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闲评
Tuesday, January 23, 2007
  莫让部门利益扭曲了医疗改革


http://paper.people.com.cn/zgjjzk/html/2007-01/08/content_12320291.htm
秦亦夫


《中国经济周刊》 ( 2007-01-08 第二期 )

 有媒体报道称,卫生部官员透露,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比较青睐“英国模式”,该模式将成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蓝本;随后,又有报道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议采用“德国模式”,这一模式更切合我国实际。

 从表面看,这仅是一个医疗体制模式的争论,是改革路径和目标选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从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博弈的背景分析,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英国模式”是一种全民福利模式,医疗资金由一般税收 渠道筹措,由医疗主管部门分配给医疗机构使用,并进行监管。“德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保险模式,资金由社会基本保险系统筹措和监督使用,与医疗机构形成一种 制约关系。由此可见,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选择不同的模式,将决定不同政府部门在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或许才是各部门倾向于不同模式的关键所在。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资金筹 措方式、医疗机构设置、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方式、监督管理体制等等许多复杂问题;在我国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还十分巨大的情况下,改革目标也具有多样性; 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无论是总体改革还是局部政策调整都十分困难。因此,改革方案的制定需要谨慎从事。在改革方式上,就需要处理好公众参与和专门机构 决策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国外经验与国情的关系问题,切莫让部门利益扭曲了改革。

 提高公众参与度

 ——这是改革成功与制约部门之争的关键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全民福祉的大事。改革成功的标 准,在于是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不同阶层、群体对改革的目标诉求不一,关注点不同,希望改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难免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 意见建议。这就需要各阶层、群体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让人们在观点碰撞中相互理解,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也为以后的实施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由多个部门参与组成的工作机构来制定改革方案,有利 于克服部门利益博弈对改革走向的影响,但从其他领域改革的经验看,各部门关注的往往不是方案的优劣,而是本部门的职权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仅有多个部 门的参与是不够的,要最大限度消除部门利益博弈对改革的影响,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走民主化决策道路,用社会力 量制约部门利益博弈,防止最终方案成为部门利益妥协的产物。

 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呢?目前,公众对我国医 疗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了解,主要限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媒体所披露的,往往也只是某一些侧面。要让公众有效参与讨论,有关部门应当把现行制度所存在的 矛盾系统地归纳出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让公众明白问题所在及其根源。同时,把拟定的体制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特点全面介绍给公众,并客观地论证各自的利 弊,以及能够采取的预防措施,为公民充分参与创造条件。如此,才能够减少漫无边际的争论,把问题辩别清楚。

 正确对待他国经验

 ——外国模式和经验有其产生的社会与历史背景,对此不能迷信与照搬

 任何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规定性。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也是在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与我国存在巨大差别,对此需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比较清晰, 医疗卫生事业是省(或州)政府的事权,而我国则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事权范围尚不明确;在人口结构上,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高,农业人口一般仅占3% ~5%左右,而我国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我国户籍制度形成的“人户分离”现象,使城市存在大量的无户籍就业人口等等,这些特殊矛盾,都是我们必须面对 的。

 各部门对于其它国家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某一领域或方 面,对其经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缺乏深刻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甚至是有选择地介绍外国经验,用国外的做法来注解本部门的观点。改革开放以 来,许多部门、行业所引进的国际惯例、外国经验,最终被证明无法适应我国国情,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医疗体制改革不能迷信外国模式和经验,而是要走适 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医改的多重目标诉求

 ——践行预防为主理念、回归正常药价水平、实现社会公平、重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诉求具有多样性特征,至少应当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利于预防为主理念的实现。医疗是一种特殊消 费,因为疾病带给人的是痛苦,而个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数量上都是不可预知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医疗事业有着强烈的社会公益特性,需要走 社会化的资金筹措道路。也正因为此,如何有效使用医疗资源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课题。

 传统医学强调“医者要善治未病之病”,强调预防为主 的医疗理念,无疑是以人为本、先进的科学理念。市场化医疗制度则与医疗事业的特性相矛盾,医疗机构、医生将医疗活动作为一种“交易”,视患者为自己的交易 对象,就不可能践行预防为主的理念,过度检查、滥用药物将成为其必然选择。

 确立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事业理念,应当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度安排应当充分考虑防病知识宣传教育需要,与预防体系建设相协调。

 其次,要打破医疗费用虚高的形成机制。有关部门将我国 医疗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归咎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支出占GDP的份额太小。但综合考察,社会为医疗事业所付出的并非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化模式已经 使药品生产企业、代理商、医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链条,大量医疗资金在流通渠道便被其吞噬掉,造成医疗价格虚高,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政府规定 医院在药品、医疗器材采购价格基础上加收一定比例作为其收入,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政策根源。这一制度安排所隐含的矛盾是,药品和医疗器材采购价格愈高,医 院收入就愈多。

 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医院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以谋取 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主体,成为推动医疗费用上升的主要力量。推行招标采购制度,也没有阻挡住药品价格攀升的势头,在有些地方反而演变成牟取暴利、对抗社 会监督的手段,使价格高出正常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大量医务工作者收受贿赂被处罚、药品广告费用居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的第三大户,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 一问题的严重性。

 这些都反映出制度缺陷已经成为吞噬医疗费用的一个巨大“黑洞”,而不仅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建立新的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挤出药品价格中的水分,使其回归到正常水平,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要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特 点决定了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的分配必须是公平的,即全体国民都能够享受必要的保障。而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分类保障制度,一是行政机关和部分事 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由财政资金保障;二是加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由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保障;三是部分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四是购买了商 业医疗保险的群体;五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人口,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可见,享受社会化保障的只是部分群体。

 这种多元化的保障体制,不仅不公平,而且还形成了一些群体过度享用财政、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带动了医疗费用的攀升。没有进入公共保障体系的人群,则出现大量“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现象。这些矛盾和问题会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实现医疗保障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障,更需要政府的投入。农业曾经为我国财富积累,为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特殊贡献,在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 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工业返哺农业,也应当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有所体现,这是新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需要重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医疗事业市场竞争 的结果,导致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数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不健全。特别是在农村,许多医疗卫生机构处于瘫痪状态,能够提供服务的乡镇医院和卫生 所,大部分也被私有化或者承包给个体经营。私人诊所承担着一定范围的服务,但其设备简陋,水平低下,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矛盾。改造和重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是改革必须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

 第五、要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大量案例表明,医 疗、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存在的矛盾,与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病有密切的联系。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医院的关系看,公有医院大多是其下属事业单位,在基 层,一些医院的院长还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这种特殊关系,必然导致主管部门对医院的监管缺乏力度。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理顺监管机关与医疗机构的关系。

