杰被判死缓。这一次,天门市城管的“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头戴钢盔,身穿防护背心”,打的是政府权力机构的旗号,天上顶着国家法律的光芒,众目睽睽之下,只用了几分钟,就把一个绝对无辜的中年男子魏文华活活打死。李志强死了,因功殉职,是革命烈士,那么,魏文华死了,算是什么?崔英杰伤人致死,是杀人罪,那么,天门的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公务行动中故意打死无辜公民,又算什么?
这一事件的性质,不是几个城管人员行为失当的问题,城管机构本身的权力配置和运作监督是有问题的。全世界哪个国家没有城市,又有哪个国家有这样凶巴巴的综合执法机构?我们国家的城市,城建、交通、环卫、工商、税务、食品卫生等等,管理部门品种齐全,在此架构外,另设一个“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的城管,为的是什么?无非是要用正规部门不能用,不敢用也不肯用的超常人员和超常手段,来快速地“美化”城市的面貌。这种思路,类似于战争年代成立“敢死队” 冲锋陷阵,可用于和平时期的城市管理,说轻了是法律上的无知和行政的懒惰,说重了就是行政当局违反法律滥用权力。公民魏文华被政府执法人员在公务行动中打死,他是在一件罪案中被谋杀的。处罚几个小喽啰,并没有挖到这一罪案的根子,也对魏文华不公。
政府必须担当起这一罪行的责任,惩罚各级责任人员,全面地考察和改革问题多多的城管制度,一劳永逸地让这种与民为敌的城管成为历史。只有这样,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位好人,一个中坚——公民魏文华才没有白死。
(作者系旅美作家)
Labels: 人大, 城管, 崔英杰, 执法, 政府, 李志强, 法律, 魏文华
大雪成为压垮A股的最後一根稻草
2008年 2月 1日 撰稿 顾蔚 (wei.gu@reuters.com)
路透香港2月1日电--一场50年不遇的雪灾,一下子把本来就摇摇欲坠的A股市场压了下来.之前投资者一直在揣测,究竟甚麽会是压垮A股的最後一根稻草.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大雪的威力超过了中国的宏观调控,和美国的次级债风波.
经济学家们认为,暴风雪导致的运输困难和能源短缺,使得生产和生活成本增加已成定局.这将会使得已经位于11年最高的通货膨胀变得更为凶猛,可能迫使政策制定者采取更严厉的调控措施.中国上证综合指数在暴风雪肆虐的最近两周内,已经狂泻近1,000点,这反应了中国投资者对恶劣天气所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担心.
"雪灾是最直接的紧缩,比加息和加准备金率更为直接,因为物质的流动直接受到影响,"汇丰证券的中国策略师孙瑜说.
遍布全国的恶劣天气已经导致数十万人陷入交通停滞、运输中断和能源短缺的困境.数十家地区机场面临大规模运输减速,甚至完全关闭.煤运输短缺导致全国31 个省区大约一半电力亟缺.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已经体现在经济层面上,中国钢厂、铝矿、铜矿因为缺乏能源而不得不停产减产.资源的缺乏,不久之後将在中下游行业产生连锁反应.
美国2005年也出现暴风雪的情况,风雪之後股票下跌最多的行业分别为铁路、旅馆、航空公司、农业和分销商.但也有行业可能从种获益,比如煤矿、速食食品 (比如方便面)、冬装和船运--相对铁路和公路运输来说,它们成为了更有保障的一个途径.这次大雪暴露出了中国铁路行业的薄弱环节,铁路有关投资就变得更为迫切,对它们长远利好.
德意志银行估计,航空公司和汽车企业1季度的营业额可能会因为大雪,而下调3-6个百分点.在大雪和宏观调控的双重打击下,相信房地产行业将会进入冬天. 建筑材料,设备公司必然会感到寒意.由于大雪锁门,老百姓缺乏置办年货,和提着礼品走门串户的热情,零售商这个年过得不会好.
恶劣天气带来的中国最为严重的电力短缺,迫使部分省区的铝、铜和不?钢等金属冶炼企业减少产出.中国最大的不?钢企业--山西太钢不?钢股份有限公司(000825.SZ: 行情)在过去两周内,将产能减少20-30%.因电力供应不足,山西省政府已经要求该省所有铝冶炼企业降低产出至少三分之一.产能为25万吨的四川启明星铝业已将产能的三分之二停产,以保证居民生活用电.
按照投资心理学的理论,如果有一段时间见不到太阳,投资者心理自然会变得悲观.大雪袭击了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一些本来可能去市场淘便宜货的投资者闭门不出.踏雪出门作交易的,更有可能是一些下定决心要抛的投资人.
"这场大雪对投资者更多的还是心理影响,"中信证券研究部主管徐刚认为."非典(SARS)和发大水的时候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内外夹击的A股两周内A股市场回调近20%,暴风雪只是将A股撑出毛病来的第10只大饼.A股估值昂贵,回调本来就一触即发.宏观调控、股市扩容、盈利增幅放缓,都是悬在A股市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还是估值太高.涵盖主要大型A+H股的?生AH股溢价指数显示,A股要比H股贵91%,接近历史最高.