 药品生产企业提高药品价格所采用的手段之一,就是不 断申请新的药品批准文号,改换商品名称和包装,使原来的药品以新药的面目出现,通过重新定价来提高价格。而现行药品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则为药企达到这一目 的提供了制度通道:药品生产监督部门在批准新文号过程中收取规费,企业申请的新文号越多,规费收入也就越多。药品生产监督部门事实上也加入到药品价格攀升 的利益链中,对批准新文号乐此不疲。因此,重建监管体制和机制也是改革的目标之一。

 背景

 200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11个部委参与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这个协调小组设在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舆论认为这预示着医改进入攻坚阶段。

 
  中国的“粉丝经济”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路卡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在眼下大多数中国选秀节目早已偃旗息鼓的当口,不少选秀明星已渐渐被主流媒体的头条遗忘,但对他们的“粉丝”而言,未来的战争却刚刚打响。这些选秀明星的粉丝,绝对人数未见得有多么惊人,铁杆却不少:来来去去就这么一批人,偶像去哪儿,他们就去哪儿,风里来,雨里去,只为能替心爱的偶像在各种活动场合撑面子。

“粉丝消费”症候群

有个关于粉丝的笑话:有“好男儿”(上海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选拔的获胜者)助阵的《夜宴》上海首映式上,香港影星吴彦祖面对一群大喊“飞天小老鼠” 的吴建飞“粉丝”目瞪口呆,不由得悄悄问黄晓明,“吴建飞是谁?”黄晓明答,“我也不知道!”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对中国娱乐业的最大贡献,除了发掘出一批不像偶像的偶像之外,还培养出一代拥有金字塔般严谨组织的粉丝团体,为了在短信PK机制里发挥最大的力量获得胜利,粉丝们通过网络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百度贴吧是他们的根据地,出钱出力最多、和偶像关系最密切的粉丝能够成为粉丝团团长,履行的义务包括组织大家一起拉票、投票,以及募集“会费”统一制作海报、横幅、荧光灯牌和团员服装等。而作为回报,他们能在普通粉丝中拥有一呼百应的声望,还有时不时和偶像通个电话,吃个便饭之类的“福利”。这样的粉丝团结构,有些类似于传销组织:每个人(粉丝)在成为消费者的同时,又会不遗余力地向其他人推销自己的产品(偶像),你在这个金字塔组织里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利(新进粉丝的拥戴和制作贩卖周边产品盈利的机会)。牵涉到钱的地方总有纷争,哪怕一切是“在爱的名义下”:除了为争夺粉丝团“高层”位置而时有发生内讧之外,关于粉丝团团长是否在以“集资”的名义将公用资金挪入个人腰包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歇过。不久前,就爆出了师洋(“我型我秀”选拔的优胜者)前任粉丝团团长携6000元会费“潜逃”的新闻。虽说其他团员宽宏大量地表示对此不再计较,而且携6000元潜逃这事儿本身听起来就有些可笑,但可以想象,对一些还在读书的年轻“粉丝”而言,6000元已经算是一笔足以诱惑她们突破道德良心底线的“巨款”了。


白领成为“粉丝”主力?

不过,假如你单凭师洋的“格格团事件”(注:师洋的粉丝自称格格)就断定追星都是些小孩子的玩意儿,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不同特质的偶像,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追随者。如果“格格团”的主力以学生居多的话,那么“可我型我SHOW”的冠军王啸坤的粉丝就被呢称为“姐姐团”,而06“超女”冠军尚雯婕,更是被提升到“白领偶像”的地位。

事实上,“追星”似乎正成为越来越多成年OL(Office Lady的简称)的业余新消遣。仅仅在我认识的追星族朋友里,就有大学老师、外企高管和公司女业主,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媒体业精英。她们大多单身、收入不菲,比之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追星族来花钱更为随心所欲。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一口气订购了日本年轻偶像组合KAT-TUN的十张正版新专辑,仅仅是因为这支演唱组合中有一位成员需要离团出国留学,“特殊情况下需要粉丝的支持”——更难理解的是,她同时还在抱怨“对他们的音乐毫无兴趣”。最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国内也能买到他们的专辑,她和她的不少朋友还是选择了更为麻烦的从日本订购——因为在中国购买,不能被计入日本专辑销量公信榜,没办法替心爱的偶像的专辑创造销量纪录!

“粉丝”现象之所以能和经济拉上关系,是因为当“粉丝”是要消费的。送偶像礼物,买偶像的正版作品,看偶像的演唱会等,无一不和消费有关。


“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


最受中国OL们欢迎的偶像名单早已不再局限于梁朝伟这样的师奶杀手,她们中的许多开始疯狂爱上比自己还要年轻的漂亮男生,从阴柔中性的“好男儿”,到我型我 SHOW里的小酷哥,再到韩国SM和日本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偶像组合:送他们礼物,下载他们的节目视频,收集所有关于他们的杂志,买所有和他们有关的正版的产品。据曾去过那些选秀明星参赛时所住的房间的人描述,那里堆满了粉丝送来的礼物:从名牌服装、手机和PSP,再到限量发行的腕表和首饰……她们会声称 “不花钱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这样主动的消费精神,绝对是经纪公司和明星们求之不得的境界。

对这些疯狂的追星上班族,有个疑问难免会产生:她们付出金钱、付出时间、付出热情,又能得到些什么呢?如果说心仪国内偶像的还好些,起码还能时不时看到真人,满足一下与明星混个脸熟的虚荣心,如果偶像身在国外,连看次演唱会都得是飘洋过海的大动作!


重在精神回报


我的一位朋友前阵子就去了次日本,只为看心爱偶像的演唱会。旅行团包括她在内一共12名成员,全部是单身貌美的年轻女性。去日本的行程只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看演唱会,上午一场,下午一场,看同一个人的演唱会,每天都是这个人!这个团在签证的时候很是遇到了一点麻烦,因为差点儿被误认为是别有目的的相亲团。我这位朋友曾是位“月光公主”,但自从定下去日本的行程之后就开始了每月只花500元人民币的超级节俭生活,两个月后终于成行,也算是为一个人一掷万金。值不值得?看她神采飞扬的脸就知道了。07年去日本的计划已被排上日程表,而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烦恼,比如加班的烦人时光、老板同事的可恶嘴脸、碰不到好男人的焦虑……在这个大前提下可以统统被忽略——不过是工作、不过是赚钱而已嘛,而且生活中那些委琐男,又哪儿比得上我爱的那个男人那样光彩照人呢。这样一想,老是被父母念叨的单身问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在这个未婚大龄男女青年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不快乐的年代,人总是要找点精神麻醉品让自己过得心安理得一些的。有人选择酒精、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恋爱又失恋……现在,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了追星,如此而已。


有人花钱,自然就会有人想要赚钱:在这个粉丝们自愿为偶像送上大把金钱与热情的年代(一位“玉米”OL承认,她每个月薪水的1/3以上,都用在了李宇春身上),假如不从他们身上赚点儿银子,简直是对中国商人的污辱。

许多闻所未闻的新兴职业,也就这么诞生了。


看CON旅行团

旅行社开辟了新线路。还是以我那位去日本看演唱会的朋友为例:她所参加的这个旅行团,就是一个看CON团(CON为CONCERT的简称)。团员全部以看演唱会为旅行目的,旅行社的旅行线路是根据演唱会场次的安排而设定的,只在演唱会空档时期适当安排购物插曲。

这样有别于传统旅行团的新型旅行线路,一开始还是受了粉丝们的启发:有粉丝通过网络自发地凑齐了一个团的人数,前去旅行社咨询办理出国手续的程序。旅行业里头脑灵光的人灵机一动,决定试试看这是否是条有潜力的新线路。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更有趣了:带领这个团的导游被姑娘们一路熏陶,潜移默化之下竟也成了位粉丝。于是爱的力量超越一切,旅行社开始与各大粉丝论坛建立良好关系,决定有野心、有计划地将这项事业进行下去。看CON团今后究竟会不会继度假游、自助游之后成为又一种引人注目的旅行方式,答案现在还说不准,但据我目前听说的兴致勃勃计划明年出国看演唱会的人数,还真不少!


职业粉丝


这些肯花大价钱出国看偶像演唱会的人,当然是真心爱偶像的忠实粉丝。而与之同时,粉丝阵营里还存在另外一类人:他们姿态同样积极、表情同样真诚,可你若揪住其中一个细细盘问,他却可能对该位偶像的代表作都一问三不知。

没错,这就是“职业粉丝”了。顾名思义,职业粉丝,就是以“当粉丝”为职业的人。他可能对台上的那个人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他充满专业精神地尖叫、欢呼,甚至哭泣。雇佣职业粉丝的东家大多是经纪公司或唱片公司,而雇佣一位职业粉丝的价格,一般在100元左右,同时根据“现场表现”还有不同程度的报酬差别: “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这是《超级女声》比赛时某位超女后援团制订的薪水标准。当然上面说的都还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随着职业粉丝这门行业的蓬勃发展,在这门职业内部也逐渐分出了等级:初级的职业粉丝只负责在明星出现的场合举海报、喊名字,为明星造势造人气,基本上只能算体力活;中级的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会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明星制作个人网页和博客,更进一步地扩大明星的影响力;至于最高级的,工作内容就更多了,他们与明星还有经纪公司都有紧密的联系,一道参与各种活动的举办,向那些加入粉丝团的粉丝收集会费。而他们自己的工资,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这些会费的盈余。甚至连一些职业写手也混进了职业粉丝的圈子:先凭出色的文笔在粉丝中建立名气,然后顺势寻找出版社出关于偶像的传记。在如今几千册就能保本的图书市场,这样的传记通常首印量就在一万以上,几乎稳赚不赔。


粉丝经济产业链


还有人干脆把“职业粉丝”当成一项事业来做:曾经出现过一个名为“粉丝网”的网站。入驻网站的粉丝俱乐部如果排名靠前,网站就会免费给他们的明星送上玫瑰花。2006年,苏有朋、周笔畅、陈坤这些排名前十位的明星一共得到了4万多枝玫瑰花。在其中一张照片上,陈坤站在5000枝玫瑰花丛中,笑得很开心。粉丝网的CEO王吉鹏说:“粉丝是娱乐市场的消费终端。在掌控这一终端后,我们将在明星广告市场、与明星有关的无线业务等方面拥有优势。” 所以,谁都想争夺“粉丝”这块大大的蛋糕。甚至有的时候,连明星自己都不能免俗。吴彦祖自导自演的自传式小成本影片《四大天王》里,吴彦祖和几个朋友一起组成的乐队第一次去上海演出,人生地不熟,经纪人决定带几个职业粉丝过去撑场面,遭到了大家义愤辞严的反对:“怎么能做假呢!”可是一回头,他们中的一个就忍不住偷偷打听:“多少钱一个?帮我另外雇四个吧。对的,单独的!”

而接下来的镜头,相信你也猜到了:乐队在台上高歌,台下的粉丝高举荧光牌大声欢呼,那一位乐手的名字闪闪发光,格外闪亮。每个人都很高兴。毕竟,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
 
Monday, January 22, 2007
  网络售票价格虚假 监管现真空
财经时报 记者 饶宇锋 本报见习记者 黄沙
http://www.chinabusinesspost.net 总第697期 日期:2007-01-22

  国内机票市场目前已经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规模,网上机票代理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但若交易的诚信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那么这一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可能会因这一颗“老鼠屎”而满盘皆输

  因为担心春节期间的飞机票难买,在北京工作的贵州人张恒敏早早地来到知名旅游网站在E龙网预订回家的飞机票。不过订票的经历却让他感到很气愤。

  “这简直就是欺诈!”贵州人张恒敏气愤地对《财经时报》说。在该网站折腾了一个小时后却一无所获,网上显示所有的折扣机票都已经订完。对于当时的情形,张恒敏依然记忆犹新。

  1月16日,张先生登陆E龙网,希望能预订到2月7日从北京飞往贵州的机票。全价机票价格为1730元,令张先生兴奋的是这家网站上的报价居然只有6折,为1040元,而大多数机票代理处表示已经只剩下8折1380元的机票了。

  张先生立刻点击了网页上的“预定”键,但网站随后却显示“所选仓位已经定完,需要重新选择”。

  无奈之下,张先生只好从头再来,不过,在转眼之间网站上显示的价格已经变成了1200多元。由于价格相比订票点依然便宜,张先生再次耐心地填完了资料,然后点击了“预定”键。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张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网站居然再次告诉他所选仓位已经定完,价格已经变成1380元!而这个价格已经和大街上的机票代理点的报价相同。

  “更离谱的是,当我第二天再次登陆那个网站的时候,网站上给出的最低折扣依然是6折。而同样的问题,我在携程网等多家知名订票网站上也发现了。”张先生气愤地说。

  为了证实张先生的说法,《财经时报》记者随后分别致电携程旅行网和E龙网的客服中心。

  当询问到是否有机票实际价格和网上公布价格不符的情况的时候,两个网站的客服人员都向记者承认,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

  “你在网站上看见的价格可能是不存在的,实际价格以我们出票时的价格为准。”一位E龙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网站喊冤