股价是由盈利驱动的.如果相信今年中国经济因为宏观调控而放缓,没有理由认为中国企业的盈利可以独善其身.如果说,去年60%-70%的企业盈利增长,可以支持60-70倍的市盈率,那麽如果今年盈利增幅下跌到40%,市盈率也就应该随之下调.
去年中国企业盈利的爆发性增长,除了整个经济景气的原因外,还不乏一次性的股改效应,和交叉持股.随着大市下调,投资收益减少,A股可能会越跌越贵.投资收益一旦蒸发,将会出现滚雪球效应,企业盈利将会大幅下调.
政府其实早就在大盘冲上3,000点的时候,就向投资者警示了风险.大盘冲上4,300点,政府又选择半夜里出台印花税的政策,给投资者当头一棒.挤泡沫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价格虚增到一定程度,泡沫自然会破灭,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麦肯锡做过研究,根据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股票市盈率到了60-70倍的时候,就会出现回调,在中国,历史再一次重演了.半个世纪难遇的大雪,只是压垮A股的最後一根稻草.(完)
国际资本流动暗潮汹涌 中国股民身处漩涡中心
2008年 2月 1日 路透中文网分析员 冯涛 (tao.feng@reuters.com)
2008年,A股市场可谓是强敌环伺,不过,还有什麽潜在风险对国内投资者构成威胁?那就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导致的市场巨大波动,一旦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向突然发生大规模逆转,将导致中国金融市场严重失衡,甚至打击到中国实体经济。
新年伊始,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自2005年本轮牛市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自1月14日以来,上证综指从最高点5522.78点一路下挫,截至到本周最低点4195.75点,股指最大下跌1327.03点,最大跌幅达到24%。
此次大幅下挫无外乎几个原因:政府有意为之、次贷危机引发外部金融局势变化、A股市场资金供求严重失衡、从紧货币政策初见成效、估值纷争以及国内罕见雪灾等。
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使得欧美等国投资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它们没有多馀的资金投放到新兴市场。在此背景下,短期内部分国际资本将会撤离国内市场,这些资金的回抽势必导致国内A股市场产生巨大的波动。
日前,投资银行花旗发表研究报告称,上周自亚洲基金流出的资金创出以美元计最大的纪录,当中尤以中国及印度基金面对最多的资金撤离,而香港基金的资金流入量亦有所减少。
资金流向方面,亚洲基金继续减少对中国基金的持仓,现时已较去年10月份的高峰时减少230个基点。虽然亚洲资金仍看好香港,但流入香港基金的资金量已见减少,并转移往印尼、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地。
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08年美国经济走势,美国08年经济滑坡已成定局,但新兴市场预期仍然强劲。引用IMF对各国真实GDP的统计和预测,预计08年世界经济增速为4.78%,其中08年美国GDP增长速度为2.23%,中国GDP增长速度为10.43%。
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将必然导致国际资本的跨市场流动。
一般来说,国际资本通常都流向新兴市场,相对于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亚洲尤其是中国,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更大。国际私人资本在2003年以後,陆续流向新兴市场,2007年流入到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净值高达484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GDP的3.57%。从国际资本流入途径看,2005年以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这个渠道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其他渠道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却明显增加。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可能继续蔓延,美联储近期连续减息意在缓解次贷危机导致的国内流动性紧缩。同时,在次贷危机引发国际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私人资金竞相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增加了这些国家包括中国的流动性增长压力。
当国际资本在流入新兴市场时,往往会带来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一旦这一情况发生逆转,则国家的宏观经济会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以及泰国、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导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向的突然逆转,导致金融市场失衡所致。
国际资本流动受什麽因素影响?资本是逐利的,当一个市场能够提供超额收益的时候,国际资本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向该市场,对于中国而言,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除了国内外利差、汇率预期之外,还要考虑资本管制的影响。为了将短期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波动性和破坏力尽可能降低,使宏观调控收到应有的效果,一国政府必然要采取种种措施和手段进行有效控制。
中国目前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首先,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必然会吸引国际流动资本的涌入。次贷爆发後,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炽烈,受到次贷严重打击的国际资本将会更加钟情于人民币资产。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被动的投放货币直接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
其次,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那麽采取对冲操作一来会不断提高利率水平,进一步促进热钱的流入,二来由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央行的反通胀成本:即对冲债券票面利率支出与央行外汇储备投资帐户收益的差异将会加大。央行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尴尬处境中。
从短期看,国际资本流出中国,并不是不看好人民币资产,而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投资赎回压力,急需现金。从长期来看,国际资本追逐人民币资产的形势没有变,人民币仍面临较大升值压力,国内的通胀趋势也不会轻易改变。
2008年,中国央行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注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盯住美国,关注美国利率和流动性的变动情况,从而决定自己的应对措施。多渠道、多手段、多方位的调控措施必然带来国际资本短期的流入流出,从而加大市场的波动性。
对投资者威胁最大的不是政策调控、也不是流动性变化,而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导致的市场波动,可以预见,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