  “出现这种现象完全不是我们的责任,是因为中国航信没有向我们开放实时的接口所致。”某机票销售网站负责人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大呼冤枉。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的机票销售网站都是从中国航信的机票分销系统获知机票的价格。但是由于中国航信只对极少数网站提供了实时连接的接口,所以绝大多数网站并不能获得确切的航班和票价信息。“我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每15至30分钟向中国航信的系统抓取一次信息来完成对机票价格和航班信息的更新,而这就导致了我们网站上的信息落后于实际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像春节这样的机票销售高峰,一些热门航班的机票价格的更新都是以秒来计算。但是由于包括携程网和E龙网在内的业内绝大多数机票销售网站目前都没有和中国航信的系统实现实时连接,因此其15至30分钟的更新速度显然远远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像张先生这样订了机票却买不到的情况在网站订票中时有发生。

  不过,对于直到第二天网站上的机票信息依然没有更新的问题,该网站负责人振振有词地表示那并不是因为网站没有更新,而是定了低价票的乘客退票所致。

  “由于退票的乘客较少,所以这样的票一般很快就被订走,很难订到,但是其价格还会在我们网站上出现一段时间。所以在我们网站上有‘网站价格仅供参考,实际价格以出票价格为准’的字样。”他最后强调。

  另有内幕

  “这只是他们的借口而已。网站虚报票价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业内资深人士邓量告诉记者。

  由于目前网上订票业务僧多粥少,竞争非常激烈,诸如“超低折扣、全市最低价”的宣传口号无疑是吸引消费者的最后手段。但事实上这样的承诺大多是空头支票。

  据邓量介绍,目前国内的航空公司大多采用的是分类定价的方式。例如同样是经济舱,预订得越早价格就越低。这是航空公司为了同时保证客座率和收益所采取的做法,但这种方式却给网站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举例来说,航空公司为某一航班提供3-9折不等的打折机票。如果3折的机票已经售完,为了避免误会,网站应该立刻将折扣自动改为4折或者更高的折扣。但是许多网站都不会这么做,3折的宣传信息依然会挂在网上,当客户被难以置信的低价所吸引并进行预订的时候,则会被告知目前只剩下了9折,甚至全价票。

  如果受到质疑的话,网站客服则可以用“该价位的机票在几分钟前刚刚售罄”或者是“我们网上标出的价格略为滞后”等理由轻易地搪塞过去。

  更有甚者还会告诉消费者,“我们这是联网售票,不管你去哪个售票点都只有这个折扣了,再不买,一会这个折扣也会没了。”

  为了避免再次订票的麻烦,许多消费者无奈之下只好订下了高价的机票。

  即便有不死心的消费者通过其他途径去查询票价,会发现这确实是最低的价格,而消费者往往会产生一种“这个网站的价格更低,我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的错觉,下次依然会选择这家网站。

  “事实证明这样的营销策略是非常有效的。”邓量表示。

  邓量认为,让某些网站如此有恃无恐的原因是在网上预订机票的客户都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因此在经过了网上订票和电话确认两个步骤以后网站大可以开出更高的价码也不用担心客户会跑掉。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没有和中国航信实时连接这个理由已经成了一些网站欺骗客户的尚方宝剑。一些网站可以将一大清早得到的最低票价在网站上挂一整天,这让我们这些花钱为用户提供实时信息的网站颇为无奈。”邓量苦笑。

  监管遇真空

  据了解,机票销售网站目前面临两个层面的监管:作为普通企业,它接受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的监管;在行业系统内,它接受民航总局或地区民航局的监管。

  中同律师事务所魏镇胜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订票网站公布了低价机票,却又不能按价格出票,有虚假广告之嫌,工商管理部门可对此种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不过,对于网上机票销售的乱相,各监管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

  “网站上的机票价格怎么更新、多久更新完全是由网站自己说了算。对此我们无法监管,因而也难以区分正常的信息滞后和虚报票价之间的区别。此外由于多数网站上都有‘网站价格仅供参考’的字样,因此很难称之为欺诈。”北京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仅于此,机票销售网站行业内的上级——民航总局和地区民航局对此也是鞭长莫及。

  “由于近年机票代理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航总局和各地区民航局对于行业的监管已经跟不上变化的形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航局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网上机票代理这一新兴的行业,民航局的监管就更显薄弱。事实上携程网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先上车后买票’,做了一段时间机票代理业务以后才正式成为机票代理商。”

  “国内机票市场目前已经达到每年上千亿元的规模,网上机票代理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但若交易的诚信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那么这一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可能会因这一颗‘老鼠屎’而满盘皆输。”邓量颇有感慨。

  链接

  电子机票引发投诉 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

  据新华社报道,随着我国全面启动电子机票,电子机票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不断出现,投诉量迅速增加。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发布消费提示,提醒航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多方核实票价折扣

  不久前,消费者张先生通过互联网找到一家票务代理,然后打电话预订了一张上海至重庆的电子机票。票务代理称,机票价格打7折。然而,当张先生在机场因故办理转签手续时,从航空公司了解到,自己购买的其实是4折机票。

  提示:由于不同时间段机票价格的折扣相差较大。消费者采用电话订购电子机票时,最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核实自己所需订购航班的机票市场价格,避免订票成功后才发现票价与当时的实际票价不符。

  不可轻信“黑代理”

  消费者于小姐去年12月在网上订购了某航空公司上海至青岛的电子机票,但最后这个航班被取消了,于小姐却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经调查,该订票机构其实是一个开设在某商品交易网站上的“黑代理”。

  提示:购票之前,应了解订购电子机票的方式和流程,并且选择航空公司或其指定的、有资质的票务代理官方网站订票。

  虚拟价格

  据专家介绍,现在众多网上订票网站公布的价格都是“虚拟价格”,根本无法出票。

  原来,虚拟价格是指在尚未真正售票之前所公布的一些低折扣的舱位价格,而到了开始放票的时候,航空公司往往会根据实际的需求人数来调整价格。律师表示,该行为有虚假广告的嫌疑。
 
Friday, January 19, 2007
  香港专业人士寻求内地商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刘励和(Justine Lau)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开发初期,为了制定其首个城市规划,曾向梁振英(Leung Chun-ying)等香港专业服务领域的从业者征求建议。

那个时候,梁振英还是一个年轻的房地产测量师。当听到深圳的规划人口为30万时,梁振英和他的同事们惊呆了。当时,这个位于中国广东省、毗邻香港的地区不过是由零星几个村落组成的小镇,总人口仅2万人。据梁振英回忆,当时的深圳还没有小汽车。

梁振英和他的香港同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怎么会有30万人去深圳?” 他们问道。但他们没有想到,25年后,深圳已经是一座拥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了。

梁振英表示:“因此,包括我在内,我们这群人对深圳现在的拥堵负有一定责任。”后来,梁振英成了中国内地新兴专业服务市场上的先驱,并成了香港重要的政界人士。目前,他是香港特首的咨询机构——行政会议(Executive Council)的召集人。

这些专业人士坚信,中国内地需要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此激励下,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办了具有爱国倾向的“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 (Association of Experts for the Modernisation of China)。梁振英回忆道:“我们不是唯一一批(到大陆的专业人士),但我们是第一批。”

2001年,梁振英创立了游说团体——香港专业联盟(Hong Kong Coali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继承了“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的精神。该联盟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中国内地专业服务市场的开放。他们希望,内地能够进一步向香港和海外的建筑师、医生、律师、地产代理和其他专业人士开放。

实际上,中国内地目前只有一个专业服务领域实现了对外资的广泛开放,这就是房地产领域。这可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与梁振英上世纪80年代末为上海提供咨询服务的经历密不可分——当时,上海正在进行中国内地的首宗土地公开拍卖活动。

梁振英回忆道:“当时,上海市领导对我表示,‘为了使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运转起来,我们需要一家类似贵公司的公司。如果你们肯来设立分公司,我们会给你独资企业身份。'”

然而,梁振英的合伙人却对这个机会不感兴趣,于是,这位经验丰富的测量师不得不婉拒了上海市政府的好意。梁振英说:“当时真的非常为难。”但上海市领导随即告诉他,如果他以后自己开公司,还将享受这种待遇。

1993年,梁振英真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梁振英测量师行 (C.Y. Leung Co.)。公司成立后,他重新联系了上海市的官员:“我给上海打电话说,‘你猜怎么着?'”

“这件事含有一堂道德课,”梁振英说道。“我们这个行业,是唯一一个允许(外商)独资的(专业服务领域)。”

梁振英的公司在上海当地报纸《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招聘广告,招聘20名员工,每月工资850元人民币(当时大约相当于100美元)。在广告刊登的当天,就有大约200人亲自送来申请,第二天又收到了200份申请。

后来,梁振英的公司与英国DTZ的亚太业务和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Edmund Tie & Co)合并,成立了戴德梁行(DTZ Debenham Tie Leung)。目前,除了香港和台北业务以外,戴德梁行在中国内地拥有11家办事处,员工4000人。

去年底,在伦敦上市的DTZ出资4200万美元,收购了其他合伙人的股份,但梁振英依然持有该公司4.6%的股权,并将继续留任DTZ亚太区主席一职。

梁振英承认,与其它专业服务行业相比,他所在的行业很幸运。房地产顾问进入内地的时间较早,当时,内地该领域还处于真空状态,不会像成熟行业那样存在阻力。他表示:“那时,没有来自当地的竞争,因而就不存在阻力。”

然而,尽管香港和内地签署了一系列开放服务贸易的协议,但在其它行业,香港和海外的服务专业人士碰到了许多障碍。

“建筑师在中国基本上只能出售他们的设计,”梁振英指出。“他们不能实施这些设计,也不能从事项目管理。”

在梁振英看来,中国针对专业服务公司的法律框架还不完善。“那是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我们认为,香港的体系更加适合中国……香港的合伙制公司制度有很多值得中国内地学习的地方。”

梁振英还认为,中国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对于香港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我们需要出口我们的服务,而且我们也有可供出口的专业技能。”他补充称,香港出名的港口,就是其未实现潜能的一个绝佳例证。

梁振英坚持认为:“我们一直说,香港是全球主要的航运中心之一。我说不是。香港是个集装箱港口。从本质上说,香港只是个货车运输中心。”他所说的货车运输,指的是卡车运输,将集装箱从珠江三角洲的工厂运到香港葵涌(Kwai Chung)码头,一次运一个。

梁振英认为,长期来讲,香港不能作为集装箱港口与成本更低的深圳港进行竞争。因此,香港必须集中精力,学习伦敦,做一个真正的航运服务中心,不仅有海事律师、保险公司,还要吸引大量船舶来此注册。

“伦敦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航运中心,但你看不到一艘船,”他表示。“香港货车司机的下一代不能再做货车司机了。如果到时候还是这样,那说明我们还没有成功。”

译者/何黎
 
Tuesday, January 16, 2007
  与情商专家共进午餐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丽贝卡•奈特(Rebecca Knight)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很有人缘。我说他很有“人”缘,不是说他与名人、匪徒或政客有交往,尽管我猜可能是这样。我的意思是,他了解人,理解人。他对我们的行为方式的科学基础有着深刻的理解——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天生具有桃花运,而其他人却很容易“见光死”;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在工作面试时很容易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而其他人在处理办公室人际关系方面糟糕透顶。

戈尔曼是一个情商专家。所谓情商,指感知、评估和管理我们情绪的能力。他在1995年曾经出版了一本关于情商主题的书籍,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并被翻译成30种文字。

他的新书名为《社交情商》(Social Intelligence),是这类书的续篇。这是一本包括科学指南、社会学研究和流行心理学的有趣好书。该书的主题是,通过情感共鸣,通过学会如何体会其他人的情绪并采取对策,我们如何更明智地处理人际关系。


寒暄“过程”

戈尔曼和我将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一家西藏餐厅共进午餐。这里是热闹的新英格兰学院城所在地,也是他居住的地方。他来到拉萨餐厅,一副教授的装束:蓝色牛仔裤、栗色套头衫和粗花呢夹克。戈尔曼有着一双和善的眼睛,和精心修剪的花白胡须。他一屁股坐下来,和我愉快地闲聊起来:聊我从波士顿到这里的旅程,聊异常寒冷的天气,聊今年绚烂的秋叶——这是专家们所谓“建立友好气氛”的过程。

戈尔曼仔细地看了看我小巧的黑色数字录音笔,然后开始焦虑地环顾四周。戈尔曼曾在哈佛大学(Harvard)获得了人格和发展专业博士学位,并从事过多年的科学记者工作。他告诉我,他担心餐厅的吵闹声可能会影响录音音质,为我之后转录采访内容造成麻烦。看到了吗?这就是情感共鸣。

戈尔曼走到我们的女侍者跟前,向她道歉——他竟然能叫出她的名字!他告诉她,我们今天将不会在这里用餐,并承诺下次再来。他真是个十足的外交家。

因此,我们穿过了城市的中心大道,决定在保罗-伊丽莎白天然食品餐厅(Paul and Elizabeth's Natural Foods Restaurant)用餐。这个餐厅位于一家整修一新的商场里。我们点了饮料——他要了一杯格雷伯爵茶(Earl Grey tea),我要了杯黑皮诺酒。然后,我们开始讨论他的新书。“社交情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大,它是智商中人与人之间的部分,”他告诉我。“从出生起,大脑就对获得社交情商感到兴奋。在母亲和婴儿的眼神第一次碰撞时,婴儿就开始勾勒一幅如何与人交往的蓝图。”

他说,你不必刻意创造这幅“蓝图”,通过所谓的镜像神经元,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是他的研究中有些技术含量的地方:这些镜像神经元是一类脑细胞,它们像内部无线局域网(Wi-Fi) 一样运作——追踪与我们在一起的那个人的情绪流和意愿,并将这种被感知到的状态,复制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上。他说,我们经常参与到“神经芭蕾”之中,它以脑对脑的形式,将我们和周围人联系起来。

“从婴儿和童年时期起,大量学习内容都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模仿(观察别人怎么做);随后存入大脑,作为行为的潜在本领;最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加以运用。”他说,“大脑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它的效率很高。”

当我们的第一道菜——浓郁的豆瓣汤——端上桌时,戈尔曼解释了拥有或缺乏社交情商行为会在办公室中产生怎样的不同后果。


和谐环境有利工作


“你在工作环境中与人相处得越好,交易达成速度就越快,人们的合作就越好。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由于人们一起工作,他们的内心状态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意识到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我问道,如果我们不理会这一点,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

“令人情绪糟糕的工作环境,也会严重损害效率。具有社交情商的领导者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其他人做到最好——使其有动力、有热情、感兴趣。”

很多领导者似乎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你对此感到吃惊吗?

戈尔曼几乎没有来得及咽下嘴里的食物就回答:“那不仅让我吃惊,简直是让我惊骇。老实讲,这让我感到,许多组织机构对于领导层应具备要素的想法过于天真,它们犯了个典型错误,它们认为一个杰出的个体贡献者将成为一名杰出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杰出的个体贡献者,那就让他们继续做一个个体贡献者。给他们加职称、加薪水就行了。”

我说,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实践中果真奏效吗?毕竟,我知道多数办公室都是政治雷区。

他随后给我讲了一个他最近遇到的人。此人在波士顿主管一家银行,并且意识到了我们正在谈论的这种现象,因此,创造了两种晋升轨迹。一种是为公司珍视的员工设计的,但这些人永远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轨迹使他们继续作为强有力的个体贡献者,并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薪水。另一种轨迹是为有可能成为真正领导者的人设计的。他说,这种方法似乎可行。

我们的主菜送到了:戈尔曼点的是油炸鱼三明治;我的是菠菜沙拉,加芥末调料。我问道,那些一点社交情商也没有的人会怎么样呢?他们一定会一辈子呆在公司等级阶梯的底层了?


社交情商“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


戈尔曼坚定地摇了摇头。“这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他说。“社交情商是许多能力的组合。某些人可能非常善于认识客户的需求——那是一种情感共鸣方式。某些人可能非常懂得感受房间内的气氛并时时追踪气氛的发展变化。某些人可能非常善于建立新的联系,拥有广泛的网络关系。还有一些人则可能非常善于理解公司的政治动态。如果你在公司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可能你在其中许多方面都很棒。”

那么我们其他人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呢?

戈尔曼说,答案很简单:倾听。“不认真倾听,是社交情商方面的通病。而且科技正使这种情况变得更糟。为了拥有一段人性时刻,你需要完全集中注意力。你必须放下你的笔记本电脑,关掉黑莓(BlackBerry),停止做白日梦,并全神贯注于和你在一起的那个人。这可能听起来是很基本的东西,但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都在同时做许多事,而且还心不在焉的吧。通过留心正在发生的事,你可以克服这个毛病。”

我注意到戈尔曼吃剩下两块半月形面包皮——和我小表弟吃剩的三明治一样。我担心他对饭菜不满意。他从我的脸上看出了这种担忧。

“太多了,”他解释道,“面包对你没有太多好处。”(戈尔曼身材瘦削,可能不需要担心摄入碳水化合物。他说自己最喜爱的锻炼方式是在纽约市散步。)

我们的女侍者问我们是否想要些餐后甜点,并背出一些“天然”选择:南瓜派、鲜果汁、无奶慕思。我选了一块香蕉冰淇淋派。戈尔曼本来决定不吃甜点,但在女侍者确认南瓜派是用新鲜南瓜制作的、而非听装南瓜之后,他点了一块。他笑着说:“这是我妻子的最爱。”他的妻子塔拉•贝内特-戈尔曼(Tara Bennett-Goleman)是个神经治疗师兼教员,也曾写了一本神经科学方面的畅销书。我顺着这个线索问道,是否存在“高社交情商的”婚姻。


“社交情商”与婚姻


他说,对于稳定、幸福和健康的婚姻而言,有两点似乎至关重要。“第一点是,夫妻俩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解决争执,他们不会将争执升级到不想再讨论的程度;他们或许会暂停一会儿,然后以一种更为理智的方式讨论那个问题。”

第二,是5:1的比例。最健康的婚姻,对于每个负面互动,都会伴随有5个正面的互动。“这意味着如果你们吵架半个小时,那么就会有一整晚的美好时光。”


男女“社交情商”是否有别


在我们准备离开餐厅时,我问道,在先天社交情商方面,男女是否存在差别。

他说,两个性别都没有绝对优势。“女性往往在基础情感共鸣方面做得好一些。这属于感性感觉。男女在社交的细微差别更为明显,女性往往在理解局势方面表现得更好,而男性则更善于处理困境。”

但这些并不是僵化的技能——我们都能改进。“它不像智商。这些是可塑技能,我们的大脑善于学习进步,而且用进废退。理论上,任何人都能做得更好。”

任何人?甚至你吗?我问道。

“我并不认为自己具有特殊的社交情商。我并没有到处宣扬自己。我只是说:存在社交情商。”

“我可能不是很糟……你得问问我太太和孩子。”


保罗-伊丽莎白天然食品餐厅

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

1份黑皮诺酒

1份格雷伯爵茶

1份豆瓣汤

1份油炸鱼三明治,带凉拌卷心菜

1份菠菜沙拉,加芥末调料

1份香蕉冰淇淋派

1份南瓜派

总价:57.35美元

译者/梁艳梅、梁鸥
 
Thursday, January 11, 2007
  国有企业的“诱饵”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08870

FT中文网 读者:David_Lu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FT中文网编辑:

谁谁谁在文章中谈到的国有企业(偷换一下概念,先不谈其它性质的“国营单位”)的种种弊端现实而又贴切——云里雾里的务虚报告、不知Google和MSN为何物的半电脑盲领导,皇亲国戚的同事,合同制经理与事业编制的领导等等,都是国有企业现状生动而形象的刻画。

不过国有企业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尤其是“如今的国营单位和十年二十年前已经不同”,否则那么多“精英”们也不会在民企、国企和外企之间摇摆不定了。



作者也提到了这一点,比如薪金标准的市场化,比如领导塞人的硬指标。但冒昧地讲一句,仅这两点很难准确地描述出国有企业的“不同”,因为这并不是国有企业最本质的变化。

国有企业最本质的变化在于经营活动的市场化,换句话说,国有企业越来越失去政策的保护,越来越被迫面对来自市场的真刀真枪的竞争,虽然还远未做到100%。其它所有表象上的变化都来源于这一实质性的问题,如上述的两点,再如内部的竞聘上岗,高管的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人员争先恐后地攻读学位,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尝试,干部的年轻化和专家化等等。

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有些人并不把国有企业看作“鸡肋”,相反,它是“炸鸡翅”,或至少是香辣美味的“鸡脖子”。虽然我们的无奈和作者的“无奈”是一样的无奈,但我们所看到的“诱饵”却并不仅仅是那以在职MBA形式发放的“20万”奖金。

概括来讲,国有企业的诱饵有以下这些: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国有企业处于一个前景良好的重大的变革时期。变革对于某些人来讲是“灭顶之灾”,但对于作者所提到的“精英”来讲却意味着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第二,国有企业拥有海量的有重大价值的社会资源,虽然这资源的价值要取决于符合市场规则的巧妙利用。

第三,国有企业满足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我是说马斯洛大叔提到的那种吃饭、穿衣、拿钱以外的那些需求,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尊重”的心理感受。

第四,国有企业有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论在哪儿,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都是一门重要的技能。所以你看,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该项技能的大学校。

此外,国有企业还有其它一些七七八八的“诱饵”,就不一一赘述了。愿意把这些观点和感受和作者一起分享,共同讨论。
 
Saturday, January 06, 2007
  小灵通竟然成了“擦边球”的靶子
http://www.cww.net.cn/todayCritique/Article.asp?Id=2077
2007年1月6日 21:20

文/丛亮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电力线上网地位尴尬,效法小灵通闯牌照关》的报道,具体是关于一些开展电力线上网的小型“运营商”钻政策的空子,通过打政策上的“擦边球”,谋求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后,获得政府宽带接入牌照的做法。

乍一想,这招还真是有创意,但仔细思考之,幕后一定另有原因,如果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默许,这擦边球恐怕没那么容易打。按照信产部规定,宽带接入属《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必须按规定取得信产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颁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各地盛行的电力线上网的业务应该属于违规操作,但不知为何相关监管部门却未曾干预。根据了解,中电飞华公司就是推广小区电力线宽带业务的主要运营商之一,该企业在其2002年3月开通了一系列电力线上网试验小区之后,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展开业务。该企业隶属于国家电力旗下,从监管的角度来说,应该由电力部门管理。毫无疑问,该企业能够长时间“违规”经营电力线上网业务,从某种程度上也是钻了部门间监管信息不畅的空子。

从“小灵通模式”的必要规模来说,目前电力线上网已经基本上满足了要求。该领域某从业者表示,“10万用户会是一个标志,之后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最终以既成事实获取话语权。”而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开通收费用户已经接近10万用户。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力线上网跨越政策壁垒的筹码越来越大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就不得不正面面对这一新兴宽带接入运用主体了。

无独有偶,此前北邮吕廷杰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在3G的牌照发放上,我国政府的策略就是TD-SCDMA不发牌照,3G也先不发牌照,就像当年发展小灵通那样。理由是,如果发放3G牌照,国外3G制式相关利益团体就会提出异议,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国政府必须表明态度,就是政府不会干涉企业选择3G标准的权利,事实上我国已经上3G了,现在TD-SCDMA在全国诸多省市的试商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电力线上网无牌照和我国无牌照发展TD-SCDMA所采取的策略是如此惊人的类似,但小灵通的案例无疑都是其母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两者似乎又有一定的不同,后者是政府主导的国家行为,而前者怎么看都像是政府被某些利益集团“俘获”后的违规行为。

总之,无论怎样,相信政府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尽快擦干被笼罩的双眼,或给电力线上网“正名”,或取缔之。
 
Friday, January 05, 2007
  不要运动式地向尤努斯学习


作者:袁岳 浏览次数:14 更新日期:2006-12-30


孟加拉贫民银行家尤努斯以其在扶贫小额贷款领域的杰出成绩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是诺奖本身的一个重要突破。实际上类似尤 努斯办的这样做穷人小额贷款并有不错业绩的银行还有一个,那就是南非的标准银行。而在国内人们还很少了解到,其实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等就在山西有一个 作用显著但一直受制于相关金融管理政策的小额贷款扶贫实验项目;同样一般人也很少了解,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也有一些以政府支持或联合国组织援助但实际表 现却相当有限的小额贷款项目。

尤努斯的成功引来了人们普遍的赞赏,但这种赞赏热闹多于学道。如果我们沉思一下他的成功机理,则也 许对我们不无启发。首先,尤努斯用小本钱做的小额贷款银行,许多大银行很难做,也不屑于做,这作为商业选择无可非议,但至少从政策上来说,我们似乎就要给 有志于做小额贷款及扶贫服务的民营小型金融机构开放更多的绿灯,类似茅先生那样欲退不忍、欲进不能的现象希望少一点,更少一点。

其次,以我看,尤努斯先生的银行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模式,而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工作与商业服务结合的“公商伙伴(PPP)”模式,着重挖掘与利用了乡村较为 厚道朴实的社会资本的作用,从而转变成为商业运行保障机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在为不同人群服务的时候,商业不是唯一的成功知识与规则。

第三,扶贫贷款是一种细致、深入和敏感的服务工作,它需要有细致的机制设计与充分的投入精神,这恰恰是在尤努斯及其工作团队身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精神,这种事务很难让例行公事的官员去做,很难让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工作职位的人去做。

尤努斯的成功或许会刺激有关部门投入更多的政府资源去做小额贷款,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政府部门直接操作的小额贷款项目的负面成绩单了,因此也许更应着眼于支 持和认可千千万万个中国自己的“尤努斯”去办这件事情。尤努斯的工作不是一日之内达成最佳结果的,千万不要因为有一个尤努斯获奖了,又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搞 出小额贷款热。这种工作需要高度耐心、需要投入、需要设计、需要培养适当的人才,运动式的方式不可能产生既有扶贫成效还能稳定赢利的良性模式,甚至适得其 反。

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Html/Column/06123016220624592.asp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华盛顿汉字碑见证中美外交往事


2006-5-5 0:13:40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sohu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徐继畬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6月29日,他在北京大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在谈到中美关系的久远历史时,克林顿提到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插曲。他说:“从我在华盛顿特区住所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 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上有一个小石碑,上面刻着赞颂美利坚的话语:美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 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话并非出自美国人之口,而是由中国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克林顿还表示,这块汉字碑是“150年前美中两国关系沟通交往的见证”。

  一时间,这块汉字碑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那么一块汉字碑为什么会出现在高高耸立的华盛顿纪念碑上呢?为什么在这么庄严的碑塔上能够出现中国的文字?这里必须提及一个重要人物——徐继畲。

福建巡抚徐继畲写书称赞华盛顿,后来被削职回乡

  徐继畬(1795-1873),山西五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岁中举,1826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使和广西浔州知府。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徐继畬在福建任延津绍道道台,管辖闽江上游的山区。因沿海前线吃紧,他奉命兼管汀漳龙道,道衙设在漳州。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年,他一直在东南沿海任职,1842年任广东巡按使,1843年任福建布政使,1846年任福建巡抚。

  鸦片战争给徐继畬带来巨大触动。幅员辽阔、有两百年全盛历史的大清帝国,面对来自数万里之外的洋人,居然一败涂地。他痛切地感到中国从前的夜郎自大,于是开始利用一切机会,研究外面的世界,并于1848年出版了亚洲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瀛寰志略》。

  《瀛寰志略》共10卷,书中用了很重的笔墨来研究美国。徐继畬对这个由殖民地建立起来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特别介绍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功绩。

  他写道:“华盛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就交出了权力而过平静的生活。众人不肯让他走,坚决要树立他为帝王。华盛顿就对众人说:‘建立一个国家并 把这种权力传递给自己的后代,这是自私。你们的责任就是选择有才德的人掌握国家领导职位。’随后,他仍沿袭以前的一些做法,在一国之内建立州;每个州设立 一位州长和副州长,副州长辅佐州长;以四年为一届;各州长又公推一个国家总统,专门管理结盟和战争等事务。”

  徐继畬认为,像华盛顿这样率众夺取“天下”却完全放弃君王一统、实施民主政治者,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真是旷古所未见,因此对华盛顿大加赞誉。

  徐继畬对西方政治制度和华盛顿的介绍与推崇,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在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是不容许一个政府官吏公开影射和抨击专制的封建制度的。

  1851年,徐继畬被免去福建巡抚,留京任太仆寺少卿,成了管马政的副手,第二年更被削职回乡。

美国政府向中国征集华盛顿纪念物,失望之余正好听说了徐继畲

  徐继畬对华盛顿的赞誉虽然给他带来了祸害,但他的言论却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晚清社会日益崩溃,当时的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与外国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而宁波人张斯桂(1816-1888)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之间的交往则促成了徐继畬的美国佳话。

  丁韪良是当时中国看世界的第一本书籍《万国公法》的翻译者,熟知“四书”、“五经”。

  1850年6月,丁韪良被派到中国传教。前10年时间他主要生活在宁波,而张斯桂则是他的中文老师。

  徐继畲在编撰完成《瀛寰志略》后,受到朝中言官弹劾。此事引起闽浙两地维新先觉之士的强烈愤慨,张斯桂便是其中一人。张斯桂熟读过《瀛寰志略》,他把徐继畲对乔治·华盛顿的评论视为经典,每每颂之,则感慨良深,视为《瀛寰志略》中的点睛之笔。

  1811年,美国政府为纪念开国总统华盛顿,开始筹建华盛顿纪念碑。在建碑过程中,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广征纪念物。当美国政府向中国征集相关的纪念物时,由于中国国内对华盛顿了解的人实在太少,美国政府有些失望。

  恰在此时,丁韪良知道了这个消息。他通过与张斯桂的日常交往,得知中国有一位官员非常了解华盛顿,并写过相关的评论。于是,他与张斯桂沟通,张斯桂通过与丁韪良的师生关系,找来上等石碑,将这段经典文字刻在上面。

  1853年,汉字石碑“漂洋过海”到达美国,赠送给了美国华盛顿纪念馆。

华盛顿纪念碑

徐继畲时来运转,美国公使送来华盛顿肖像

  在徐继畲的言论引入美国后,他的仕途也突然时来运转。

  1864年,徐继畲被罢职12年后复职,以三品京堂成为外交部(总署)官员。此前两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将碑文译成英文后发表,使徐继畲的事迹在美国不胫而走。美国人感兴趣的是,在遥远的大清国,有一个官员,因歌颂他们的国父华盛顿而被中国皇帝免了职。

  为了表明对这位中国官员的崇敬,1867年10月21日,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政府将一幅华盛顿像赠送给了徐继畬。这幅画像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特地请人按照美国著名画家斯图尔特所作华盛顿肖像复制的。赠送仪式在北京举行,气氛相当隆重。

  赠送仪式上,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政府向徐继畲表示感谢。他说,华盛顿“像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像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在2300年前就提出的一个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868年3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还在第十版上对此作了专门报道。报道盛赞徐继畬是一位“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家”。徐继畲则对美方表示了 诚挚的感谢,并热情洋溢地做了如下陈述:“先生阁下:我荣幸地答复昨天已细读的阁下的信函。在向我赠送贵国创始人华盛顿画像的场合,您对我的高度赞扬,使 我深感其实难副。当我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这件精美的赠品的时候,华盛顿仿佛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一时难以言表。在奠定贵国的基础方面,华 盛顿显示出惊人的能力。他的贤德,已成为联结古代圣贤和他以后各代伟人的一条纽带。在这一简短的答辞中,我再次对阁下的函件表示谢忱。愿您万事如意。”

  毫无疑问,中美之间这种早期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成为中美寻求加深理解、促进友好的“标志性”展示。

  如今,前来参观华盛顿纪念碑的人们,尤其是华人,总要找到这块汉字碑,读读上面的文字。

《瀛寰志略》如何介绍美国和华盛顿

  华盛顿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市中心,这座白色大理石方尖碑,高555.55英尺,重9.1万吨,历时36年竣工。碑身由190块纪念石块组成。

  汉字石碑镶嵌在纪念碑的第十级墙壁上。汉字碑呈长方形,高1.6米,宽1.2米,碑文书法工整挺秀。碑石的周边刻有僧侣、游龙、武士和精美的花纹。

  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畲清晰而准确地告诉国人,地球上另有一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世界。徐继畲是这样介绍美国历史和华盛顿的:乾隆四十七年,华盛顿立国,“谢兵柄,欲归田,众不肯舍,坚推立国主”;但华盛顿宣布:“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当择有德者为之。”

  接着,徐继畲开始称赞华盛顿:“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 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 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ARCHIVES
August 2006 / September 2006 / October 2006 / November 2006 / December 2006 / January 2007 / February 2007 / March 2007 / April 2007 / May 2007 / June 2007 / July 2007 / August 2007 / September 2007 / October 2007 / November 2007 / December 2007 / January 2008 / February 2008 / March 2008 / April 2008 / May 2008 / June 2008 / July 2008 / August 2008 / September 2008 / October 2008 / November 2008 / December 2008 / January 2009 / February 2009 / March 2009 / April 2009 / May 2009 / June 2009 / July 2009 / August 2009 / September 2009 / October 2009 / November 2009 / 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 / March 2010 / April 2010 / August 2010 / October 2010 / November 2010 / February 2011 / March 2011 / April 2011 / June 2011 / July 2011 / October 2011 / November 2011 / December 2011 / January 2012 / February 2012 / July 2012 / December 2012 /


Powered by Blogger